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

2020-11-29 黃門左侍郎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如果廢除了漢字,這樣的文章連神仙都難讀懂,不信來試!千古奇文,全篇78字只有一個讀音,故事卻講得很精彩!

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漢語言文字越來越博大精深。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幫為了救國圖強的新文化精英們,卻將中國的沒落,歸咎於方塊漢字。文化精英就是與常人不同,他們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腐敗,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國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經過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及國內不斷的暴亂,恐慌、復古等事件後,國人中的一拔文化精英們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於是乎,一場為了強國富民,社會上廢除漢字,對漢語進行西化改造,或是全面拼音化聲音洶湧而來。

面對如此情況,一些有識之士也站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有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趙老師的觀點是,漢語的語音和文字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字盡其用的。為此,他編寫了不少「同音字故事」,讓重語音輕文字的新文化精英們無言以對。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季姬擊雞記》。

《季姬擊雞記》全文一共78個字,卻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如果改用拼音來表達,就是神仙也難讀懂文章是啥意思。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下這個故事吧。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章本來是沒有標點的,這樣看下來是不是很蒙圈啊?如果只用拼音標註,人們還會更懵逼的。加上標點後,文意一般人就能讀懂了——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有人說,即使加了標點,也不好懂,原因很簡單,因為趙老師使用的是文言文。而文言文記錄的是先秦時期的口語。如果在先秦時期的人們用口語表達這些同音文,當時的人們能夠聽得懂。

這裡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雖然有人「聽不懂」卻能「看得懂」。至於為什麼能夠看得懂,是因為讀者具有一寫的文言文功底,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照樣很難看明白原文的意思,比如「雞既濟」之「濟」,這裡有吃飽了的意思,「躋姬笈」之「躋」有跳躍意,「笈」乃書箱。

如果將它們翻譯成現代文,這個故事就更好懂了:

季姬感到寂寞,羅集了一些雞來養,是那種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野雞餓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餵它們。雞吃飽了,跳到季姬的書箱上,季姬怕髒,忙趕雞。雞嚇急了,就接著跳到桌子上。季姬更著急了,就借竹箕為趕雞的工具,投擊野雞。竹箕的投速很快,卻打中了幾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睜眼一瞧,雞躲在幾桌下亂叫,季姬一怒之下,脫下木屐鞋來打雞,把雞打死了。想著養雞的經過,季姬激動起來,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一個民族的語言並不是個小問題,她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載體,興廢之事,可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比如,受華夏文化影響非常深的韓國,此前都是使用漢字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廢除漢字後,韓國民眾在語言運用與表達上,就遇到了極大麻煩。

漢字是表意文字,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由於表音文字本身的巨大缺陷,也會讓人陷入「同音陷阱」,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韓國人身份證上的姓名,都會專門標註漢字的。

朝韓的官方文字在廢止之前還是漢字詞,韓國從小學廢除漢字學習,是剝奪了底層青少年成為社會精英的機會,韓國的上層社會及法律學習都還是以漢字為基本書寫,這樣底層青年在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情況下很難進入上流社會,這對底層人是不公平的。於是,在廢除漢字幾十年後,韓國人終於意識到了「文化被割裂」的破壞性,所以,近年來,韓國民眾恢復漢字的呼聲越來高。

繼趙元任的《季姬擊雞記》發表後,有許多人也開始了仿寫,比如下面這篇《仁人忍刃》,全文42個字,讀音都為「ren」:

「人人仁人人忍人,認仁人忍人刃人。仁人仁忍人人刃,人忍人人人人仁。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翻譯成現代文,看他表達的是啥意思吧!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珏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所謂同音文是指整篇文章所用的漢字都是一個讀音,當然對於字形、標點和四聲是沒有限制的。這樣的文章要求高,對於創作者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沒有足夠的文學積累、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的。趙元任創作的這篇文章題為《季姬擊雞記》,全文如下: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此人寫兩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演化,每一個字都含義深刻。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如今大家熟悉的簡體字,漢字經過很多次變化,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和留存方式,更是蘊含著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然而到了近代,有一些專家學者站出來,說要廢除漢字,其本意是讓漢字的學習更簡單,但方式卻用錯了。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兩句話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結合實際來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玩笑的梗,漢語言的真正魅力遠不止於此。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文學家趙元任發現了拉丁字母與漢字相比最大的弊端:注音,便發表了兩篇文章讓胡適等人體會到漢字的精妙。這兩篇文章便是《施氏食獅史》(96字)以及《季姬擊雞記》(78字)。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石室」:「石頭屋子」;「詩士施氏」:「詩人施氏」;「嗜」;「喜愛」;「誓」:「發誓」;「適」:「去」;「市」「市場」;「恃」:「手持,使用」;「矢」:「箭矢」;「使」:「讓」;「試」:「嘗試」;「釋」:「解釋」;「是」:「代詞,代指這件事」。
  • 96字的奇文,整篇文章讀音都一樣,可以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其實在當時人們看來,拼音不管是讀音還是形態上,都跟英語有著很大相似之處。 趙元任 這篇文章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全文加上標題短短的96個字讀音字字相同!
  • 說說《守株待兔》中「折頸而死」的「折」字讀音
    也是本單元首篇課文,還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出自《韓非子·五蠹》的記載,講述了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他便放下鋤頭每天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
  • 為什麼聽不懂?——語音發音國際化
    為什麼聽不懂?(系列文章之三)— 語音發音國際化   在上兩篇中,朗閣海外考試研究中心的專家提到了學好音標與讀音規則對於提高聽力的重要作用。認真閱讀文章並且按照文中方法操作的學員們都感到頗有收穫。今天讓我們進入雅思聽力的第三道關口,探討一下語音發音國際化的問題。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這篇古文共78個字,卻全部讀一個音,舌頭捋不直的建議多讀幾遍
    它又叫口吃詩,即每行每句皆採用聲母相同的字,讀起來像讀同一個字,像有口吃的人在讀一樣。再說淺顯些,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繞口令。口吃作品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少才子文豪都寫過,像王融、溫庭筠、蘇軾等都是「口吃」的高手。其中蘇軾的《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水平很高,我們簡單領略兩句:「江幹高居堅關扃,犍耕躬稼角掛經。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漢字在人們一代一代使用的過程中也慢慢在發生變化,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隸書,直至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漢字的讀音以及寫法都和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在中國有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前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 LOL:口號最難理解的幾位英雄,巴德仗著自己是神,高端的聽不懂
    英雄聯盟存在這麼久,全球擁有的玩家沒有上億也有個幾千萬吧,而今年英雄聯盟在國內算是一個最巔峰的事情,IG奪冠之後曾經對英雄聯盟死心的玩家都開始回歸,到現在為止一共推出有142位英雄,而每個英雄技能不同,或許很容易被你記住,但是每個英雄不一樣的臺詞,估計就沒多少人會去記了吧,雖有有的英雄比較容易記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 《金蟬脫殼》「殼」的讀音辨析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一般都讀成ké,可是這一課當中卻標出了qiào的讀音,那麼整篇中的「殼」應該讀什麼音呢? 備課時我十分困惑。自己練讀了一下,都讀成qiào,覺得很彆扭,畢竟與平時的語言習慣不同,但都讀成ké,顯然與書中所標的讀音不符,於是我認真揣摩編者的意圖。
  • 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其中還不包括同省不同區的地方性方言,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讀音,這真是太過於神奇,中國語言的奇妙之處讓人不得不深深熱愛並為之歌頌。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 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其中還不包括同省不同區的地方性方言,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讀音,這真是太過於神奇,中國語言的奇妙之處讓人不得不深深熱愛並為之歌頌。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
  • 漫畫被噴字太多,網友:不然你都看不懂
    漫畫被噴字太多,網友:不然你都看不懂嗨,大家好,歐尼醬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歐尼醬要和大家《全職獵人》這部漫畫,漫畫因為更新的字數太多了,被網友吐槽,已經變成了1本小說了,不過現在更新的內容越來越費腦了,也是需要文字輔助才能讓人看懂,全職獵人「漫改小說」了?漫畫被噴子太多,網友:不然你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