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顧客在「狗咖」玩耍。新華社記者 吳燕霞攝
新華社重慶8月19日電(記者吳燕霞 陳青冰)晚上八點下班回家,趙玲玲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給寵物貓「湯圓」餵貓糧和鏟貓砂。這隻英國短毛貓是趙玲玲買來作為自己在異鄉生活的陪伴。
「下班回家它一定會等在門口,每天早上也是它叫我起床。」從家鄉湖南來到重慶工作的趙玲玲說,「湯圓」既是她的寵物,也是她的「家人」。
許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和趙玲玲一樣,選擇養寵物作為生活的調劑。
近年來,80後、90後成為主要的養寵人群,寵物經濟也被稱為年輕人的「孤獨生意」。他們有的暫時單身,寵物成了他們不會說話的生活伴侶;有的決定不要小孩,寵物因此成了「孩子」。他們在養寵上傾注財力與精力,享受著寵物對自己情感的吸收和回饋。
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突破2000億,整體消費規模達到2024億元,比2018年增長18.5%。中國養寵家庭數量也逐年上升,2019年達到9978萬戶,5年裡同比增長43.9%。
伴隨著養寵大軍的興起,圍繞著寵物衍生出多條細分賽道。除了寵物買賣,還有寵物食品、託管、美容、攝影、醫療、社交、殯葬……這個新群體,誕生了無數新消費,推動著整個寵物行業走向繁榮。
「從E寵商城的銷售數據看,近年來寵物保健、護理、零食等品類的綜合佔比達到了20%以上,雖然佔比相對較小,但是增長速度不容小覷。」重慶易寵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餘振說。
8月12日拍攝的重慶一家「狗咖」的前臺。新華社記者 吳燕霞攝
趙玲玲算了一筆帳,養貓每年要花費3000—5000元,這還不包括醫療、寵物玩具、服飾等方面的支出。「去年湯圓生病在寵物醫院花了近一萬元,我不能不救它。」趙玲玲說。
年輕一代帶動了寵物行業消費習慣的改變,他們對品質、審美時尚、寵物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更多的年輕人也成為這個行業服務供給端中的一員,他們更能從年輕人的角度,發現寵物經濟消費升級的需求。
「我注意到許多愛貓人士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養貓,於是在2012年決定開一家『貓咖』,讓大家能有一個地方『擼貓』過過癮。」在重慶沙坪垻區開了8年「貓咖」的店主小愛說,店裡的客人主要是學生以及和他人合租的白領,無法自己養寵物,「貓咖」「狗咖」滿足了他們和小動物親近的需要。
寵物經濟的繁榮就像是一個槓桿,微微用力就撬起了整個市場。目前,寵物行業形成了上下遊產業鏈,上遊包括寵物飼養、寵物食品加工銷售、寵物用品,下遊包括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寵物食品與寵物培訓。
「隨著寵物相關需求的擴大化和差異化,許多用戶願意消費更多金錢購買進口或個性化定製的寵物用品。」餘振說,產品之外是服務,未來寵物市場在寵物美容、問診治療、共享寄養等方面會有較大的發展,以滿足客戶更高層次的養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