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最近廣州進入了「蒸籠」天氣,
正好印證了這句話。
高溫+颱風+暴雨=「下熱水」
暑溼明顯的天氣下
再加上是蚊蟲叮咬、塵蟎等繁殖高峰
身體溼重,各種皮膚病也是很常見了。
善於煲湯調理的廣東人,有一種非常喜歡的祛溼好物
那就是土茯苓,日常祛溼湯總少不了它。
土茯苓味甘性平,既善解毒利溼,又能通利關節
對部分皮膚病,如溼疹、癤瘡等有較好的利溼解毒之功。
用於煲湯的話,以新鮮的土茯苓為佳
如果實在買不到,藥店的乾貨也OK。
乾貨要注意減少用量,不然湯的適口度會降低哦。
綠豆土茯苓清涼湯
材料:
綠豆50克、土茯苓30克(鮮品200~250克)、瘦肉250克(3~4人量)。
做法:
先將綠豆洗淨,浸泡1~2小時;土茯苓洗淨,稍浸泡;瘦肉切大塊,洗淨;然後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用中火煲約1個小時左右,調入適量食鹽即可。
有煮意:
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的功用,自古以來就是消暑解毒的良藥。與土茯苓搭配,不但湯品口感好,更具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常被廣東民間用以治療暑熱煩渴、口乾口渴、尿短尿黃以及夏季溼疹、癤病等。
土茯苓薏米煲草龜
材料:
新鮮土茯苓500克,薏米50克,綠豆50克,雲苓50克,草龜1隻,瘦肉100克,生薑3~4片(3~4人用量)。
做法:
土茯苓刮皮、清淨,切成塊狀;薏苡仁、綠豆、雲苓洗淨、去沙,加水浸泡半小時;瘦肉洗淨,切成大塊;草龜宰殺後去除內臟、斬件,清洗後汆水。往湯煲中加入全部材料,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小時,加入少量食鹽調味食用。
有煮意:
薏米甘淡微寒,有利水滲溼、健脾、除痺的功效,與土茯苓同用,可增強除溼、通痺、利關節的作用。兩者搭配清熱解毒的綠豆(保留綠豆皮,效果更佳)以及健脾滲溼的雲苓,使本湯可清熱解毒、除溼利關節,又不會寒涼傷脾胃,適用於關節紅腫熱痛人群,以及溼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患者。同時本湯也可以作為暑熱季節清熱祛溼的保健湯水,但素有脾胃虛弱、大便溏洩者需減少綠豆量,改用炒薏苡仁,而且不宜多喝。
土茯苓煲蛇湯
材料:
土茯苓適量,蛇肉750克,細鹽10克,味精5克,蔥15克,甜酒釀20克,姜4塊。
做法:
土茯苓清洗乾淨,水蛇切成段,瘦肉切成大件,一起飛水後清洗乾淨血沫;生薑拍扁,蜜棗衝洗乾淨去核; 全部材料放進湯鍋,大火煲至水開後轉中小火煲2個小時;最後放鹽調味即可。
有煮意:
土茯苓水蛇湯是一道很有廣東特色的湯水,不但味道鮮甜,而且具有很好的祛溼解毒功效。這款湯清熱去燥同時有滋膚養顏、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功能。
茅根土茯苓煲生魚
材料:
生魚2條(300克/條)、瘦肉400克、茅根10克、土茯苓100克、蜜棗2粒、陳皮、姜、胡椒粒少許、山泉水2000克、鹽5克、花雕酒少許
做法:
將生魚剖好切小段,用鍋煎香至不流血水;瘦肉洗淨切粒,茅根、土茯苓、陳皮、胡椒浸泡洗淨,姜去皮洗淨待用;開鍋燒水、待水沸時,放瘦肉煮乾淨血水,撈出來洗乾淨待用;取煲一個,放入生魚、瘦肉、茅根、土茯苓、蜜棗、陳皮、姜、胡椒,加入山泉水、料酒,煲2.5-3小時,調入鹽即可。
有煮意:
生魚即黑魚,肉質細嫩,口味鮮美,且營養價值頗高,有去 瘀生新、滋補調養、健脾利水的功效。
五指毛桃豬骨湯
材料:
五指毛桃 50g,核桃 4個,土茯苓 30g,豬脊骨 300g,陳皮 1小瓣,生薑數片(2人份)。
製作方法:
豬脊骨洗淨斬大塊,焯水備用。核桃剝殼取核桃肉備用。土茯苓和五指毛桃洗淨切小片和小段。把所有材料放入湯煲中,加水約1500ml,大火滾沸以後改文火,煲1-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有煮意:
五指毛桃補氣效果很不錯,但又不容易上火,而且味道還很香。土茯苓很平和,再配合嶺南三寶的陳皮、生薑以及補腎益肺的核桃,這樣子不僅精神提起來了,溼氣除了,還不容易小便頻繁,考生也不妨一試!
溫馨提示
很多家長都問,小朋友能不能喝土茯苓湯啊?其實3歲以下的小嬰兒都不建議直接喝湯,因此對於「溼疹寶寶」來說,以上湯譜就不太適用。嬰兒平常多吃一些新鮮果汁、綠葉蔬菜汁及各種輔食果泥、菜泥等,少吃糖。煮食多用植物油,以提高血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對預防溼疹亦可有一定作用。
推薦:廣州日報·食在廣東&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趙冬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冬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