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是男孩特有的器官,但是我們會發現一些寶寶的陰囊裡沒有蛋蛋,一些寶寶的蛋蛋總是「神出鬼沒」,有的寶寶渾身上下都摸不到蛋蛋。不管面對哪一種情況,媽媽們都會感到非常棘手。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隱睪到底怎麼回事。
男孩的蛋蛋沒有發育成型或者固定在了異常部位,這種先天性的畸形在臨床上稱為隱睪。大概有3%~4%的男寶寶一出生就會出現隱睪,早產兒隱睪的發病率甚至高達30%[1]。臨床上,根據能否觸及到睪丸,把隱睪分為兩類。約有80%的隱睪是可以觸及到睪丸的,一般睪丸會藏在腹股溝管或者腹腔裡。
蛋蛋不在陰囊,危險就會隨之出現
通常來說,當胚胎發育至7~8周時,男寶寶的睪丸就開始在腹腔內發育了。大約在懷孕第28周到寶寶出生的這段時間內,睪丸會經過腹股溝管下降到陰囊內。
睪丸下降到陰囊,這對於男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睪丸是精子「生產工廠」,陰囊內的溫度比體溫低2℃~4℃,只有這樣,蛋蛋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如果讓睪丸留在體內,過高的溫度會嚴重影響它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如果蛋蛋沒有順利「降落」,會出大事。
隱睪不僅容易引發睪丸萎縮、睪丸扭轉,還會導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甚至增加睪丸惡性腫瘤的風險。有研究表明,單側隱睪將來不育的發生率為10%~20%,而雙側則達到40%~80%。
摸不到「蛋蛋」,不一定就是隱睪
隱睪的危害那麼大,作為家長來說,做到「心裡有數」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很多家長反覆檢查孩子的蛋蛋,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甚至誤判,引起不必要的擔心。
很多寶寶一出生並沒有發現隱睪,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反而找不到「蛋蛋」了。其實,在陰囊裡摸不到睪丸,也並不能說明寶寶就是隱睪。
提睪反射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輕輕搔刮大腿內側的皮膚,就會刺激提睪肌收縮,可以直觀地看到同側的睪丸向上縮動。當寶寶出生3個月後,就可以引發提睪反射了。對於一些敏感的寶寶來說,「蛋蛋」不僅會向上縮動,甚至還會順勢縮進腹股溝管裡,於是就出現了「隱睪」的假象。只要孩子放鬆或者外界溫度升高,睪丸又會重新落入陰囊。當孩子發育成熟之後,睪丸的體積增大、提睪反射恢復正常水平,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所以,家長發現寶寶的腹股溝區有睪丸的時候,可以先嘗試用拇指和食指、中指配合,把睪丸擠入陰囊。如果能將睪丸順利「降落」到陰囊裡,就不用特殊處理。
治療隱睪,千萬別錯過最佳年齡
如果寶寶剛出生時睪丸沒有落在陰囊裡,各位家長也不要太著急,雖然3%的足月男嬰有一側的睪丸沒有下降,但是6個月後,睪丸基本都會降入陰囊,早產寶寶的睪丸自動降入陰囊的概率就更高了。所以剛出生的寶寶摸不到睪丸,家長們先別慌,觀察上6個月再說。
根據最新的 「睪丸診療專家共識」,手術是隱睪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睪丸固定術治療隱睪的成功率在90 %以上[2]。對於不能觸及的隱睪,通常需要進行腹腔鏡手術來診斷和治療。
寶寶在出生六個月後是隱睪治療的最佳年齡,至少要在18月齡前完成。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隱睪,睪丸可能已經失去產生精子的功能了。孩子成年後雖然激素分泌不受太大影響,但是會導致生育能力低下,甚至還有很高的睪丸癌變風險。
預防隱睪,從孕期開始
科學家推測,在胎兒發育時雄激素不足、睪丸引帶缺失、基因異常、環境因素都是隱睪的高危因素。睪丸引帶就像是睪丸降入陰囊的「領路人」,它是連接睪丸到陰囊的結構,如果發育過程中缺失引帶,睪丸就無法成功「遷移」到陰囊內。
此外,在睪丸下降的過程中,雄激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睪丸下降的初期,雄激素會刺激連接睪丸的韌帶發生退化,促進睪丸下降到腹股溝管裡,之後雄激素會刺激睪丸引帶收縮,促使睪丸降入陰囊。所以,媽媽在孕期不要濫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時也要儘量避免接觸化學製品(殺蟲劑、阻燃劑、增塑劑DEHP等)。這些東西都會使胎兒體內的雄激素水平降低,很容易引發隱睪。此外,孕媽積極做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
對於摸不到「蛋蛋」這件事,家長不必瞎擔心,有時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即便寶寶查出隱睪,及時治療就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出現生育能力低下、睪丸腫瘤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許麗雅,劉慶旭,許無恨,李嬪.隱睪患兒睪丸功能的評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1)
[2]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泌尿外科學組.隱睪診療專家共識[J].中華小兒外科雜誌,2018(7):484-487.[3]袁耀美.睪丸下降因素的研究進展[J].國際泌尿系統雜誌,2012,32(4):5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