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做演員」:成為一個名人,為什麼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2021-01-08 新京報

在最新一期的某演技類綜藝中,作為「演技考核官」的章子怡面對選手們生硬的表演,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呢?演員難道是最低級的職業嗎?」章子怡真正想懷疑的可能不是演員這個職業的低級,而是它的進入門檻不斷降低。

章子怡在某演技類綜藝中。

這兩年來,演技類綜藝層出不窮,而參加的選手除了本職演員之外,更包括歌手、成團偶像、相聲演員或網紅。不必經受科班訓練,人人皆可「跨界嘗試」,難免會讓觀眾質疑「演員」這份工作的專業性。

但弔詭的是,將章子怡困惑中的「演員」替換成「偶像」或者「網紅」,拷問仍舊成立——為什麼人人都想當偶像?為什麼人人都想當網紅?

科學家、醫生、警察等曾經的理想職業不再流行。根據媒體2017年報導,「網紅」已經成為95後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僅2020年一年,就有至少五檔選秀類綜藝開播,上百名練習生以「偶像」(或「愛豆」)的身份進入大眾視野。

無論是演員,還是偶像或網紅,都有一個共同點:極高的知名度和龐大的粉絲群。更嚴謹的說法是「成名」,更流行的說法是「紅」、「火」、「爆」。渴望成名的潮流並不僅僅出現在中國。早在2006年,英國的一項民意調查要求孩子們說出「世界上最好的一件事」,當時最普遍的回答是「成為明星」。同年在美國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超過半數18-25歲的美國年輕人認為,「出名」對於他們這代人而言是個重要的人生目標。

為什麼人人都想要成名?對於年輕人而言,「成功學」的主角是怎麼從鐵飯碗、生意人、創業者轉為網紅的?

撰文 丨肖舒妍

01

為什麼人人都想要成名?

金錢當然是成名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網紅的超高銷售額和明星的天價代言費有目共睹,愛財之心,人皆有之,誰不渴望擁有一份收入優渥的工作?

但財富又絕不是成名唯一的吸引力。一方面收入高於網紅、明星的工作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即使已經坐擁財富的人也並未減少對成名的嚮往。比如「賭王之子」何猷君,在名校畢業擁有眾多職業發展路徑的情況下,同樣選擇了參加真人秀節目並收穫眾多粉絲。

任正非小女兒姚安娜的例子也許能說明問題。姚安娜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電腦工程和統計數據專業。她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因為父親告訴自己,「我國每年都要繳納近乎天文數字的專利費,關鍵還是國內缺少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她希望成為祖國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儘管喜歡芭蕾,還是報考了理工科專業。

但是畢業後,姚安娜卻決定到奢侈品公司實習,進軍時尚領域,因為理工行業的氛圍不符合她的預期,科研工作過於拘謹,外向、喜歡社交的她想要做一些與人交流的工作,也更期待輕鬆自在的同事關係。

姚安娜職業理想的轉變,可能代表了社會整體風潮從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之後大多數年輕人的人生規劃。他們不願受限於拘謹、嚴格的層級架構,也不再將集體榮譽、團隊利益作為首要考慮,而是希望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價值。比起集體中默默奉獻的螺絲釘,他們更想成為獨立燃燒的小宇宙。

而網紅、偶像、明星等職業則完美契合了這種心理。你的性格、才能、魅力就是你的謀生資本,你的工作內容就是儘可能「做自己」。相較於團隊合作,網紅更看重個人成就;相比於層層晉升,網紅更容易一步登天。

伴隨個人主義而來的「自戀傾向」又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趨勢。自信、自尊一旦過頭便是自負、自戀。「你都忘了自己有多美」,「你值得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在這些無處不在的過度鼓吹個人價值的心理暗示之下,人們難免膨脹,願意每天花上幾個小時欣賞自己360°無死角的自拍,用相機手機24小時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緊緊盯著社交媒體上不斷增長的點讚和關注。

《自戀時代》,作者: [美] 簡·M.騰格 / W.基斯·坎貝爾,譯者: 付金濤,版本: 後浪|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沒有人不享受他人的關注和讚美,但關注和讚美就像吹氣球,使人們的自我越來越大。更可怕的是,社交媒體使其具象化、公開化了,你的好友數、點讚數、關注度似乎直接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價值」。當朋友圈好友的點讚無法滿足虛榮心,便轉向微博尋求數以萬計的粉絲,當粉絲數量停止增長,便用更獵奇的圖片、更出格的言論博取關注。而參加選秀、開設直播更是駛向「成名」的直通車。

「成名」更讓人慾罷不能的是它所帶來的粉絲群體。一群崇拜你的人將你團團包圍,為你歡呼、為你流淚,你的一舉一動都將牽動他們的心弦,隨口許下心願就有千萬人爭前恐後為你實現,遭受一句批評就有人衝鋒陷陣為你不平。很難有人能抵抗粉絲前呼後擁所帶來的虛幻的(當然也可能轉變為真實的)權力感。

「網絡時代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滿足了我們渴望被重視、被崇拜,尤其是被認識的需要,」媒體人拉克希米·喬杜裡(Lakshmi Chaudhry)在《國家》(The Nation)雜誌上寫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著迷於明星,但我們也更有機會享受別人的著迷。」

02

成名:

更低的門檻,更高的效益

我們更有機會享受別人的著迷了嗎?或者說,成名的門檻真的很低嗎?

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未來,所有人都可以出名15分鐘。」如今,他的預言正在實現。

網際網路正在將一切剷平,社交媒體的發明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出聲音、展示自我,於是「成為明星」和「變得出名」看起來也成為了一種人人都有可能的夢想。如果擔心自己的音量太小,淹沒在茫茫人群之中,那麼還有成百上千的選秀節目供你選擇,從唱歌、跳舞等經典才藝到戀愛、廚藝等生活百態,只要你懂得博人眼球、製造話題,總有一款適合你。

與此同時,「一夜成名」似乎不需要任何積累和沉澱,萬眾矚目就是一瞬間的事兒: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卻因為愛哭而招人喜愛成功出道的楊超越並沒有練過十幾年哭,在放牛時被攝影師拍到、因為純真燦爛的笑容而被廣大網友關注的丁真也沒有學過十幾年笑。相比之下,在傳統的演出行業,人們相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別提醫生、律師、科學家等需要經受一套漫長而嚴苛培養體系的職業,每一步都需要踩下一個堅實的腳印。

楊超越在選秀節目中。

「成名」,在原本單一的社會上升途徑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曾經,考不上大學只能回家種田或者外出打工。獲得一定的社會聲譽需要經過層層篩選考驗。但現在,李子柒和手工耿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於是我們看到,對網絡世界「成名」的追求,也可能源於現實生活中個人的無力。至少在網際網路中,「成名」就意味著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例如武漢中心醫院的醫生艾芬,近日在微博維權,指出自己接受愛爾眼科的白內障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近乎失明。因為艾芬醫生的影響力和網友的廣泛關注,才使得調查不斷推進。身為醫生的艾芬之所以在網絡維權,可能也是苦於正常渠道投訴溝通無果。即便是演員明星如鄭爽,也曾在網絡平臺公開投訴過裝修公司,原本焦灼的事件一經公開對方便公開乖乖道歉。在個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個人意見無法得到尊重的情況之下,「成名」便成為了一種疏解的渠道。

03

「成名」的成功學敘事有錯嗎?

相較於「成名」的「低門檻」,它所帶來的紅利似乎是巨大的。「成名」如此之好,無怪乎人人都想「成名」。但是人人都想成名,人人就都能成名嗎?

因為倖存者偏差的存在,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名者獲得的紅利與幸運,卻忘記了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位成功出道的偶像背後有無數揮汗如雨卻不能看見的練習生,一人爆紅的同時有無數成為炮灰。

與過去的鐵飯碗、生意人、創業者類似,「成名」也不過是一碗新的成功學雞湯,用光鮮亮麗的個案,吊著人們在這這條路上前僕後繼。不同的是,這種方式的生存邏輯更為殘酷。如果說醫生分實習醫生、主治醫師、主任醫生,生意有個體戶、中小企業、上市公司,每個級別有相對應的收入,付出、能力與收穫基本匹配,「成名」卻只有「紅」與「不紅」,「紅」則贏者通吃,「不紅」則一無所有,收入兩極化在這裡比其他行業更為劇烈。

即便對於一時成名者而言,「紅」也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今天爆紅的,也許明天就過氣了,今天喜愛你的,也許明天就脫粉了。更可怕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曾經追隨你、支持你的群體,也可以脅迫你、反對你,看似最能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工作,卻可能在萬眾矚目、眾星捧月之下成為最泯滅人性、脫離自我的枷鎖。

李子柒視頻截圖。

前文將對「成名」貪得無厭的追求比作「吹氣球」,「成名」的危險也蘊含其中,當自我與自戀不斷膨脹——「嘭」,氣球爆炸了。

李子柒和手工耿值得羨慕,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自身價值所在,而「成名」是他們實現自我的附加值。但更多人追求的是「成名」本身,不在乎因什麼成名,不在乎成名為了什麼。

於是就有了公開直播自殺,或是美國的模仿校園槍擊案。2007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家購物中心發生了一起連環槍擊案。槍殺了9名受害者的殺人犯羅伯特·霍金斯在自己的遺書中寫道:「我他媽的就要出名了,這想想就興奮。」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單純鼓吹「出名」卻不衡量「出名」價值的潮流,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成名」似乎在過往單一的社會上升途徑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如果僅僅止步於追求「成名」本身,這種價值觀仍舊是單一的、貧瘠的,並不比僅僅追求物質財富上的成功來得高尚或豐富。

「成名」永遠不該是目的,而只是多元人生選擇的附加值。

相關焦點

  • 新媒:對臺灣年輕人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就業市場
    原標題:新媒:對臺灣年輕人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就業市場  新加坡亞洲新聞網4月2日文章,原題:儘管兩岸關係緊張,但對臺灣年輕人而言,中國大陸仍是富有吸引力的就業市場2014年臺灣的「太陽花學運」是近年來反大陸情緒的一次大規模爆發。但對臺灣年輕一代求職人群而言,北京的吸引力依然強大。
  • 一個「調皮」的女孩子,大多對男人很有吸引力
    可是她們究竟有什麼魅力,對男人這麼有吸引力?調皮的女孩都單純人為什麼年紀越大,越不想戀愛?是因為人長大了。以前戀愛的時候,只要喜歡就好,沒有太多的要求,也不會有太多的心思,我喜歡你只是因為我喜歡你這個人,與其他無關。可現在呢?我喜歡的是你的車,你的房,你的工作,最後才是你。
  • 8位在韓劇中擔任明星名人角色的演員
    無論在劇中扮演什麼角色,演員們都會全力以赴將角色演活。有時,他們得到的角色是扮演與他們有著相同工作的人,即名人。沒錯,這些才華橫溢的明星作為電視劇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可以在鏡頭前以自己的身份度過,雖然他們所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實的。以下是在劇中扮演過明星 名人的演員角色1 .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養貓?這幾個理由有沒有戳中你
    你也渴望有一隻憨態可掬的貓嗎?面對這三個問題,我想你至少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貓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最愛養的寵物之一,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養貓呢?小汪列舉了幾個原因,看看哪一條能戳中你的心底!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年輕人選擇養貓呢?先看看兩位名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白茶(青年漫畫家):我會把貓當小孩看,你跟它們相處的過程中,有很多性格會被磨下來,不像跟人交流相對來講要考慮他更多的情緒,貓依附在你身上你就很安靜,不用去思考,這是我最喜歡吾皇的一個狀態。它很拽的時候我基本上,怎麼說呢?
  • 從一開始,他的目標就只是成為一個好演員
    有的只是一個普通年輕人的熱血、正義和對市民百姓的善意。而從他抓住小偷後,毫不在意地伸手一把抹掉自己臉上鮮血的這個細節裡,一個不太顧及自身、頗有英雄夢想、理想主義的警察,誕生了。這個段落看下來,尤其是他最後那個乾脆利落又帶點狠勁兒的神情,你會忍不住覺得,咦?這真的是李易峰嗎?
  • 人人在罵拼多多,但人人都想成為拼多多!996就是我們的命!
    拼多多也憑藉著自己的一番騷操作,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1月4日,針對自家員工猝死所引發的巨大爭議,拼多多的知乎官方帳號發布回應稱: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 滿清八大姓的名人有哪些,這些人你都聽過嗎?
    後來康熙乾隆雍正多次的追封孝康章皇后,她也就成為佟佳氏裡最為出名的,她的諡號是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后。滿清八大姓之馬佳氏。馬佳氏是通過地名來命名的一個姓氏。康熙皇帝的妃子榮妃就是馬佳氏人,榮妃是給康熙皇帝生育最多子女的妃嬪。
  • 為什麼年輕人都在網易雲音樂「在線打碟」?
    雖說網際網路大佬們都想和年輕人玩到一塊去,但只有極少數擁有和年輕人一起「蹦迪」的能力和天賦。丁磊可能是其中,最有年輕天賦的企業家。大家都知道,痛點是做產品的抓手,但到了這個階段,尤其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到頂,解決痛點只是基礎,並不是產品能夠突圍的充分必要條件。所以,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談到了爽點和癢點這兩個概念。當年俞軍在百度招聘產品經理時,招聘題目是百度如果要做音樂該怎麼做?很多人都寫了洋洋灑灑的規劃書給他,有一個人只寫了六個字:「搜得到,能下載」。
  • 金莎爆料:《演員3》有劇本:「好可憐,評委也要演戲」
    還沒表演結束,就被迫喊停,這是有多差? 身為評委的章子怡看到這一塌糊塗的表演,直接痛斥到,「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演員,演員難道是一個低級的工作? 但難道章子怡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演員麼?
  • 為什麼劉雨昕成為了年輕人心中最好的偶像?
    而更令我們好奇的是,這個話不太多、個性相對內斂的女孩,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她成為大家投票而出的、2020年最受歡迎的偶像之一呢?劉雨昕出生於藝術家庭,媽媽是國家一級演員,身上的藝術氣質也遺傳給了女兒,劉雨昕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文藝的熱愛。▲母親節時,劉雨昕微博曬出媽媽的照片。
  • 為什麼這些名人會支持比特幣?
    比特幣(BTC)在成為主流並在2017年備受矚目後,可能不需要太多介紹。但是,採用仍處於初期階段。但是,越來越多的思想領袖,名人和商人加入到支持它的行列中。名人如何看待比特幣無國界網際網路貨幣的想法似乎吸引了一些最大的商業領袖,包括微軟的比爾·蓋茨。儘管在全力支持比特幣方面有些謹慎,但名人還是傾向於接受比特幣這種新興的技術。
  • 裘繼戎:被罵京劇「逆子」,卻演繹出年輕人想看的戲曲
    不著戲服,不畫油彩,一人串起六種戲曲,論身段、唱腔、意境都堪稱大師造詣。沒落的戲曲藝術被千萬年輕人看到,密密麻麻的彈幕刷道:這才是我們想看到的戲曲!年年央視春晚雷打不動地保留一個戲曲節目,臺上濃墨重彩的表演者們咿咿呀呀地精心演繹,可觀眾卻沒記住多少。甚至這個節目檔口成為多數家庭趁機上廁所、放鞭炮、倒水喝茶的休閒時間。京劇確實沒有那麼歡迎了,要想讓這個古老的藝術獲得新生,就得另謀他路。
  • 名人喝醉酒做過的傻事 張學友的你肯定沒聽過
    很多廣東人看過鄭中基的《龍咁威》喜劇電影,知道他是一個喜劇演員,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鄭中基在做演員之前是一個歌手,但為什麼後來鄭中基不唱歌了,這就跟他喜歡酗酒的壞習慣有關。然後他就斷片了,醒來後發現躺在醫院,有兩個FBI問他:你還記得昨晚發生了什麼事嗎?鄭中基以為這個是夢,又睡了下去,醒來後發現還是在醫院,他才知道闖大禍了。在醫院直接就坐牢了,等排期上法庭,他自己說當時非常狼狽,腳上鎖著腳鐐,戴著手銬,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還被同牢房的獄友嘲笑。
  • 「撲通撲通」,這屆年輕人,都在為什麼而心動?
    對於以播放器起家,如今成為音樂娛樂內容平臺的QQ音樂而言,容納多種玩法的「撲通社區」有著非常明顯的年輕化運營風格,其中內容也時刻反映著當前音娛文化的潮流變遷。從這一同好興趣圈出發,「撲通」擁有著讓年輕人有共情,有歸屬感的內容,也開始被年輕人當做新音娛生活最鮮明的潮流風向標,反向影響著平臺內容的發展方向。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坐公交車有座位都不坐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有時出去辦事,時間緊了就座公交車,如果30分鐘出可以到達目的地,我一般也是有座位不坐。但是我的有座位不坐還分二種情況:1、公交車上只有三五個座位了,我的路程也不遠,那我就不座了;2、公交車上只有三五個乘客,座位基本上全是空的,那我不管路程多遠我都會座下。周六周日,我喜歡帶孩子們出去小轉。公交車程會在一個多小時,我一般都是在始發站上車,走到公交車的倒數第二排或第三排和孩子們一起做下。
  • 你沒那麼善良,心理學實驗證明,人人都可能成為惡魔的幫兇
    02 米爾格拉姆實驗為此,米爾格拉姆想知道,測試在權威者下達違背人性的邪惡命令時,人所發揮的拒絕的力量到底有多少?1961 年 6 月,他做了一個引起轟動的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結果03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人人都可能成為惡魔的幫兇
  • 為什麼人人都想成為「病嬌美少女」?
    從復古經典的80年代造型到流行於90、00後的蒸汽朋克打扮;從溫柔優雅的甜系女友風格到不可一世的厭世臉,好像「酷」、「喪」、「白幼瘦」、「暗黑」逐漸成為了當代女性審美的關鍵詞。 當「病嬌」表現成為一種風格,那便是我們熟知的「暗黑系少女」,看著人畜無害但往往身懷狠技,內心黑暗卻又孤獨。
  • 人人都想自己做老闆、開工作室,但是真的有賺錢嗎丨編輯推薦
    原標題:人人都想自己做老闆、開工作室,但是真的有賺錢嗎丨編輯推薦 今日編輯:茵茵 「請認準高貴冷豔基佬紫的我」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天就好,還是那句話,或褒或貶欣然接受,歡迎反駁,歡迎討論。 ▁▁▁▁▁▁ 在來這裡做編輯之前,我和幾個朋友合開了一間影視工作室。憑著一腔熱血和說幹就幹的衝勁(其實也不知道是衝動還是衝勁),一個月內就開門接單了,然而現實還是很骨感的。
  • 神秘吸引力:在生活中,為什麼男人覺得大眼睛的女人更有吸引力?
    生活特別閱讀:科學解讀:為什麼男人覺得大眼睛的女人更有吸引力?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男人為什麼會認為女人的大眼睛更有吸引力?就在最近,根據幾所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男人通常會認為女人的大眼睛更有吸引力。
  • 蝴蝶意義和吸引力法則成為一個偉大象徵的三個原因
    我們人類做同樣的事情 - 但只在思想世界中這在年輕人中尤其如此。想一想。在遇到像LOA這樣的重要智慧之前,聖經的教導,或者其他什麼......我們往往只是爬行......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在我們內部或外部發生的事情。就像毛毛蟲一樣,我們正在通過這種昏迷填飽肚子。當我們沒有開悟時,我們會吸收周圍所有可疑的東西。這意味著我們吞下了錯誤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