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說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小說隨著時間被孕育澆灌著。
如果說從先秦漢末以來延綿不絕的筆記小說是小說的孕育期,那麼魏晉南北朝的志怪故事則是小說的雛形期,此後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更是將短篇小說推向成熟。
宋時話本小說以及元末的章回小說更是把白話文小說推向發展之道,為古代小說的發展開闢新天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明清時期,隨著市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小說得到了空前繁榮。
因此小說的種類也逐漸變多,也推動著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書寫出極為濃重的一筆,使我國小說的發展達到了高潮。
而明清小說能夠得此如此成就的原因除了社會條件外,更加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自身的獨特之處。
一、以史為筆,描繪傳奇畫卷。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而史傳性更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特徵中最重要的。「以史為鑑」、「為後世法」,在我們品讀古典小說的過程中,我們便不難發現每個角色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是有跡可循的。
當我們在品讀明清小說的時候,都會發現明清小說的市民文化色彩十分濃重,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從故事發展的形式,角色的人生軌跡,故事發生的動機看出,史傳文化對於明清小說的深刻影響。
以大家都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為說明。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它是基於西晉史學家陳壽所撰的《三國志》的再創作。而《三國志》一文是陳壽收集歷史編撰而成。
以《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兩個片段為例。
在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便記載道:「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雖然這裡的「三」也許不單單指三次,可能是為多次之意,但是無論是三次亦或是多次,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情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而《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片段也是出自於此。另一個片段「赤壁之戰」更是在諸多歷史文獻上有所記載。《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蜀書·先主傳》等。
《資治通鑑》中對於「赤壁之戰」記載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而《蜀書·先主傳》同樣有「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當我們在閱讀《三國演義》的時候,便會發現這倆個故事與史書所記載的相差無幾。
我們在看明清小說中歷史類小說的時候,便不難發現它是如史書般逐代展開描寫敘述。在選取一段歷史時期的事件和人物後,以此人經歷事跡或此事為線索,對於故事情節進行展開。
二、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現實主義與教化並存。
無論古今儒家思想都被認為是正統思想。
在古代,儒家思想更是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為人處世之道、價值觀、對事的選擇與判斷,而明清小說便深刻的體現出儒家對於社會批判這一理念。在《水滸傳》與《紅樓夢》皆有所表現。
(一)現實主義批判
《水滸傳》講述了因為灰暗的社會,腐敗的朝廷,官府的壓迫,民不得不反的故事。它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敗與尖銳的社會矛盾。
在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於社會政治的不滿,對於自身命運的無奈與反思,以及在愛人與兄弟之間的選擇等,其中也包含著一個儒家的一個傳統思想——忠君。
108條好漢匯聚於梁山,卻不知宋江對朝廷的投降,而這也在宣告著這場農民起義走向失敗,梁山好漢無一不落得個悲劇結局。
《水滸傳》塑造了108條好漢,卻敵不過「忠君」二字,他們不僅僅是代表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代表著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千千萬萬個有這種遭遇的人,充滿著現實主義色彩。
除了現實主義、批判之外,明清小說亦有教化功能。
(二)教化功能
當我們翻開《紅樓夢》,撲面而來的便是「大家族氣息」,裡面的女性角色盡顯大家閨秀風範,每個人更是恪守禮儀。如「元妃省親」中的君臣之禮。「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皆有規範。
除此之外,還有「夫為妻綱」的夫妻之禮,《紅樓夢》中賈赦的正妻邢夫人,正是這一原則的最真誠的貫徹者。
最後還有,「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儀。看過《紅樓夢》我們便知道,在裡面地位最高的便是賈母,無論是誰對於賈母都是畢恭畢敬,猶如王熙鳳與李紈,縱使王熙鳳握有家中大權,但是李紈是長嫂,聲音李紈卻可管教她,她卻不能因此記恨。
當讀者們在閱讀此類情節的時候,便會潛移默化接受這些禮儀規矩,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於《水滸傳》的忠君思想而言,也是如此。這便是明清小說對於大眾的教化特點。
(三)儒釋道三重影響
明清小說除了受到儒家思想之外,同樣也被道教和佛教影響著。
在《西遊記》中佛教思想更是貫穿全文。師徒三人所遇到的各種牛鬼蛇神,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得以到達西天求取真經。
一路上師徒三人,經歷了女色的誘惑,金錢的誘惑,妖怪們的危險,團隊內部的紛爭,從心胸狹隘到心胸豁達,一步步達到佛教中超然脫俗的境界。
除了《西遊記》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湯顯祖的《牡丹亭》等無一不受佛教的影響。
而《三國演義》中,道教的影子甚明。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主人公們運用「道法」來化解對抗危機,例如諸葛亮登壇祁風、奇門遁術等等。
這也便是明清小說的魅力,明清小說把儒釋道思想在文本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能引起讀者們的思考,使小說本身更具有哲理性、現實性,而儒釋道三者的有機融合,也使明清小說到達一個新的高度,是故事本身更具神秘色彩以及朦朧美。
三、語言通俗,受眾隨之擴大
在小說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於語言的運用,大致要經歷文言文小說逐漸通俗化,白話文小說逐漸文學化的過程。
而明清之際,市民經濟逐漸發展繁榮,而普通民眾對於文化的追求情緒也日益高漲,這便推動著小說的發展逐漸通俗化,明清小說便是如此。
(一)通俗與雅致並存
明清小說中有詩詞韻文的雅致,也有淺顯易懂的通俗語言。
在《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片段裡,描寫了劉姥姥進園後,眼中的蘅蕪院,而這段描寫是以劉姥姥的話語敘述出來以此使文章的代入感更強,也加深了讀者對於文本的理解。
而《紅樓夢》語言的特別更是在於有雅亦有俗,在《紅樓夢》中作者對於環境場景的描寫都極富雅致,詩詞韻文更是多見,讓讀者在能讀懂的基礎上,充分感受到詩詞畫意。
明清小說的語言不似唐詩宋詞般含蓄隱晦,它卻又很好地吸收了唐詩宋詞的雅致,並使它們白話相融合,創造出別樣韻味。
(二)、方言的獨特應用
對於方言的運用也是使得明清小說語言通俗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一篇中,便寫道林黛玉的心理活動「如何他不來瞧寶玉?
便是有事纏住了,他必定也是要來打個花胡哨,討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兒才是。」而這句中的「打花胡哨」便有敷衍搪塞之意,做出虛假動作以此來討好他人之意,而這時豐潤地區的方言。
再者,《水滸傳》第十五章「 渭州城府尹緝兇 延安府三娘尋師」一章中,房東子所上的「卻才拕了些包裹,提了短棒出去了。小人只道奉著差使,又不敢問他。」中的「拕」一字便是浦江話中最常見的,而「拕」有:拿、帶之意。
四、結語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明清小說特點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領悟與看法。
但對於明清小說,我們不可否認的就是明清小說最大程度的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並是它們與現實緊密結合,從而使它們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
明清小說包含了過去、現世、未來,以豐富的敘事手法,跌宕起伏的發展情節,奇幻怪誕的故事片段,無論是從文學理念、文學的表現方法還是文學的題材來說,都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巔峰。
而這些也就是明清小說能在眾多小說中拔得頭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