滅絕物種:「復活」就能一切如初?—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袁一雪

復活猛獁象,這則消息從幾年前就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們的視線。7月3日,美國暢銷書作家本·梅茲裡奇在新書《長毛》(Woolly)中披露了兩年前矽谷富豪、PayPal投資人彼得·蒂爾向哈佛大學基因組學教授喬治·丘奇投資10萬美元,讓早已滅絕的猛獁象重獲新生的一些細節。

作為一名投資人,彼得·蒂爾一直對抵抗衰老的項目格外感興趣。他曾向美國加州一家公司所做的向35歲至80歲群體提供25歲以下年輕人血漿的研究項目進行資助,試圖探索年輕血漿是否能阻止人體機能自然老化的趨勢。

有媒體稱,彼得·蒂爾「反對死亡」。他認為,許多人對死亡抱有兩種態度:一是不敢正視,拒絕承認;二是坦然接受死亡。但是蒂爾「要與死亡正面作戰」。他認為,社會應該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延年益壽」這個議題,不管這些方法聽起來多麼不合常理。所以在蒂爾眼中,資助猛獁象復活,或許可以打破生與死的單向性。

將生與死打破,以目前的科學水平來看,似乎並不是完全不可能。2003年,世上首隻已滅絕物種、布卡多山羊(bucardo)在西班牙一家實驗室中通過克隆重見天日。雖然它只存活了短短幾分鐘,但在此之後,生物復活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復活布卡多山羊的研究人員表示,時間和資金是技術進步的最大阻礙。

或許也是因為時間與資金的障礙,喬治·丘奇接受了蒂爾的捐贈,但是其目的並不十分一致。對於丘奇來說,猛獁象的復活更重要的是可能有助於將北極凍原恢復為有植被生長的大草原。

從生態角度講,猛獁象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猛獁大草原」上的主宰,並且伴隨著園丁的角色。它們以草葉為食,排出營養豐富的糞便、為土地施肥。它們滅絕之後,這些工作便無人承擔。結果,一度肥沃的「猛獁象草原」逐漸淪落為長滿苔蘚的凍原。

科學家表示,如果能將猛獁象復活、重新引入生態系統之中,或許就能將凍原重新變回草原,從而將永久凍土層與大氣隔離開來,阻止溫室氣體的逃逸。西伯利亞北部貧瘠的荒原也可能重新變為物種豐富的沃土,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凍原和北部森林也可能重獲生機。

那麼,猛獁象的復活,是否就意味著人類就掌握了將凍原變為草原的魔法棒呢?答案未知,甚至復活後的猛獁象能否適應如今早已變暖的星球也是未知數。

而且,自人類誕生以來,多少生物因為人類的活動軌跡而付出了「滅絕」的代價。在北京大興麋鹿苑中,滅絕動物墓碑以多米諾骨牌的形式給人們以警示,提醒人們在幾百年間有多少物種離我們而去。如此的觸目驚心,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人類掌握了各種生物技術,便似乎將滅絕生物的生命再一次握於掌心,讓生命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變成可能。可不論是出於生態考量還是對生死的挑戰,都凸顯了人類慾壑難填。人類終究不是神話中的神,生態被破壞,物種滅絕,如何還能恢復如初?

開玩笑地講,如果動物有思想會不會也「飆」出現下網絡上的名句——「當初你讓我滾,我滾了,現在你讓我回來,抱歉,我已經消失太久,回不來了。」

《中國科學報》 (2017-07-0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聚焦復活猛獁象:滅絕物種真能起死回生嗎—新聞—科學網
    劉兆明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近日,哈佛大學科研團隊宣布將利用基因技術復活猛獁象。這一大膽設想雖然在技術上仍有障礙,但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我國科學家表示,並不反對此類研究,但適者生存畢竟是物種進化規律,人類沒必要執著於復活滅絕生物,而應將生物技術更多地投入到維護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方面。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滅絕物種復活」定義為培育在功能上與原始滅絕物種等同的替代生物,但不是「完全相同的複製品」,簡單地講,滅絕物種復活就像一個撤銷鍵(ctrl-Z),對於滅絕的遠古生物,復活的物種並不是完全相同的複製品。
  • 生物學家神技令滅絕百年物種復活,滅絕的斑驢已被復活,恐龍呢?
    碌碌本期介紹:大家有想過如果像恐龍、猛獁象這些已經滅絕的物種被復活了,將會發生什麼樣恐怖的事情呢?雖說物種滅絕從來沒有停止過發生,甚至非政府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地球上每年有大約1萬個動物物種滅絕,瀕危動物物種數量也在翻倍。
  • 十大期待覆活滅絕物種:巨蜻蜓復活有助滅蚊
    北京時間12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地球生物的進化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著名物種。儘管有些物種如今肯定已經完全滅絕,但是隨著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或許能夠讓它們復活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上。以下是十種最值得期待讓其復活的生命形態。
  • 5種滅絕物種的復活
    最近證實,還有豪勳爵島棒昆蟲的活標本,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被認為已經滅絕。這是所謂的拉撒路動物的最新例子:物種早已消失,在重新發現後,它們出人意料地從"死亡"中回來了。這種巨大的棍子昆蟲並不僅僅是這樣的例子,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著名的案例。這張照片庫展示了一些最顯著的復活。
  • 滅絕至今13萬年的物種,如今竟然復活了!科學無法解釋
    在這個過程中,有無數的生命和物種在地球上誕生又消失。這些滅絕已久的動物真的就這樣消失了嗎?實際上並不是,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一個曾經一度被認定為已經滅絕,如今又重新復活的物種。在印度洋的一個小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和世界上已知還存活的物種都不相符。
  • De-Extinction 行動將讓24 種已滅絕物種復活!
    De-Extinction 行動將讓24 種已滅絕物種復活!近日科學家聚集於美國華盛頓的TEDx會議,討論讓24種已絕種動物復活的計畫。這個名為「De-Extinction」行動將以DNA技術讓渡渡鳥、卡羅萊納鸚鵡,以及曾經生長於南非的斑驢等已滅絕的動物「復活」!
  • 復活已滅絕物種,人類應不應該這樣做?這三項研究的結果足夠說明
    恐龍原本是地球的霸主,卻由於一場意外來臨而徹底從生物界消失,直到今天,有關恐龍滅絕的話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與此同時,科學家也注意到,我們很有可能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活動導致大量生物無法在穩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想要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只能另闢蹊徑。滅絕物種復活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家提出了滅絕物種復活計劃,這曾經引起了人們的激烈爭論。
  • 已滅絕的物種有望「復活」,你最想看到誰?
    人類文明產生以來,就一直和自然界作著鬥爭,大型動物逐漸消失,一些小型動物也逐漸被人類馴化稱家禽或寵物,還有許多物種,由於人類千百年來無節制的捕殺,已經滅絕或瀕危滅絕。今天要說的這幾種動物,是曾經被認為滅絕和已經滅絕的,卻意外「重生」的物種。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據每日科學網7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日前發布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警告稱:全球物種正在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物種加速滅絕可能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份全球自然損失評估報告。
  • 這25個已滅絕物種,科學家想把它們復活
    也許因為其後,也許是人為因素,有些動物已經滅絕。然而隨著科學,特別是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相信已經能把部分已經滅絕的物種帶回到這個世界。不過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首先這些物種需要有其存在的意義。比如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或者深受人們喜愛。同時,我們必須有該物種可用的生物學組織,能夠獲取高質量的DNA樣本。當然,如果現今能有非常相似的物種存在,將很有幫助。比如大象相對於猛獁象。
  • 人類能復活這10個已經滅絕的物種嗎?科學家:大部分可以
    長毛猛獁是滅絕的主要候選者。 薩哈共和國猛獁象博物館的俄羅斯科學家塞米恩·格裡戈列夫計劃用從長毛猛獁象骨髓中提取的細胞核來代替大象卵的細胞核。理論上,大象會成為小猛獁象的代孕候選人。塔斯馬尼亞虎於1936年滅絕,部分原因是它們幾乎沒有基因多樣性。
  • 哪些滅絕動物可以克隆復活?
    雙方當天籤署了一項協議,共同克隆已經滅絕的猛獁象。 (CFP/圖)對於「基因存在,肉體滅絕」的一類動物,飛速發展的克隆技術有可能使它們復活。但是如果滅絕動物死亡年代久遠,超過它的DNA半衰期,克隆很可能只能是一種神話。
  • 凍土出土已滅絕物種猛獁象遺骸,科學家:有復活的可能
    使用這些猛獁象遺骸製成的利器,除了給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以外,古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免遭大型物種的攻擊。古人獵殺猛獁象假想圖猛獁象復活的可能性猛獁象又稱毛象、長毛象,是一種能夠適應寒冷氣候的大型動物,最大體重可達12噸,是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哺乳動物之一。它們的滅絕標誌著冰川時代的結束。
  • 滅絕了一個世紀,人類憑什麼說這種「掉色」的斑馬能復活?
    而長期以來,更多的學者支持斑驢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又因為半馬半斑馬的毛色,有人甚至認為它們與野馬的關係更密切。但一切轉機發生在1984年。搜遍了全球的斑驢標本,一位標本師終於找到了一小塊斑驢肉。而利用上面僅存的部分DNA,科學家發現斑驢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它們更可能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大概在12萬到29萬年前,斑驢才從平原斑馬中分離出來,並慢慢發展出獨特的斑紋。
  • 高海拔基因或使喜馬拉雅狼成為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令人驚奇的是,這群具有典型狼群特徵的傢伙,似乎在基因上有了不同,並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物種。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分布在印度北部、中國和尼泊爾的狼,與生活在附近的灰狼在基因上存在不同,而導致不同的,正是幫助喜馬拉雅狼適應4000米以上低氧高海拔環境的基因。
  • 滅絕時間遠超DNA壽命:復活恐龍還有戲嗎—新聞—科學網
    在現實生活中,恐龍,這個滅絕了上千萬年的物種,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膽的科學家想要復活這個史前巨獸。 但是近日,紐西蘭科學家研究認為,DNA只需680萬年就會完全分解。因此,有媒體在報導中指出,DNA的壽命是680萬年,而恐龍可是在6500萬年前就絕滅了,科學家要復活恐龍的想法,看來是沒戲了。那麼,恐龍是不是真的無法復活?
  • 復活猛獁有望了,白犀牛還會滅絕嗎?
    現實中,科學家們雖然宣稱,已能確定恐龍的整體基因組結構,但對於能否復活恐龍,答案仍是否定的。不過科學家們表示,從基因工程技術上來說,他們已經可以復活另一種已滅絕物種——猛獁象,想見到一隻活的猛獁象,目前只需要時間等待。
  • 青蛙沒了,蛇還遠嗎—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這項研究更多關注的是生物多樣性的普遍喪失及其後果,而不僅僅是蛇。」 史無前例的下降 壺菌病是由一種名為壺菌的真菌引起的傳染病,會破壞兩棲動物的皮膚,嚴重時可導致死亡。壺菌病由兩種壺菌引起:一種是石斛壺菌,另一種是蠑螈壺菌。在全球化和野生動物貿易的推動下,其引發的疾病迅速蔓延。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