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文化從未中斷的國家。以文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被一批又一批傑出的文人帶到了一座又一座巔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文學已經滲透到中國的方方面面,才讓中國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文學也需要不斷創新,當一種文體到達巔峰之後,新一代的天才文人就會向另外的高峰發起挑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概莫能外。一直到近代,一直到現代,一直到當代,這種趨勢也從來沒有改變。比如有一位專家就曾經寫下了這樣一片奇文: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初看起來,是不是感覺很茫然,再讀起來,是不是感覺很奇特?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珏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野雞餓得直叫喚,季姬便拿出竹箕中的小米來餵養它們。雞吃飽了之後,飛到了季姬的書箱之上。季姬怕它們弄髒了書箱,連忙去趕走雞,雞大懼,又飛到了桌子上,季姬更著急了,拿著竹箕砸向雞。

竹箕的速度快,雞的反應速度更快,靈巧地躲開了,於是砸中了桌子上的陶伎俑。陶俑被打中之後,順勢掉在地上,摔成粉碎。季姬看到雞還在桌子下亂叫,更是生氣,脫下木屐來打雞,結果失手將雞給打死了。季姬激動的心情不能平復,於是寫下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如果您的生活很忙,可能會覺得這純粹是一篇無聊的文章。其實,只要您不要那麼匆忙,閒暇時光中閱讀,您會發現這是一篇生活情趣極為豐富的小散文。它就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使用同音文這樣獨特的表現方式,完成了一篇奇文。

這篇文章的作者,小珏剛才只說了是一個專家,其實此人大有來頭,他就是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先生。也許您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您一定聽過《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歌。這首情歌的詞作者是劉半農,曲子卻是趙元任先生在1926年譜寫的。

趙元任生於光緒十八年,是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他所學非常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語言大師。他被公派出國留學,學成後擔任美國各高校的教授,長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執教,並且在該校退休。

關於趙元任的語言天賦,當時就流傳著一個故事。他在15歲的時候,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時,全校共270名學生,來自天南海北,趙先生便從這些同學那裡,學會了各地的方言。當他在一次陪客人吃飯時,竟然使用了8種方言與別人交流,讓人大吃一驚。

後來,趙先生就自創了這種同音文,除了這篇《季姬擊雞記》之外,還有《施氏食獅史》、《熙戲犀》等作品。因為形式新奇,很快就引來了許多跟風之作,比如棟軒的《帝弟敵狄》、程陽的《吏李立蒞》等等。

其實,這也是趙先生將音律研究的成果,運用與散文創作之中,這也是教學的一種方式。後人可以不理解,可以當作遊戲之作,但千萬不要為此而懷疑趙先生深厚的漢語功底。

相關焦點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如果廢除了漢字,這樣的文章連神仙都難讀懂,不信來試!千古奇文,全篇78字只有一個讀音,故事卻講得很精彩!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漢語言文字越來越博大精深。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據說當趙元任15歲的時候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那個時候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有兩百七十多名師生,這些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趙元任能夠利用七八種方言和學校的師生交談。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趙元任不僅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文學成就也很高,他結合自己的語言天賦開創了同音文,留下了不少佳作。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兩句話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結合實際來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玩笑的梗,漢語言的真正魅力遠不止於此。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此人寫兩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為什麼他們都想要廢除漢字呢?其實以前漢字的學習成本確實太高,幾千個常用繁體字,其結構複雜,遠不如現在的規範統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讀音都不一樣,學習起來毫無規律可言。最重要的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學不起,文字更像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富家子弟才有機會學。而1931年制訂的「中國文字拉丁化」,則直接繞過那些方塊漢字,老百姓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學會拼寫,就不用死記硬背了。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石室」:「石頭屋子」;「詩士施氏」:「詩人施氏」;「嗜」;「喜愛」;「誓」:「發誓」;「適」:「去」;「市」「市場」;「恃」:「手持,使用」;「矢」:「箭矢」;「使」:「讓」;「試」:「嘗試」;「釋」:「解釋」;「是」:「代詞,代指這件事」。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這都是一個字有兩個讀音,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不同,語言屬性、用法也存在差異。
  • 96字的奇文,整篇文章讀音都一樣,可以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要知道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漢字的形態經歷了多次的改變和進化,如果現在讓你去閱讀一篇甲骨文,那估計就真的是像看無字天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們現在從小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拼音開始入手,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讀音才能開始慢慢的拓展詞彙量。但是在我們的民國時期,在那個時候拼音的概念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人們使用拼音的機會也並不多。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遊玩或是定居,很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被打敗。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這篇古文共78個字,卻全部讀一個音,舌頭捋不直的建議多讀幾遍
    那一筆一划,都蘊藏著歷史的波瀾壯闊;那一撇一捺,都流淌著文化的濃鬱韻味。尤其是漢語的音韻,與其他獨立語種迥然有異,卻同樣擁有著無窮的魅力。在讀古詩詞時,我們經常能遇到疊韻和雙聲的情況。以《關雎》為例,窈窕淑女之「窈窕」,韻母相同,是為疊韻;參差荇菜之「參差」,聲母相同,是為雙聲。合理利用音韻的技巧,可以使詩句讀起來如音樂一樣優美。
  • 說說《守株待兔》中「折頸而死」的「折」字讀音
    也是本單元首篇課文,還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出自《韓非子·五蠹》的記載,講述了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他便放下鋤頭每天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
  • 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中國字,中國魂。 中國漢字是中國歷史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是極其珍貴的現存文物。我們每天,無論與人交流或是網上衝浪,都無法離開文字環境,識文斷字便是記事後必須學會的第一門功課,從牙牙學語到巧舌如簧,漢字隨著人的成長也在變化。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其中還不包括同省不同區的地方性方言,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讀音,這真是太過於神奇,中國語言的奇妙之處讓人不得不深深熱愛並為之歌頌。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
  • 高手寫下千古奇文,通篇110字全部讀一個音,讀完感覺不會說話了
    既然講求精悍,那麼就須得掌握用字之精準,避免過多的重複,有時候一個字都能包羅萬象,合理合規構建語言才能寫出好文章。然而,「重複」又是文學創作的一種重要藝術表現手法,如果用好了可以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李清照的千古名篇《聲聲慢》就運用得恰到火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兩兩成組,句句成品,讀來十分過癮,那麼我們沿著這個思路大膽推想:若是整部作品全部採用一個讀音,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杜牧最精美的寫景唐詩,前2句讀音字形存爭議,最後7個字膾炙人口
    而且其中無論是格律還是遣詞造句的藝術,都很有自己的特點。即便是平常對於景色的描繪,也寫出了不一樣的感受。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一首杜牧寫秋天景色的古詩。全文非常簡單,我們在年少的時候曾經學過。雖然個別字的讀音會有一些爭議,但是且並不妨礙這首古詩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口碑和人氣。
  • 六年級期中考試檢測卷,有一個字的讀音你絕對讀錯了,快看吧!
    我想大部分人都把一個讀音讀錯了。場所的「場」讀第三聲(chang),其他三個「場院」、「趕場」、「一場雨」的「場」都讀第二聲(chang)!你讀對了嗎?雖然這道題可以用排除法,很快就可以知道答案是選C,但很多人都會讀錯拼音,因為場所和場院都表示地點,一般是相同的讀音,沒有想到是聲調不一樣。我也是長了見識了,也是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它們兩者的讀音不相同的。
  • 《金蟬脫殼》「殼」的讀音辨析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一般都讀成ké,可是這一課當中卻標出了qiào的讀音,那麼整篇中的「殼」應該讀什麼音呢? 備課時我十分困惑。自己練讀了一下,都讀成qiào,覺得很彆扭,畢竟與平時的語言習慣不同,但都讀成ké,顯然與書中所標的讀音不符,於是我認真揣摩編者的意圖。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