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宋雨實習生楊丹)很多人在小時候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零花錢不夠花,悄悄地從爸媽的衣服口袋裡拿些錢。作為家長,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處理?
王先生的兒子14歲,在西安一所學校上初中。8月12日下午,他發現衣服裡少了300元,妻子在外出差,家中只有父子倆,他懷疑是兒子偷了錢,「那一晚,我就沒有睡覺,這事該不該和兒子談?如果談,怎麼開口?」
第二天一早,等兒子起床,他找兒子談話,一問,果然是兒子將錢偷走了。偷錢的原因,竟然是「幾個同學準備外出玩,大家AA制提供費用。」
記者電話聯繫了王先生的兒子,他說,「我知道偷錢不對,可看到父親的錢就放在那,自己身上又沒錢花,自己就不由自主地拿走了。」
讓王先生困惑的,這並不是偶爾的一次。「大約五六年前,兒子當時還不滿10歲,有一次,他帶著一個中年人回來,那個中年人說我兒子在他店裡偷了100元,被當場抓住了。」
王先生很氣憤,覺得丟人,趕緊給中年人賠禮道歉,並當著中年人的面,將兒子痛打一頓。
可兒子似乎沒有太在意。「這麼多年過去了,孩子偷錢的毛病還沒改掉,老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我打也打過,罵也罵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王先生想問問那些過來人,「有沒有辦法教好我的兒子。」
陝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宋馨建議,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