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
(《別錄》)
【異名】僕累(《山海經》),小牛螺、黃犢(《三蒼》),蚹蠃、鼠蝓(《爾雅》),蝸蠃、蜾蠃(《說文》),蠡蠃(《廣雅》),陵螺(崔豹《古今注》),山蝸、瓜牛(陶弘景),蠡牛(《藥性論》),負殼蜒蚰(《日華子本草》),海羊《《仙傳外科集驗方》),蜓蚰蠃,土牛兒(《綱目》),負殼蛞蝓(《東醫寶鑑》),天螺(《陸川本草》),圓螺蟲(《生草藥手冊》),天螺螄(《四川中藥志》),無靨螺、肌母螺(《泉州本草》)。
【來源】為蝸牛科動物蝸牛及其同科近緣種的全體。
【動物形態】蝸牛
雌雄同體。螺形貝殼,通常黃褐色,上有1~3條暗褐色色帶,質薄脆,無厴。體柔軟,頭、足可伸出殼外。頭前端有觸角2對,後方的1對長大,頂端各具1眼。頭端腹側有口。左右兩緣成2對舌狀唇,內有黃色的顎片。右側大觸角基部,有生殖孔的開口。螺口右側有一呼吸孔。足扁平,成長舌狀;蹠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濃。全體除蹠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皺紋;各部感覺均極靈敏,遇刺激即全部縮入殼內。
多見于田野及陰溼處。匍行時常舐食草、木及蔬菜等莖葉的表皮。
本動物的殼(蝸牛殼)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夏季捕捉,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曬乾。
【藥材】乾燥的蝸牛,全體已縮入螺殼內。螺殼直徑約1釐米許,外面灰褐色,有光澤,質脆易碎。破碎後,內部為乳白色。以完整不破碎、乾淨無泥者為佳。
【炮製】洗淨,曬乾,或置坩堝內煅造用。
①《日華子本草》:"入藥炒用。"
②《本草新編》:"甘草生須,同火炒焙乾。"
【性味】鹹,寒。
①《別錄》:"味鹹,寒。"
②《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大腸、胃。"
【功用主治】清熱,消腫,解毒。治風熱驚癇,消渴,喉痺,痄腮,瘰癧,癰腫,痔瘡,脫肛,蜈蚣咬傷。
①《別錄》:"主賊風歪僻腕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
②《藥性論》:"生研取服,止消渴。"
③《品匯精要》:"祛風熱,消瘡腫。"
④《綱目》:"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痺,止鼻衄,通耳聾,治諸種毒痔漏,制蜈蚣蠍蠆毒。"
⑤《本草新編》:"善殺蟲,以活者投麻油中,自化為油。塗蟲瘡。"
⑥《玉楸藥解》:"利水洩火,消腫敗毒,去溼清熱。"
⑦《醫韓纂要》:"治血風瘡及楊梅瘡。"
⑧《黑龍江中藥》:"通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焙乾研末。外用:搗敷或焙乾研末調敷。
【宜忌】不宜久服。
①《綱目》:"畏鹽。"
②《本草經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洩者不宜用。"
【選方】①治小兒胎熱撮口:蝸牛子一十枚(去殼細研初泥),蒔蘿末半分。上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塗於口畔。(《聖惠方》)
①治消渴引飲不止:㈠蝸牛十四枚,形圓而大者。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海上集驗方》)㈡蝸牛(焙)半兩,蛤粉、龍膽草、桑根白皮(炒)各二錢半。研末,每服一錢,楮葉湯下。(《聖惠方》)
②治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簡易方論》)
④治小便不通:蝸牛五錢。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血熱衝肺,鼻衄不止:蝸牛(煿幹)一分,烏賊魚骨半錢。上二味,搗研為散,含水一口,搐一字入鼻內。(《聖濟總錄》蝸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