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文明瑰寶的《山海經》,有著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涉及到歷史、地理、文化、民族等多方面。書中「山經」一卷應是最神秘的部分,這部分相比於後面的「海經」和「大荒經」,只記載有山神、異獸和礦產等,而沒有人類社會,似乎屬於一方人跡罕至的區域。
「山經」描述的是東山山系、西山山系、北山山系、南山山系和中山山系,每個山系又分為幾列多少座山脈,山系之間的山神外貌對比區別很大,但同一個山系中的山神外貌多數是很類似的,只有少數山系中每列山神之間外貌是差別很大的,如苦山山系中的三座宗主山山神,都有三個頭,人面人身,其餘十六座山的山神卻是豬身人面,而有的山系中甚至沒有對山神的描述,可不管哪一座山,都留下了關於要祭祀山神的活動。
每當部落的人們希望風調雨順時,沒有自然災害時,都會去山中祭祀山神,讓自己部落的巫師與山神溝通,獻上部落所能籌備的最厚重尊貴的貢品,讓山神保佑自己的部落。
若以現實角度來推測,這些大山的山神若存在的話,那就是屬於一類半脫離於人類社會的人類群體,而且書中也描述了,當有大雨大水時一些山神會現身,比如東山第三列山系山神。但這些人類是山脈的代言人,是不與部落首領們共處一室的巫師,不受部落規則所牽制,或許山神與部落首領們有一定聯繫。山神的活動區域離人類社會不遠,也許山脈之下就是一個個部落,這些部落也有自己的巫師,但共同的只祭拜「山神」這個代表自然地理的巫師,每當部落的有大事時就需要前往山中去跪拜山神,山神是部落的精神領袖,權威性比部落首領們還要高很多。
每個山系中山神的打扮也代表一方區域共同的信仰,這一方區域的所有部落們的圖騰也是與山神有很大聯繫,如南山山系中的山神的共同特點就是有鳥和龍的部分外表,這也就代表南山山系的各個部落都以龍和鳥或者兩者的組合為自己的圖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山神們將自己打扮成鳥和龍的特徵外貌,要麼是鳥頭龍身,要麼是龍頭鳥身,要麼是人身龍頭,不然這方區域的部落民眾是不會信仰這個山神的。
山神將自己打扮成奇異的外貌,保持山下民眾對自己的敬畏心,也維持自己的神秘性,讓更多人信仰自己。山神之間也有自己的聯繫,也有上下之別,佔據著最好的山脈的山神是其他同列山神的首領,中山山系的山神就分上下級,自然待遇也有差別。山神們平時輕易不出現,畢竟是民眾若信仰的山神,而且做「山神」比做人類巫師的規格和待遇要高很多,人類巫師若是沒有和山神取得溝通,人們不會怪山神,而是認為自己怠慢了山神或者巫師應該換一個人做了。
祭祀山神,所用的貢品是家禽牲畜、稻米、美酒以及玉器,玉器是必祭祀的需品,只是玉器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有玉圭、其他的就看山神們的喜好了,山神們對貢品的要求是有高有低的,但大多數都要求把貢品埋入土地中,也許是原始保藏,有的貢品只是一隻雞,有的則是上百頭牲畜外加同樣數量的三種玉器和美酒,比如羭山的山神,是所有山神裡面待遇和規格最高的。「山神」們的主要生活來源應該就是山下這些部落民眾們所獻祭上來的貢品,當人們在部落巫師的祭祀活動舉行完畢走回去後,代表山脈的巫師們就開始處理貢品,當下次人們來祭祀時,看到貢品被處理的痕跡,就會認為是山神在顯靈。
總之,山神和部落之間形成了一種比較另類的人類組織活動,山神作為一個以民眾的信仰和祭祀活動為發展方式所聚集的群體,到了後來也就逐漸的消亡了。「海經」系列與「荒經」系列中的神,都成為了可常見的神,也就是部落的著名首領,像能逐日的夸父,能止水的大禹,能對抗天地的刑天,因而為民眾所推崇。都表現了先民們靠雙手來徵服自然災害而不是祭拜神,因此信仰山神的人就逐漸減少,山神群體也就逐漸離開大山,去人類社會中生活。
(以上只是猜測,上不得廳堂,權當作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