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高居我國患者惡性腫瘤之首位,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可在不同程度上延長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對於經以上多種治療後仍出現病情進展的患者,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後續的治療方案?2018年,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在中國獲批上市,中國非小細胞肺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這些PD-1抑制劑的加入,為肺癌患者的後續治療打開了一扇大門。
病例部分
病例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範雲教授團隊提供
基本病史:
患者,男性,49歲,2016-12-26因「咯血1周」前來就診。既往史:否認家族腫瘤病史。個人史:吸菸史10支/日*10年。查體:ECOG 1分,淺表未捫及明顯腫大淋巴結,心肺查體無特殊。
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測(2016-12):胸部增強CT:右下肺門類結節影(長徑2.5cm),惡性腫瘤可能。肝超聲造影:左肝結節,轉移性考慮。上腹部增強MRI:左肝轉移瘤(1.6cm)、左腎囊腫。顱腦增強MRI:未見異常。ECT:左側第7後肋代謝活躍灶。PET-CT:右肺下葉近肺門結節FDG代謝增高,肺惡性腫瘤考慮;肝頂部結節FDG代謝增高,考慮轉移;左側第7後肋點狀骨質密度異常,FDG代謝略增高,轉移不除外。脂肪肝;左腎囊腫。
病理診斷:(右肺下葉)支氣管鏡病理(2016-12-28):基底段-亞段開口黏膜增厚、粗糙,咬檢;第1次報告:(右肺下葉)低分化(鱗)癌;第2次報告:(右肺下葉)低分化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淋巴上皮瘤樣癌)。免疫組化:ALK(D5F3)(-)、ALK-NC(-)、CK5/6(+)、P40(+)、TTF1(-)、P63(+)、CK7(-)、Napsin A(-)、CHG-A/CgA(-)、Sy(-)、CD56(-)、Ki-67(+,60%)、EBER(+)。分子分型:EGFR、ALK、ROS1、KRAS等基因檢測均未見異常;未行PD-L1表達檢測。
補充檢查:考慮到患者病理類型的特殊性,2017-01-04予鼻咽鏡檢查:未見異常。血EB病毒DNA測定:102.13拷貝/ml;EB病毒衣殼抗原抗體-IgA:陽性。
診斷:
右肺淋巴上皮瘤樣癌 肝轉移可能大,cT1cN0M1。
治療史:
一線化療:
2017-01-06、2017-02-01、2017-03-22行3周期吉西他濱聯合順鉑(GP方案)化療,具體劑量:吉西他濱2000mg d1、8,順鉑注射液50mg d1-3。2017-02-21複查CT提示「右下肺病灶較前明顯縮小,左肝近膈頂病灶較前略微縮小」,評估療效為PR。
圖1 患者GP方案治療前的CT
圖2 患者GP方案治療後的CT
肺腫瘤手術治療:
考慮患者為中年男性,PS評分為0分,且有強烈的手術願望,遂於2017-03-06行左肝近膈頂結節穿刺,評估患者的肝病灶情況,病理示「條狀肝組織伴部分肝細胞脂肪變,局部間質內纖維組織增生,淋巴細胞浸潤,間質內膽管增生,局部伴有輕度異型。」免疫組化:P40(-)、P63(個別+)、CK5/6(-)、Hepa\Hepatocyte(-)、CD10(+)、Ki-67(+,<5%)、CK7(+)、CK19(+)、TTF1(-)、Napsin A(-),EBER(+)。
遂於2017-04-13行「腔鏡下右下肺切除術+淋巴清掃術」。術後肺部病灶病理報告(2017-5-8):右下肺癌化療後:(右下)肺段支氣管管壁浸潤型(2×1.8×1.3cm)低分化鱗狀細胞癌伴EB病毒感染,癌周纖維組織增生,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累犯肺組織,轉移至右下肺支氣管根部及右下肺內支氣管旁淋巴結。免疫組化:ALK(D5F3)(-)、ALK-NC(-)、ROS1(-)、c-Met(-)、CK7(-)、Napsin A(-)、P40(+)、P63(+)、TTF1(-)、CK5/6(+),分子檢測結果:EBER(+)。術後分期:pT1N1Mx,pIIb期。
2017-05-16、2017-06-08行GP方案術後輔助化療2周期,具體用藥同前。
腦轉移治療:
2017年10月患者出現頭痛流涕,行走不穩,左下肢無力,2017-10-17行顱腦增強MRI提示「右側額葉轉移性腫瘤首先考慮(4.2cm×3.3cm)」,考慮腦轉移,綜合考慮後,於2017-10-26全麻下行右側額葉腫瘤切除術,術後病理示「(右側額葉)腦組織內轉移性低分化癌」。免疫組化:CK5/6(+)、CK7(-)、Napsin A(-)、P40(+)、P63(+)、TTF1(-)、Ki-67(+,60%),分子檢測結果:EBER(+)。
圖3 患者2017-10-17的顱腦增強MRI
2017-12-07至2017-12-26 行腦部腫瘤局部切除術後輔助放療:右側額葉局部手術瘤床為CTV,外擴1cm作為PTV,DT45GY/15F/3W。2018-01-16複查顱腦MR提示「腦轉移瘤術後,術區血腫已不明顯,局部術後改變,術區未見明顯強化」。後定期複查,腦部病灶穩定。
2018-10-12複查上腹MR增強提示「肝臟S4段轉移瘤(2.4cm×2.4cm),較前(1.6cm)增大」,考慮病情進展的可能。
免疫治療:
與患者及家屬商議後,2018-10-30、2018-11-13行2周期納武利尤單抗免疫治療,具體劑量:納武利尤單抗240mg IV Q2w。2018.11.14複查B超提示,肝臟佔位較前明顯增大(2.9cm×3.7cm),考慮病情進展。
肝局部介入治療:
2018-11-16超聲引導下行「肝臟腫塊粗針活檢術+肝臟腫瘤射頻消融術」。2018-11-19(左肝腫塊穿刺)病理提示小條肝組織伴纖維血管分隔及多灶淋巴細胞浸潤,局部肝細胞濁腫、變性。根據患者病理活檢結果,考慮肝病灶增大可能為免疫治療假性進展。2018年11月19日,複查肝超聲造影,診斷結果:(肝結節消融治療後)射頻結節區充盈缺損明顯,消融基本完全,請隨訪。
繼續行免疫治療:
2018-11-27起繼續行納武利尤單抗免疫治療至今,具體劑量:納武利尤單抗240mg IV Q2w。患者最近一次複查的肺、肝及腦轉移灶影像學均無明顯腫瘤徵象。
圖4 患者2020-02-18複查的顱腦MRI
圖5 患者2020-02-19複查的肺部CT
病例小結:
患者2016年12月經影像學及病理檢查等診斷為「右肺淋巴上皮瘤樣癌肝轉移(cT1cN0M1)。一線治療予GP方案化療3周期後行右下肺切除術+淋巴清掃術,術後繼予GP方案化療2周期,PFS為4月。2017年10月患者出現腦轉移,行右側額葉腫瘤切除術及術後輔助放療,PFS達10月。肝轉移病灶局部進展後,改用納武利尤單抗治療2周期,出現肝局部病灶增大,予肝臟腫塊粗針活檢術+肝臟腫瘤射頻消融術,根據病理活檢結果考慮可能為假性進展,遂繼續予納武利尤單抗治療至今。現患者病情穩定,基本處於無瘤狀態,繼予納武利尤單抗治療中。
專家病例點評
點評要點:
1. 肺淋巴上皮瘤樣癌是一種罕見的、EB病毒相關的惡性腫瘤,其診斷主要依賴病理檢查,尤其是免疫組化的EB病毒(+),同時需排除鼻咽癌和其他器官淋巴上皮瘤樣癌的肺轉移。
2. 晚期肺淋巴上皮瘤樣癌化療有效但易復發,很少有EGFR、ALK、ROS1等驅動基因突變,而常有APOBEC家族的突變,NF-κB通路的失調和I型IFN基因的缺失,可能與EB病毒的持續感染相關。
3. 目前仍缺乏大樣本的免疫治療的研究數據,但有文獻報導肺淋巴上皮瘤樣癌PD-L1表達陽性率在51%~69%之間,提示患者可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目前有少量案例報導顯示PD-1/PD-L1抑制劑對晚期肺淋巴上皮瘤樣癌有較好療效。
總結
歐狄沃為中國上市的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被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二線治療。當前,以PD-1抑制劑為代表的藥物在晚期肺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該患者一線治療予GP方案化療後,行右下肺切除術+淋巴清掃術,術後繼予GP方案輔助化療2周期,4月後出現腦轉移,行右側額葉腫瘤切除術及術後輔助放療,肝轉移病灶局部進展後,改用納武利尤單抗免疫治療至今,現患者病情穩定,基本處於無瘤狀態,在免疫治療過程中也未出現免疫相關副反應,耐受性很好,在此次治療中實現了生存獲益。
肺淋巴上皮瘤樣癌是一種罕見的、EB病毒相關的惡性腫瘤,其診斷主要依賴病理檢查,對於晚期肺淋巴上皮瘤樣癌的患者,化療可能有效,但也容易復發。有文獻報導,肺淋巴上皮瘤樣癌患者的PD-L1表達陽性率較高,存在高表達的患者也很多,提示此類患者可能從PD-1/PD-L1抑制劑治療中獲益。該患者使用納武利尤單抗進行治療時,未進行PD-L1檢測,但仍達到了生存獲益,提示我們,無論患者的PD-L1表達狀態如何,均可從納武尤利單抗治療中獲益。
點評專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