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7年之癢"的微信迎來了小程序的紅利。此前的公號紅利把內容創業推向了風口,而小程序的窗口還會迎來哪些紅利,36氪近期會推出一系列的專欄,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根據張曉龍在16年底全面闡述小程序的思路,即用即走、免下載免註冊登陸的"輕"是小程序的核心特徵。以內容為主的微信公號顯了太重了,微信這次把重點放在了本地生活、電商、新零售和工具化的應用。
此前專注做預防性的心理服務平臺「心潮科技」就在1月推出了一款叫做「小睡眠」的小程序。功能非常簡單,基於助眠音樂提供一系列服務。目前已有超過80個原創音樂素材,比如綿羊聲、綠皮火車、日出、林中鳥語等,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夜間模式、音頻置頂以及智能語音搜索等多個功能。
"小程序的爆發遠比想像的快",創始人鄒鄒告訴36氪。1月9日推出後,當日積累了70萬用戶,3日積累了超100萬用戶,目前總覆蓋用戶超千萬,已提供了上億次超過5分鐘的助眠音頻服務。小程序的成功讓團隊看到了睡眠場景的價值,2月又推出了功能更全的小睡眠APP,現在APP端用戶也已經超過700w,7月份月活超過360w;近兩月周活穩定在160w以上。
起初的小睡眠只是依附在心潮減壓APP的一項功能。而心潮減壓APP要做的則是幫助心理亞健康的人群提供生物反饋的減壓方案,不同於單純提供內容的心理諮詢平臺,也不是通過智能硬體來收集搜集,心潮減壓主要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來就監測我們的生理信號(心率和內隱呼吸),來判斷我們的心理壓力狀況並提供場景化的減壓方案。
在所有亞健康的5大表徵中,失眠僅排在第四位(順序為:效率低、疲勞、焦慮、失眠、腰酸頭疼)。鄒鄒告訴36氪,之所以選擇將睡眠狀態作為小程序的內容,是因為睡眠是所有問題中最顯性的內容,也是最會被社交分享的內容(朋友圈中吐槽失眠現象的最多);而另一方面,睡眠的場景更生活化也具有高頻、剛需的工具屬性,"陪睡"經濟也有著上升的趨勢。
此前的心潮減壓APP用一年多的時間積累了400萬用戶,而小睡眠APP用半年的時間積累了700萬的用戶;微信生態讓小程序成為工具化應用新的流量入口。
除了用戶基數的巨大優勢外,微信流量還有其他的價值幾。一、實現了用戶的跨年齡層覆蓋與下沉;小程序激活了APP端無法覆蓋的群體,同時更容易的下沉到二三線城市。據鄒鄒介紹,此前心潮減壓的APP中67%以上的用戶為90後,35歲以上的用戶非常少,而小程序中40歲以上的用戶已經將近20%。二、開發快(平均一周,APP基本要一個月)、使用快、傳播快的特徵大大降低了產品的試錯成本。
對於開發者而言,現階段的小程序還有著許多問題。不能直接分享到朋友圈,只能承載更簡單的功能,而對於以數據為核心價值的心潮科技來說,小程序不能獲取攝像權限,無法監測用戶數據暫時都是小睡眠的天花板。但對於正在不斷發力線下的微信支付來說,小程序碼或許會成為線上和線下的相互賦能的新入口,成為新零售行業的標配工具。
在整個睡眠的大市場中,以夜聽、程一電臺為代表"陪睡經濟"的興起只是冰山一角,是入口級的存在,小程序所承載的小睡眠內容其實也踩在這個賽道上。但更專業化的睡眠服務還隱藏著巨大的市場,大多都從智能硬體切入、與心潮同樣選擇以APP切入的還有蝸牛睡眠,更側重於睡眠監測和夢話夢境,而小睡眠更像是一個更專業的助眠內容提供商。
變現上,小睡眠還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增值服務、為智能硬體提供SDK接口(已為多臺智能音箱接入服務)、以及與教育機構、醫療服務等平臺合作的三方面營收為主。團隊上,目前小睡眠的團隊有15人,創始人鄒鄒是心理學博士,國際認證催眠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