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匡惟通訊員李琪彬)不久前,市民阿翔(化名)在廈大附屬中山醫院接受了一次難度大、風險高的腫瘤切除手術,腫瘤起因竟然是因為先天疾病——隱睪症所致。隱睪症可能會影響生育,甚至引起癌變,但如果早發現、早治療,或許就不需要遭受手術的風險。醫生提醒,2歲內為隱睪症最佳治療時間。
案例
減肥後腹部還很大
隱睪症致巨大腫瘤
30歲的阿翔有些肥胖,一直以為就是單純胖而已。他下定決心減肥,一段時間後效果顯著,幾乎全身都瘦了下來,但唯獨肚子仍舊是鼓的。又過了一段時間,肚子開始痛得難受,他到醫院檢查後,竟然發現肚子中有一個巨大腫瘤,有20多釐米長,如同皮球一般。
隨後,阿翔轉診到廈大附屬中山醫院,診斷後懷疑是惡性病變。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沈瑞雄告訴記者,通過檢查報告能夠看到,這個巨大的腫瘤侵犯到盆腔大血管、膀胱、直腸,其中膀胱幾乎都快被「壓沒了」。這臺盆腔巨大腫瘤切除手術難度高、風險很大,通常會有大出血,出血量能達到上千甚至上萬毫升。沈瑞雄說,引起這巨大腫瘤的原因便是隱睪症。
阿翔從小只有一個睪丸,另一個睪丸則隱藏在腹腔內。其父母和自己都沒有發現,也沒有影響正常生活,隱睪問題也就被忽略了。
意識到風險所在,泌尿外科多次開會探討,並會同胃腸外科、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共同研究,在術中利用經濟實惠的方式,阻斷腹主動脈,防止大出血。經過6個多小時的努力,手術順利完成,僅出血800毫升。現在阿翔已經出院,接下來還將接受放療、化療的後續治療。
提醒
隱睪症影響生育還可能引起癌變
「隱睪實際上就是睪丸長在了錯誤的位置。」廈門市中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傅強說,隱睪症帶來最大的危害就是影響生育功能以及有癌變。傅強解釋,睪丸是產生精子的地方,而精子發育、成熟需要穩定的溫度,陰囊膜遇熱擴張、遇冷收縮,使精子始終在「恆溫箱」中。當睪丸在人體腹股溝或者肚子中,由於溫度過高,精子無法正常生長。而在這樣失衡的環境下,癌變可能性更高。
「躲」在腹腔內的睪丸自身也無法正常發育。7歲多的小孟(化名)近日到市中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睪丸沒有發育,甚至比花生米還小,沒有正常的睪丸結構,反而還有癌變風險,只能切除。
傅強提醒,家長要重視體檢,要定期帶孩子進行規範檢查,最好能到泌尿外科進行專業檢查,並聽從專科醫生的建議,及時治療。
孩子一出生就能發現2歲內手術最佳
沈瑞雄說,隱睪症都為先天所致,因此孩子一出生其實就能發現。沈瑞雄表示,在寒暑假時,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每個月都能接診十多個這樣的孩子。最好的方式還是在2歲內為孩子進行手術,將隱藏的睪丸「釋放」出來,便不會有這些困擾了。
傅強說,中醫院泌尿外科平均每周接診1例隱睪患者。「釋放」睪丸的手術屬於常見手術,隨著兒童體檢的規範化,多數隱睪症患兒都能在出生不久被發現,1歲以內的孩子密切觀察。雖然概率不高,但隱睪仍有自動掉回陰囊的可能。另外,1歲前的兒童由於發育不全,手術風險大,因此1歲到2歲之間是最佳手術時間。
會對男性心理造成影響 成年人要進行切除手術
傅強說,對隱睪症最常見的誤區有三種,一種為「隱睪是穿紙尿褲所致,等孩子不用再穿紙尿褲就會好轉」,一種為「睪丸不能手術,否則會引起不育」,還有一種「對於生活沒有影響,可以不用在意」。事實上,隱睪症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成年以後,只能進行睪丸切除手術。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還會對男性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傅強說。30多歲的阿強(化名)最近準備結婚,就害怕被女方看見「缺陷」,背著女朋友到廈門市中醫院就診。原來他從小就有隱睪症,沒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也就一拖再拖。醫生檢查後發現,患者其中一個睪丸「隱藏」在腹腔內,但30多年過去,睪丸已經沒有作用,即使手術讓睪丸回到陰囊中,也仍舊有癌變的風險。阿強如今更加猶豫,怕引起自己器官缺失,很想留住自己的這個器官。
連結
早產兒隱睪症佔三成
八成可在體表觸及
隱睪症發生率不算低,在早產兒中發病率約為30%,健康新生兒約為3%。隱睪症患者的第二性徵為男性,患側陰囊空虛、發育差,觸診陰囊內無睪丸,右側多於左側。單側者陰囊發育不對稱,雙側者可無明顯陰囊。約80%的睪丸可在體表觸及,多位於腹股溝區。觸及到的患側睪丸較健側體積略小,質地偏軟,彈性差,有時睪丸和附睪分離或者沒有附睪,不能推入陰囊。隱睪常伴有腹股溝斜疝。並發嵌頓疝、睪丸扭轉時,出現陰囊或腹股溝急性疼痛和腫脹。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