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刻新聞
—分享—
紅網長沙5月29日訊(通訊員 劉青一)睪丸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是男性孕育下一代的象徵。但是男性睪丸丟失了,是令人恐慌的一件事。近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就收治了一位睪丸缺失的小病人。
8歲的聰聰(化名)因不慎摔傷入住該院。醫生在為其做體格檢查時,突然發現聰聰沒有右側睪丸,遂請來該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張軍會診,在陰囊和腹股溝處也沒有觸摸到睪丸。據張軍介紹,如果在出生2個月後,雙側或單側睪丸未能按照正常發育程序從腰部腹膜後下降至陰囊內,醫學上就稱之為隱睪症。隱睪的發病率在生長發育中會逐漸降低,早產兒的發病率約30%,新生兒為4%,1歲時為0.66%,成年人為0.3%。這表明睪丸的下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出生後睪丸仍可繼續下降。但一般至出生6個月之後,繼續下降的機會明顯減少。張軍稱,有的患者雖然在陰囊內摸不到睪丸,但陰囊上方或腹股溝部可摸到,這種情況叫假性隱睪;若這些部位都觸摸不到睪丸,且通過CT等檢查手段也不能發現的,此類情形屬於睪丸先天性缺失,也就是真性隱睪。像聰聰這樣的情況,還需進一步做CT等檢查,以明確是真性隱睪還是假性隱睪。
那麼隱睪症會帶來哪些危害呢?張軍說,小兒隱睪雙側發病,長大後是沒有生育能力的,單側隱睪同樣可導致生育低下或不育,因而隱睪的睪丸體積普遍偏小,質地偏軟,彈性差,有時睪丸和附睪還有分離,或者沒有附睪,因此,生精功能差,甚至沒有生精功能。此外,如果未及時發現或未不及時治療,睪丸長期留在腹腔內和腹股溝管裡,由於受體內「高溫」的影響,可以引起生精基地——睪丸內的曲細精管發生退行性變、甚至纖維化,精原細胞不能產生,內分泌功能也同時發生了異常,這樣是無法正常生育的。
張軍稱,目前治療隱睪通常採用內分泌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小兒在1、2歲前可通過激素治療,使睪丸自行下降。若治療效果不好,則需在2歲半之前採取手術治療方法恢復睪丸的正常生理環境,使睪丸處於陰囊內的正常溫度下,以維持患者的生育能力,並儘可能減少惡變等併發症。
聰聰的父母了解到情況後,感到非常自責和內疚:「我們農村人沒有帶小孩做體檢的意識,聰聰在成長過程中,平時也沒有注意這些部位,錯過了最好的治療和手術機會,現在真是後悔莫及」。
為此,張軍提醒,男嬰出生後做隱睪症檢查非常必要,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能有絲毫的疏忽,以免留下遺憾。
來源:紅網
作者:劉青一
編輯:周曼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5/05/29/42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