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漫畫根據新聞事件改編。
陝西一男子因撫養問題與妻子發生糾紛,怒將孩子拋摔到沙發上,使孩子受傷致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很難想像,一名父親會對自己2歲多的親生孩子下此狠手。
然而更多的新聞事件證明,這樣的情況不是偶然:
2017年,四川一女子因孩子不聽話心情煩躁,
將替人代孕所生的孩子重摔在地,導致孩子不治身亡。
2018年,湖南一女子與前夫爭吵後,
將四歲的兒子從陽臺上扔了下去,
所幸孩子掉到陽臺又落到泡沫箱上撿回一命。
2019年,江蘇一男子因為喝酒沒照顧孩子,
與妻子發生爭執,將親生兒子從二樓摔下,導致孩子當場身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北大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
中國潛在受虐兒童已達1000萬,
高達74.8%的中國兒童(16歲前)遭受過不同形式的虐待。
2008年~2013年6年間被報導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
其中84.79%的案件為父母施暴,
親生父母施暴佔74.75%。
結合以上案件分析,不難看出:
有很多虐童事件都是在夫妻二人爭執後,
急於將心中的怨氣、不滿、對另一半的憤恨發洩出來,
拿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撒氣成了最直接的手段,
不惜通過毆打、虐待孩子來報復對方,往往導致了悲劇的出現。
孩子尚且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無緣無故成為了父母爭吵的出氣筒。
臺灣政治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維榕說:
家庭的症狀總要從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反映出來,
孩子通常是首當其衝地承擔了病人的角色。
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之間出了什麼問題,容易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自身的性格也會因此而受影響。而稍稍懂事一些的孩子,企圖以自我傷害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能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但往往,這樣的結果是慘烈的。
有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從小就特別羨慕父母情緒穩定、原生家庭很好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份自信,是我模仿不過來的,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怕我真的錯了。」
孩子的心理健全,跟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如果作為父母,你不清楚究竟該怎麼做,那麼請記住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至少現在你們該知道哪些事不該做:
1. 不假成長之名,把家庭的責任過早的放在他的肩膀上。
2. 不把別人加諸我身上的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不把孩子當替罪羊。
3. 有要求就直說,不搞彎彎繞繞讓他猜,不強迫孩子必須接受我的建議。
4. 在他還不能理解玩笑話的年紀,不開損孩子外表或者行為的玩笑話。
5. 允許孩子犯錯,重在引導,而不是重在貶損指責。
6.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話語權,不會有人把他的話當耳旁風。
7. 孩子如果對我的管教說不,我要思考自身的對錯。
8. 當我犯錯時,不擺家長譜子,要向孩子認真道歉。
9. 不隨意欺騙孩子,或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不說。
10. 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讓孩子未來對我有所回報。
就像《原生家庭》一書中所說的:如果你還沒做好準備,就不要輕易成為父母。
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資格做父母的。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請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將對另一半的不滿和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