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地球上,人類是唯一一種可以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物種,也就是說只有人類才具有張嘴說話的能力。
但自從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動物開始慢慢有了交集後,我們驚訝的發現原來有些動物也能「說話」。
這些「會說話的動物」中絕大部分都是鳥類,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鸚鵡,成語「鸚鵡學舌」就是這麼來的。
鸚鵡本身是不會講話的,只有在跟人類接觸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學說人類的語言,這其實只是一種模仿。
但即使是模仿,鸚鵡有沒有可能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呢?比如它在早上跟你說了早上好,在晚上說了晚安,這僅僅是重複學到的語言嗎?
這個問題好像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也不能想當然的去否定,真實的情況一定是實踐後才可以明了。
在探究鸚鵡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鸚鵡為什麼可以說話。
鸚鵡為什麼可以「說話」?別的鳥卻不可以?
人類之所以可以說話是因為我們有聲帶,聲帶的振動產生了聲音,而除人類之外的動物都不具有聲帶。
但是鳥類卻有一種類似於人類聲帶,可以發聲的器官——鳴管,鸚鵡可以發聲也是因為有鳴管。
鳴管是鳥類的發聲器官,位於氣管的底部,氣管在該處分成支氣管(將氣管與肺連接的管)。
鳴管有兩對彈性薄膜,叫內、外鳴膜,它們形成了一對狹縫,通過氣管內衝出的空氣,使鳴膜等鼓動而發出聲音。
相比於其他鳥類,鳴禽的鳴管結構更發達,控制鳴膜等鼓動的微小肌肉對更多,所以它們可以發出各種動聽的聲音。
與之相反的例子是新大陸禿鷲,新大陸禿鷲並不具有鳴管這種器官,所以它們只能發出咕咕或嘶嘶兩種聲音。
會說話的第一步就是可以發聲,鳴管的加持讓鸚鵡有了可以說話的條件,即使它的鳴管只是中等水平。
生物學研究發現,任何可以學習聲音的鳥類,大腦中都有一個專門的「唱歌系統」,這個系統控制鳥類的學聲。
鸚鵡的「唱歌系統」具有兩層:內部的「核心」以及外部的「外殼」,前者是所有學聲的鳥都有的,後者是鸚鵡獨有的。
這就是為什麼鸚鵡在學聲方面表現得更突出也更專業的原因,雖然具體的運作方式依然還不為人知。
鸚鵡為什麼要學人類說話?同輩壓力在起作用
鸚鵡模仿人類說話並不是為了好玩,而且它們模仿的對象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只要是能聽到的聲音它們都可以模仿。
研究表明,鸚鵡之所以模仿人類說話是為了融入人類的生活,或者說,鸚鵡的是為了融入新的環境才會學其他的聲音。
學術上有一個詞叫做「同輩壓力」,西方對這個詞的解釋是:因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
這種心理我們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學校或者社會上的很多競爭都是由於同輩壓力,誰都想做得更好。
放到鸚鵡中就是:你看,人類它們都會說話,我要是不會說的話豈不是顯得很另類,所以它們開始學人說話。
當然,這是對於參與到人類社會中的鸚鵡而言,如果是野生鸚鵡的話,它們會對別的聲音感興趣。
野外的鸚鵡有時可能出現區域性的「方言」,因為不同地方的鸚鵡都有不同的模仿對象,因而它們會說不一樣的「話」。
「方言」的存在可以為鸚鵡尋求配偶或者拉幫結派提供便利,因為有著共同的語言,合作起來更方便。
而且,「方言」也可以用來辨別「自己人」和「外地人」,這對保持鸚鵡種群和領土的完整性很重要。
鸚鵡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一般情況下,鸚鵡的確在重複自己聽到的話,但這些話可能並不是它們真正意思的表達。
比如,你進門之後它會說回來啦之類的話,但其實它們想表達的意思是:看,有人出現了,有人過來了!
還有,鸚鵡很容易被人類的哈哈大笑或者其他帶感的聲音影響,高分貝的聲音更能刺激到它們。
一般情況下的鸚鵡有點神經大條,但經過特殊訓練的鸚鵡就大為不同了,會令你刮目相看。
美國科學家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就曾在實驗室養了一隻非洲灰鸚鵡,這隻鸚鵡名字叫亞歷克斯(Alex)。
Alex是一隻很聰明的鸚鵡,在佩珀伯格的訓練下,它可以識別50種不同物體,7種顏色和5種形狀。並且在向其展示它從未見過的顏色時,它會提問:什麼顏色?
佩珀伯格說Alex的智力水平,與海豚大猩猩很相似,在有些情況下,它甚至可以達到一個5歲小孩的水平。
2007年9月的時候,Alex去世了,這讓研究人員感到心痛,因為正常情況下圈養的鸚鵡可以活45年,而Alex只有31歲。
離世的那一刻,Alex說了最後一句話:你很好,我愛你,明天見。這是它生前每次離開實驗室時對佩珀伯格說的話。
很顯然,Alex是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它是有人類情感的,而不只是簡單的重複學到的語言。
儘管有人質疑並批評實驗的準確性,但很多人相信這個實驗是真實的,鸚鵡是的確可以與人進行交流的。
最後
假如鸚鵡真的可以說話,那一定是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儘管數量龐大的人類並不缺少交流的夥伴。
在那之前,我們應該考慮一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它們,因為寵物貿易已經對它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你肯定不想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一天僅剩的一隻鸚鵡開口說話了,但第一句就是,我恨你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