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崇禎末年為背景的電影《大明劫》中,開篇場景便是明朝最後的軍事棟梁——孫傳庭,受命斬殺不服朝廷管束調動的明軍將領賀人龍。
《大明劫》孫傳庭
賀人龍何許人也?
賀人龍是萬曆年間的武進士,最初從屬於洪承疇麾下。崇禎年間,賀人龍率部參與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衝鋒作戰起來強悍勇猛,於是就有了響噹噹「賀瘋子」的外號。
在崇禎最後的幾年,盧象升、曹文詔等將才相繼陣亡隕落,各地將領紛紛躲避與農民軍野戰。唯有這位「賀瘋子」仍然敢於離開城池,在野地裡擺開陣勢與農民軍對戰。而且更為難得的是,賀人龍竟然還經常能打贏!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值此國家亟需用人的時刻,明朝中央政府又為何授意孫傳庭,將這員明軍中為數不多的猛將斬殺呢?
答案也許就在賀人龍的軍隊名稱——「賀家軍」上。
斬殺賀人龍
原來,此前在崇禎十五年,賀人龍曾率部跟隨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的汪喬年進攻李自成。然而這位粗性子的賀人龍,忌恨兩年前朝廷不兌現承諾給他的「平賊將軍」職位,從此就不太聽從調遣。這次更是不顧總督汪喬年的死活,為保存自身實力,率領手下的「賀家軍」撤離戰場,導致汪喬年死於李自成之手。
崇禎大怒,接著就有了電影中孫傳庭奉旨斬殺賀人龍的那一幕。然而,賀人龍的擁兵自重,在崇禎年間的明朝軍事體系中,並非單獨的個案。
崇禎皇帝
明朝末年,中央政府為了剿滅遼東地區的滿洲八旗,以及席捲中原一帶的農民起義軍,不得已漸漸妥協,對各地將領做了一些權力上便宜行事的讓步。
自薊遼督師孫承宗實行「以遼人守遼土」的戰略方針,募集遼東地區的本地人組建「關寧鐵騎」以來,明朝雖然一度出現了延緩遲滯滿洲八旗的勢頭,但是也從此開啟了「軍隊私有化」的魔咒。
隨著遼東、中原兩線作戰的局勢日漸惡化,明朝中央朝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能力也越來越衰弱。在戰爭亂世中野蠻生長起來的軍事將領,手裡有兵又有槍,自由閒散慣了,誰怕誰啊?
腦袋活一點的,拿著手裡的軍隊做資本和朝廷討價還價,為自己爭取利益。今天要糧食,明天要軍餉,後天要官位,但是一打起仗來,他們又紛紛想著保存自個兒的實力,跑得比誰都快。此類人,有賀人龍、左良玉、吳三桂等。
吳三桂
另一類更加肆無忌憚,他們直接佔領控制住一塊私家地盤,玩起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把戲。當中典型的代表,是以走私商人起家的海盜頭子鄭芝龍。
鄭芝龍雖然接受招撫當上了明朝的官員,但他憑藉手中多年以來橫行於日本、臺灣、福建等地的強大私人海軍,從來不接受朝廷的節制。崇禎自縊後,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權,實則是鄭氏家族的割據勢力。
當清廷對鄭芝龍許諾以高官厚祿時,他又立馬剃成豬尾巴頭率部歸附,並且把親手扶植的隆武皇帝也賣給了清政府。
盤踞福建的鄭氏家族
崇禎末年,明朝將領大多都是如同左良玉、鄭芝龍般的實力派軍閥。以往崇禎還有錢的時候,這幫軍閥看在軍餉的份上,還多少給朝廷一些面子。等到明朝國庫見了底,那情形當真是「手裡沒把米,連只雞都招不來」。
以至於當李自成由西安向北京節節推進時,即便是崇禎不惜血本封官許願,同一時間晉升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四大軍閥為「伯爵」,眼巴巴勉強盼來的也只有唐通一路兵馬。其餘三路要麼百般藉口推脫,要么半路上磨洋工觀望形勢,直到明朝滅亡,也沒向北京前進多少步。
然而,即便是唐通的軍隊,也在居庸關投降了李自成。這支唯一趕來救駕的生力軍,轉眼之間變成了帶路黨,領著大順政權的軍隊,浩浩蕩蕩得向北京城推進。
崇禎煤山自縊
此時,身在北京紫禁城裡的崇禎,再也無力扭轉大明國祚斷絕的結局。在安排完三個皇子出逃,並且親手斬殺後宮嬪妃、公主後,孤獨無依的崇禎來到煤山那棵歪脖子樹下,最終用一條白綾,悲壯得結束了自己無可奈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