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說英語改革,教育部官方在說,學界在說,民間也在說。
"改革"的論調都圍繞著英語對中國人、對世界是否仍然重要、未來是否依舊重要展開,有人甚至大膽預測了漢語取代英語成為全世界通用語言的可能性,認為減輕英語在人才選拔標準中的權重是順應趨勢。
從「用途」角度考量,英語作為一個交流工具,著實有許多性價比更高的替代方案。
英語看似是一個可以放棄的選項。
英語真的隕落了嗎?
李蘭娟院士與美國專家跨國連線,介紹中國抗疫經驗,與上一次鍾南山院士接受視頻採訪、全程用英文回應不同,這一次,李蘭娟院士洋洋灑灑地說著中國話。
更有趣的是,李蘭娟院士帶有江浙口音,音調曲轉又軟軟綿綿。來取經的美國人大概此前也不曾聽過吳儂軟語。他們自己帶了翻譯,神色恭敬嚴肅,宛如課上正襟危坐的三好學生,還像模像樣地記起了筆記。語言、口音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李蘭娟院士傳達的信息的重視。
許多網友說,那一刻他們感到了驕傲。
我卻是覺得這個場面再平常不過。
語言本該是這樣,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地域之別。
我們用了七十年,終於擺脫了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母語的自卑和羞怯,我們甚至能不說標準普通話,還可以說方言!
想到前些年網友還在嘲諷趙麗穎的中式英語過於土味,而今天我們已經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全世界面前說「中國土話」。
但有人把這種轉變神化到仿佛看到了大國崛起的聖光。
我們真的有必要在英語和漢語之爭上,如此情緒衝動嗎?
英語不僅有工具價值,還有經濟價值
其實哪怕我們已經製造出完全不會有任何翻譯差錯的翻譯機,哪怕我們不需要再走出國門謀發展,我們也不可能與英語立馬絕緣。
因為事到如今,學習英語已經不再單單是一個教育行為,還是一個經濟行為。
前段時間,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引領的那場對於英語群情激奮的討伐,教育部門不知道嗎?
教育界的大佬專家不知道嗎?
學校領導不知道嗎?
中國家長和孩子對英語付出了畸形的重視,這個常年存在的社會現象,難道只有你我獨自清醒看見了真相嗎?
有些無知,是刻意製造的。
正如課堂上,許多孩子都舉手想發言,老師卻只能從眾人中擇其一二。我們不能說老師忽視其他舉手的學生,是因為他不聽民意,他不夠聰明、不夠高瞻遠矚,或者因為他故意煽動歧視。我們無需進行學術探討就能明白,老師的選擇性忽視完全是出於把控時間成本和學生注意力的考量。
生活中,有些麻煩忍忍就過去了,而改變卻需要費勁巴力地大刀闊斧,甚至帶來經濟損失。
中國的英語產業鏈已經建立起來了,每年英語教育的產值規模就足以讓決策者"理性忽視"大家對英語的不滿。
今年教育部取消了上半年的許多考試,唯獨四六級沒有取消,只宣布考試時間待定。
原因?
其實也很簡單,每年參加四六級考試的學生數量幾乎穩定在2000萬左右,每個考生30元的報名費,每年就是6億的收入,且這6億還是一次收齊的大筆現金流,再加上每年的擴招會使得四六級考生規模愈來愈大。
其間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就是民眾呼聲不能上達天聽的原因。
所以,英語雖然只是許多人的拐杖、工具,但它在更高的層面卻是一個經濟增長點,是處在整個產業鏈條上每個環節的人的衣食所倚。
一紙取消英語考試的文書,也會是許多企業的破產聲明。
真正的自信不需要任何拉踩
最後我們談談,是否真的需要為了突出民族自信,刻意貶低英語?
鄭強教授說,誇大英語的重要性,是我們民族不自信的表現。他認為英語是導致中國學生浪費時間精力的罪魁禍首,他認為這些力氣都應該用來提高專業水平。
可實際上,不是只有中國的小孩才需要學外語。發達國家的學生從中學起強制修第二門語言。
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們選修語種受限制。俄羅斯和一些西歐國家甚至強制學生除了母語、英語外必須學習第三門語言。
中國學生面臨的系列問題並非出在學習外語,而是中國教育裡並沒有學習觀和學習方法的教育。
"打鐵還須自身硬"沒錯,但我們不可能期待一個沒有決心克服外語困難的人能夠攻堅他的專業領域。
英語好並非值得大肆誇耀的事情,但不學英語也絕不能襯託任何民族優越感。
@英語學習方法,帶你輕鬆學英語,快樂聊教育,喜歡我記得關注哦!
更多高分好文,歡迎關注後,免費閱讀更多:
三十而已王漫妮留學,10萬塊真的夠嗎?鳳凰涅槃,還是異想天開?
從英語拖後腿,到翻譯碩士:學英語從來不拼智力,而拼3個字
英語84分北大學姐:考研英語,每一分我都要|附送各題型突破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