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我身邊有很多要去留學的學生,而且大部分人選擇要去日本留學。
為什麼他們選擇去日本留學呢?
究其原因,第一就是日本大學的學費加生活費不是很高(相比去其他歐美大學),基本一年20-30萬左右人民幣就可以下來。
而且學生在休息日可以選擇出去打工賺錢,或者申請全額或半額獎學金,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自己家庭的經濟壓力,所以大部分家庭還都可以承受。
第二就是日本的很多大學在世界的排名都很不錯,像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慶應大學、北海道大學和九州大學等等。東京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可是要比中國的清華北大都要好,可見它的綜合實力之強。
第三就是日本的醫療、教育和薪酬工資都比較不錯。很多考生考到日本之後,如果有機會在日本就業,他們就會申請移民日本,然後在日本定居。這樣他們就可以享受日本高級的醫療和教育服務而且還有不菲的工資收入,這也是他們傾向去日本上學的主要原因。
日本高考
去日本留學好處這麼多,但卻是並不容易的。這些留學生都要統一參加日本的大學考試,這個考試類似於我國的高考。
但是與中國高考不同的是,日本的「高考」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日本的一般入學選拔考試,又被稱為「大學入學中心考試」。這部分考試分文科和理科兩項,理科科目有日語(400分)、數學(200分)、外語和理科3選2(總分20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生物100分)。文科科目有日語(400分)、數學(200分)、外語和文科(總分200分,經濟、政治、歷史、地理四部分)。
這個考試難度一般不高,在每年的六月份舉行,很像我們中國的全國卷高考。
但不同的是日本每個大學還有專門的入學選拔考試,一般在2月份或3月份舉行。學生們還要複習對應報考大學要求的科目,難度相當大。有的大學還要求面試,而且筆試面試都合格才能被錄取。
「滿分」鬧劇
就在最近,日本高考有一道世界史的考題就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這道題一共有五個問題,這道題要求考生對有關各國歷史上各種制度的選項的相關表述中選出正確答案。
而其中第一個選項「魏,實行了屯田制」是正確選項。
然而在考試的過程中,有考生提出質疑:這道題中的「魏」是指戰國時期的「魏」,還是指三國時期的「曹魏」?
這一質疑的提出,在日本的網絡圈成爆炸式地傳播,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烈討論。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當晚就發布了相關聲明,宣布這道題由於對「魏」說法存在爭議,判定此題沒有正確答案,所有考生此題均獲得滿分。
這道題在日本鬧得風風雨雨,在中國也掀起了不小的轟動,網友們紛紛議論。
有的網友覺得日本考試中心對待問題很客觀公正,有的網友覺得這個日本考生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對中國歷史了解得不夠深刻,所以鬧出了「滿分」醜劇。
屯田制
「屯田制」是把土地歸於國家公有,國家來進行支配利用土地的一項制度。
中國的「屯田制」起源於西漢,國家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行土地國有化,這樣的制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此前清朝的努爾哈赤軍隊就實行「平時屯田,戰時出徵」的策略,不僅提高了農業效率,還加大了軍隊的利用率,為國家節省了很多經濟成本。
所以對於這位日本考生質疑的「魏」是戰國時期的魏那就不對了。因為熟悉中國歷史的都知道,戰國時期的魏是在西漢之前戰國七雄之一。雖然那時魏國實行了改革,並且擁有強大的「魏武卒」,但是並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記錄過戰國時期的魏國實行了「屯田」制度。
而相反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屯田制是有明確史書記載的,就像三國後期「曹魏」著名的名將鄧艾,他就是實行「屯田」制度的高手,這一舉措及時解決了軍隊糧食供應問題,也為國家減少了經濟負擔。這也是曹魏後期越來越強大的原因之一。
所以,日本高考這道考題中的魏應該是指「曹魏」而不是戰國時期的「魏國」,所以正確答案就是「魏,實行了屯田制」。
有的網友表示日本考生指出的問題也並沒有錯,雖然在曹操時期實行了屯田制度,但那時魏國並沒有建立,而是曹操死後,其兒子曹丕建立的,所以不應該是曹魏實行了屯田制。
但即使是這樣,小編我覺得這個答案「魏,實行了屯田制」並沒有錯。
原因之一:戰國時期的魏國確實沒有實行過屯田制度;
原因之二:即使是曹操兒子曹丕建立魏國,但仍是「曹」姓,而且曹丕時期也在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制。
所以根據以上兩點,我覺得日本考生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是真的對中國歷史沒有很透徹地了解。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樣避免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出題組出題(尤其是這種世界史的題目)的時候一定要大量全面地閱讀各種史書,有爭議的問題爭取不要出,出的話也要明確全面地掌握相關知識。
其次,日本高考出題組應該引進世界各國的歷史專家,對日本世界史的題目進行嚴格審查。
最後,如果考試後發現了問題,一定要請對應國家的歷史專家和老師進行確認,不要又鬧出「滿分」的笑話。
結語
直到現在,這個題目還迷惑著日本眾多的考生。所以,對他國歷史程度理解的不夠,就會導致這一客觀歷史事實失去它的原來面目,而其眾人還仍處在被蒙蔽之中。
所以,歷史不容被篡改,也不容被無知,它確實是重要的。
而對於歷史客觀事實的學習和傳播,出歷史題的人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