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聖經神學碩士、基本/信理神學博士研究生。
若壹二12~三10的主題是「誰是天主的孩子?」因為這一段經文從頭至尾都稱整個團體為「孩子們(children / παιδία)」或 「小孩子們(little children / τεκνία)」,稱成熟一些的為「青年們(youths / νεανίσκοι)」,稱教會的長老們為「父老們(fathers/ πατέρες)」。從文學上看,屬於勸諭(paraenesis/ exhoration),即對已經有信仰的團體(在這裡長老若望視之為一個家庭)信理和倫理的教導。從其結構和內容來看,可分為四部分:二12-14「我給你們寫說……,我給你們寫過……」,肯定團體內保持的信仰;二15-17勸勉團體要戒避世俗,在天主與世界之間作出選擇;二18-27指出要提防假基督,要在基督與假基督之間作出選擇;二28~三10認為天主的子女應相似天主:履行正義,是生於下,還是生於上,必須作出選擇。
在二12-14中,長老若望語重心長地重申團體所保守的信仰。剛剛在信德上站穩的團體成員,他們是孩子或小孩子,他們信仰的狀態是:消極地說,「因他(基督)的名字,你們的罪已獲得赦免」;積極地說,「你們已認識了父」。對於可以自由行動的青年們,他們的信仰狀況是:消極地說,「你們已得勝了那惡者(魔鬼)」;積極地說,「你們是強壯的,天主的話存留在你們內」。對於團體中的長老們,他們的信仰則是比較正確完整的:「你們已經認識了從起初就有的那一位」,即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從這三個信仰的層次,我們可以對自己的信仰狀況做一反省:我還在與罪惡爭鬥嗎?還是已經戰勝了那惡者?一個重要的標準是:天主的話常留存於心。當然,若望團體所要求的信仰是信耶穌為默西亞天主子的得生命(參閱若廿31),今天成全的信仰亦復如此:全然相信耶穌基督,在祂內有永生。
15-17節可稱作是基督徒的基本倫理,是「非此即彼」的倫理:要麼選擇天主,要麼選擇世界。不過長老若望也從人學的角度給出分辨的原則:「原來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出於世界」(16節)。《天主教教理》以之來總結人性墮落犯罪的傾向(CCC 2514,2534)。從正面講,在天主與世界之間作選擇的基督徒倫理應當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這樣的倫理有其永恆的價值:「這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基督徒活潑而堅定的信德就是:堅持履行天主的旨意,必然有永生。天主的旨意很簡單:就是永遠存留在祂的愛內(祂的愛子和愛的誡命)。
基督首先在馬槽中為王
(該聖詠之背景,請參閱將臨期第二主日周二之答唱詠,亦可參閱12月29日之答唱詠)
7-10節的讚美與1-6節的讚美不同,雖然它們共同的主題是讚美天主的聖名(shem),但1-6節是在以色列人的救恩經驗中,並在與眾神的比較中,讚美天主的偉大的,而7-10節是作者邀請所有朝聖與朝拜者,一同讚美「上主為王了(מָלָךְ יְהוָה /ὁ Κύριος ἐβασίλευσε/ Dominus regnavit)」。「上主為王」才是7-10節的核心所在。祂為王的方式不外有四:以超越眾神的方式為王;在以色列人對上主救恩的感謝、讚美和朝拜中為王;在普世萬民和蒼天大地間為王;在祂以忠信與正義的駕臨中為王。如果1-6節還是在回顧救恩,那麼7-10節的讚美已經把所讚美的救恩升華為對「上主統治」的頂禮膜拜。聖誕期中詠唱這首聖詠,教會也邀請信眾,聯同已經在路上的三位賢士,準備好身、心、靈——帶上要獻的祭物,穿上聖潔的禮服,前去朝拜在將臨期就已經將其完美圖像預先彰顯出來的天國本身,即首先在馬槽中為王的基督。在祂平安的降臨中,世界得見和平之光;在祂化身卑微的謙衝中,人類得嘗正義之果。
獻耶穌於主堂可以說是聖誕奧秘的第三顆珍珠,第一顆是在平安夜,第二顆是耶穌十二齡在聖殿講道。三顆珍珠是基督徒當用一生保存其奧秘的「夜明珠」,它們會照亮我們的一生,照亮我們的每一天。平安夜的聖家照亮了全世界所有的家庭;耶穌首先出現在聖殿,把兩個年輕與年老的家庭結合一起,成為一部完整的「新、舊約全書」。年輕的瑪利亞和若瑟與這兩位長者的相遇,說明年輕人藉此看到了他們的使命,年長者則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這一切都是因為耶穌位於這相遇的中心(路二22-40),祂是福音之光,是家庭之光。這相遇的福音珍珠給今天的我們四點啟發:
首先,相遇是信仰的根源。瑪利亞和若瑟在聖殿內找到了信仰的根源,因為信仰不是一個能從書本上學到的概念,而是從我們前人的經驗中學習與天主相遇和相處的藝術。瑪利亞知道自己滿被聖寵,知道耶穌是天主子,卻甘願偕同耶穌完成取潔禮和奉獻長子禮,而默默無聞的若瑟則總是以謙卑和服從行走在福音的路上。這兩個年輕的父母從遇到兩位長者的經歷中認識到他們自己的使命,而兩位長者在他們的暮年也終於迎來了耶穌,他們生命的歸宿。他們曾為了這一天,獻上了一生。瑪利亞和若瑟,也將為耶穌在納匝肋的成長,獻上一生,而且他們天天都在同降生耶穌的每一個奧秘相遇,並在相遇中獲得靈性的成長。
奉獻生活者的旅程本質上是與上主的相遇:不只是在自己祈禱與生活的經驗中相遇,更是與傳統、與新事中臨在的耶穌的相遇。只有這樣,奉獻生活者才能看到:在相遇的聖事中,我們並非單獨地與耶穌在一起,也有整個教會、全體天主子民,包括兒童、青年、長者,正如今日福音中所記述的那樣。
其次,我們應當留意到這相遇的力量。在見到謙遜奉獻的聖家之後,西默盎才在聖神的感動之下讚美天主,奉獻生命,表達祝福,並說出預言;同樣潔婦亞納也才走出靜默,獻上讚美,開口宣講福音。這一切都是來自奉獻生活者「相遇的力量」。
我們通常的經驗是:年輕人喜歡談論未來,而年長者慣於守護過去。而今日福音記載的情況剛好相反,老年人先看到了年輕人的新事。奉獻生活中的新事便是:天主總是讓我們有驚喜。奉獻生活如此,基督徒的生活亦復如此:若我們不與他人相遇,尤其是與新人、新事的相遇,我們也就無法更新與上主的相遇,而只生活在俗套中。青年人蒙召去敞開新門,長者手中雖然握有鑰匙,如果不保持開放,則不會產生具有福音價值的相遇。一個團體的活力在於回到其根基,傾聽長者,更在於接納新人與新的思想。若沒有根基,就不會有新芽;而若沒有新芽,就不會開花、結果。
再者,在相遇之後我們不可只停留在那一瞬間,而是要把這在主內相遇的瞬間,轉化為福音的長久。今天的快餐文化無法讓我們長久關注一項真理,更無法讓我們進入真理的奧秘。我們往往只是淺嘗輒止,得到的也只是靈光一閃,像流星雨一樣的知識。我們的祈禱何嘗不是這樣:很快地結束彌撒和日課,便投入到手機和電腦屏幕前,開始所謂的工作。於是我們把專注力都投到沒有相遇的手機和網絡文化中,既失去了與天主、與弟兄姊妹親身相遇的機會,更失去了奉獻生活的動力與吸引力。於是我們不再宣講,不再分享,只有我們自我的計劃、技巧和結構;在這樣的自我中,沒有任何他者融入的空間,更沒有去愛的時間。
最後,奉獻生活既是天主愛的邀請,也是我們愛的回應。耶穌,謙遜的耶穌總是我們愛的吸引,祂首先在馬槽中以伸開的雙臂邀請我們度貧窮、貞潔與服從的生活,不附加任何條件,如伯多祿所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禰」(谷十28)。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老翁西默盎的坦然,「雙手接過」耶穌來(路二28);也能有節婦亞納的開放:「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的人,講論」耶穌(二38)。誠如教宗方濟各所說:「雙手接過上主是抵禦孤立的神秘主義和盲目奔波的良藥,因為與耶穌的真實相遇必能糾正我們的感傷主義和好管閒事的心態,醫治循規蹈矩的癱瘓,向日常生活敞開恩寵的各種面貌」。而「雙手接過」耶穌也是我們奉獻生活者與所有基督徒的必修課:懷抱耶穌,才能有真正的奉獻、真正的讚美和真正的福音。
雖然這位老婦人沒有西默盎這般「榮幸」,福音沒有記載她充滿了聖神和因聖神啟示而說的先知話;但她是一位懂得以愛還愛的人。她在失去人間至愛之後,便把愛的渴望轉化為在聖殿中長久的祈禱。她在一生的祈禱中渴望能有一次與主有愛的相遇。她體驗到了,除了感恩之外,她沒有附加什麼。除了宣講她與這位化身為愛的天主的小孩相遇的事實外,她甚至沒有再向人提起過她的過去:「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二36-37)。她的偉大在於:她沒有把過去的重負當成福音的包袱,而是只記憶生命中愛的相遇。同樣,我們的心靈也不可只一味地傾訴過去或暢想未來,而是應當懷著喜樂,把福音平安地活在天主賜予的當下。
責編 | 方補課;校對 | 陳茹雯&貝殼
排版 | 傑先森;朗讀 | Teresa;圖片 | 網絡
歡迎向本平臺投稿!納爵之盾接到稿件後,會有審稿專家匿名審稿,兩周內回復接受、給予修改意見或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