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與發展?唐代小說一直被忽視,為何卻在明清大放異彩

2021-01-11 小毛講歷史

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尤其像我們華夏文明,是延續了五千年的文化,更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提到小說,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明清小說,因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名著就是明清時期出現的四大名著。而在此之前,特定的時期都會有特定的文化,如先秦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這些都在各自所屬的時代中享有重要地位,佔據文化主導。

其實某個特定的時期,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還有一些別的文化,而且各個時期的文化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借鑑了前人的優秀成果。

就像唐朝,除了詩歌高度繁榮外,還出現了新的文學體,就是唐代傳奇小說。傳奇顧名思義是寫一些傳奇故事,具有一定的虛構性。

唐代著名的傳奇小說有《古鏡記》、《補江總白猿傳》、《枕中計》等,這些大部分都是文言短篇小說,所寫的都是些奇聞怪事。到了明清時期,白話小說出現,雖然在文體上有所不同,但這些小說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唐代傳奇的小說風格和內容。

一、細品唐代小說之傳奇

唐代的傳奇小說在當時社會上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它所描述的怪光路離情節不得不說深得人心,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

就放到我們現在,學生們都很喜歡的武俠小說,其源頭應該就是唐代的傳奇小說了。但是傳奇小說並不能成為唐朝的主流文學,當時作為陽春白雪的詩歌才是主流,傳奇小說只能是下裡巴人,市井小民消遣的一種不入流的文學。到了後期傳奇小說才從民間進入上層社會,還受到唐玄宗的讚賞。

唐代傳奇小說為什麼能夠得以起興與發展呢?當然與唐朝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關。唐朝是繼隋朝統一六國的又一朝代,所以國家政治相對穩定,也由於統治開明,讓唐朝成為歷史上統一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當時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對外關係都是空前繁榮的。

唐代統治者的思想很開明,經濟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建立了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專門發展商業,還開通了至今發揮重要作用的絲綢之路;文化上,選派留學生到日本留學,與其他國家的遣唐使學習;科舉上,採取明經科和進士科兩種方式選拔,其中進士科要求較高,要有實踐、創新能力。

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同時也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為了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所以才有了那麼多傳奇小說的出現。

細品唐代的傳奇小說,你會發現這些精彩絕倫的神奇故事背後都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都是一定的政治、經濟在文化上的反映。

二、唐朝和明清小說之差異

無論是小說的形式還是內容上,唐代和明清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形式上,唐代的傳奇小說都是古文言文,文言是從先秦時期發展而來的,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言,這種語言大多被知識分子掌握,所以在閱讀人群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明清時期的小說大多是白話小說,這種白話小說貼近百姓生活,能讓更多的人閱讀。在內容上,唐代的傳奇小說天馬行空,充滿了奇幻並且虛構性很強,描寫的故事可以說在現實根本不存在,而到了明清時期,小說的虛構性明顯不太強,反而趨於寫實。

一些小說都是根據一定的歷史史書寫出來的,如《三國演義》就是根據《三國志》編寫出來的,而且明清時候的小說不再像唐傳奇那樣只是為了人們的娛樂消遣,還承擔著反映社會現實的任務,如《水滸傳》就是反映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現狀,《紅樓夢》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必將走向滅亡的事實。

所以唐代傳奇小說和明清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一些差異,但明清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唐傳奇。

唐代傳奇小說和明清小說之所以有差異,還是在於二者社會環境的差異。唐朝是處於一個政局穩定的時代,一切風調雨順,文化活動也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可能詩歌還有個功能是為了人們的科舉考試。

明清時期社會較為動蕩,它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政策都有所調整,尤其是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各方面的危機,還有採取的八股取士制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所以這一時期的小說都希望通過文學反映不堪的社會現狀,以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

通過對比唐代傳奇小說和明清小說,可以看出二者的差異在於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和不同的寫作目的。

三、探究唐代小說傳播明清之緣由

唐朝與明清之間還相差幾個朝代,為什麼唐代小說唯獨在明清更加發展呢?唐朝之後的宋朝盛行長短不一的詞,元朝盛行能歌能唱的曲,在宋元時期為什麼小說沒有發展呢?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歷史背景的緣由,唐朝被看作中國武俠小說的源頭,明清便是小說達到高峰的時期。上文已提到唐傳奇在當時是屬於下裡巴人的文學,是不入流的,為市井小人傳閱。然而在宋元時期,封建制度依然堅固,文學始終是為皇室服務所以作為「不入流」的小說在這一時期自然不會有所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由盛轉衰,而且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小說這種非韻文非言志的文學受到人們喜愛,因為那種陽春白雪對於文化尚淺的市民來說根本不懂,近乎白話的小說才滿足人們的需要。

重要的是這些小說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批判現實社會,所以唐代傳奇小說在明清時期才能夠得以發展至高峰。

四、感知小說傳播之影響

通過唐代傳奇小說在明清發展能夠看出唐傳奇由原來的離奇變得合理,由較為低俗變得經典。因為說到唐傳奇,我們腦海中可能並不會出現一些經典的篇目,最多也是知道其四大代表作《古鏡記》《補江總白猿記》《枕中計》《虯髯客傳》,這些作品都是描寫神靈鬼怪,在思想內涵上並沒有深層含義。

但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真的是從小就聽說,《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而且這些名著還都被拍成了電視劇,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經是這些長篇小說,還有短篇文言《聊齋志異》等,還被選入了語文教學材料。

這些作品不僅僅以波瀾不驚的情節動人,其中的思想內涵更是讓人深思,得以啟發。這就是經典永流傳,一部好的作品從來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反而會歷久彌新。

唐傳奇之所以沒有明清小說那麼大的影響力,在於其內容和思想。當然,唐傳奇的歷史更悠久,它是我們武俠小說的源頭,事物發展初期總會有缺陷和不足,明清時期對小說就有了些新的認識。

吸收唐傳奇的有益成分,保留一些光怪陸離故事,就像《西遊記》那樣,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妖怪變成老婦人,這些都是及其離譜的,是從唐傳奇中繼承而來的,就是這樣神話般的故事是我們多少孩子的童年。

在唐傳奇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唐傳奇簡單了描寫一些妖魔鬼怪,沒有賦予這些妖魔鬼怪新的意義,而《西遊記》中,孫悟空雖是只潑猴,但卻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對師父一片衷心;豬八戒雖是一頭豬,但性格憨厚,樂觀幽默。

同樣是寫奇怪的動物,明清時期的小說就賦予了這些動物別樣的特點。還有《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有些人物確實歷史上存在過,但也有些人物其實是塑造而來,它的思想內涵是及其豐富的,告訴我們「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官逼必然導致民反,但在封建社會下,農民反抗最終走向失敗。

還有被稱為「百科全書」的《紅樓夢》,涵蓋了建築、服飾、詩詞歌賦等各方面知識,並且身在封建社會卻預知了封建社會滅亡的結果。

唐代小說在明清的傳播,促進了唐傳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一些受封建壓迫的人們,鼓舞人們崛起反封建的鬥爭。

通過細品唐代的傳奇小說,對比唐傳奇和明清小說的差異,唐代小說在明清發展的原因以及傳播到明清產生的影響,發現二者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並且對唐代小說和明清小說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古鏡記》《補江總白猿記》《枕中計》《中國小說通史》《明清小說簡史》《紅樓夢》

《水滸傳》《西遊記》

相關焦點

  • 明清小說發展到頂峰,背後的推動原因有哪些?
    明清以後,文壇出現了一批通俗小說,非常有趣。這些作品代表了當時許多普通人心中的「想像世界」。在中國小說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明清小說在思想內容和題材表現上都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華。經過通俗的圖畫解讀,小說中的人物帶著形象感和感人的故事走進了各戶老百姓家。然而,這種類型的小說其實已經創作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進入明清才真正達到鼎盛呢?
  • 千年小說發展史:為何明清小說能在眾多小說中拔得頭籌?
    前言小說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小說隨著時間被孕育澆灌著。如果說從先秦漢末以來延綿不絕的筆記小說是小說的孕育期,那麼魏晉南北朝的志怪故事則是小說的雛形期,此後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更是將短篇小說推向成熟。宋時話本小說以及元末的章回小說更是把白話文小說推向發展之道,為古代小說的發展開闢新天地。
  • 闡明古代三朝《元曲》、《明清小說》
    二、明清小說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濫觴於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史傳文學。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雛形階段,出現了一大批的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小說的成熟。宋元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轉折時期,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宋元話本小說的出現, 「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
  • 品味明清小說,走進字裡行間的大千世界
    紅 樓 夢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章回體小說。作品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了賈家榮、寧二府由盛轉衰的過程。
  • 說說明清那些被列為禁書的小說
    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古典小說的四大名著,還誕生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以及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等文學精品。但這並非明清小說的全貌。事實上,在這個小說文學大爆發的時代,也有很多小說被列為讀書人的禁忌。甚至連這些名著也一度遭到禁毀。
  • 鄭秀琴:論成兆才評劇對明清小說的改編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古代戲曲劇本創作對於小說的依賴性極強。這種改編幾乎都是單一的流向,即小說作為素材被劇作家看中,通過他們的再創作,被改編為劇本。這種現象甚至一直延續到現當代影視劇與小說之間藝術形式的轉換。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儘管戲曲對小說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賴性,然而並非一切小說都可以成為戲曲改編的素材。
  • 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唐代官帽見不到「帽正」 明清時才流行(圖) 2015-05-18 10:18:34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對歷史有些了解的人看了,心裡難免彆扭,因為唐代那時的官帽上壓根就沒有這個東西。  帽正,這裡給點比較專業的解釋,「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帽正與帽子分不開,因為帽正本身就是帽子的裝飾物,老百姓叫帽花,最初多是作為小孩出生或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的禮物,按大小排列成為一組。
  • 文學鑑賞:從明清女作家彈詞小說表現出的女權思想,看完長見識了
    明清時期,彈詞是一種流行的曲藝形式,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彈詞在這一時期分化為主要以說唱表演為主的彈詞和主要用來案頭閱讀的彈詞小說兩類。其中,女作家所寫的彈詞小說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到了明清時期,禮教中的上述規定在女作家的彈詞小說中受到了挑戰。三、明清女作家彈詞小說表現出的女權思想明清彈詞小說的女作家們在思想上超越了禮教的限制,在其彈詞小說中塑造了各種參與政治生活、保護女性經濟權益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形象。
  • 明清小說中常出現的「員外」指的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明清小說中常出現的「員外」指的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相信看過西遊和水滸傳的都知道,裡面員外這個詞彙較多,特別是西遊記中就是如此,是經常遇到員外級別的人物。那麼這些明清小說中常出現的「員外」指的是什麼?
  • 《封神演義》緣何能在眾多明清小說中脫穎而出,它有什麼優點?
    明清小說數量眾多,而其中執牛耳者莫過於四大名著。除此之外,又有《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憑藉其文學性在名著中佔有一席之地,《說唐》、《說嶽》等靠著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在筆者看來,若論綜合影響力,排在四大名著之後第一名的當屬《封神演義》。
  • 議婚,訂婚,迎娶,截然不同的明清兩朝為何在婚俗是不謀而合?
    婚禮習俗從出現開始就有很多規矩和章程,即使是同一時期的兩個相距不遠的地點都有可能有著差距,所以說兩個朝代為何會出現巧合就更值得後人推敲。這兩個王朝正是明清兩代,這兩代在婚禮習俗中的議婚、訂婚、迎娶方面的規矩和儀式上經過多方比證都不謀而合。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奇妙的巧合。
  • 《龍嶺迷窟》唐代風水大師李淳風地下的家,為何會出現巨型蜘蛛?
    由潘粵明、張雨綺、姜超主演的《龍嶺迷窟》進入劇情的高潮,唐代風水大師李淳風在地下的家中,不僅出現了各種神秘的機關,還出現了讓人毛骨悚然、數量龐大的巨型蜘蛛。原著小說中的黑腄蠁,背部的人臉特徵大概有臉盆一樣大,在迷窟裡最先在牆上出現的鬼臉,便就是很好地還原了小說關於黑腄蠁的體積大小。而大金牙第一次被這種蜘蛛追時,因為黑腄蠁的體積並不大,所以他們在逃跑時並沒有看清楚這種「髒東西」就是蜘蛛。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前段時間維修,剛剛開放。說起來跟這裡也有點緣分,小學到中學期間住在錦什坊街,經常從此門前經過。正門後面的景德門。左(西)邊跨院是關帝廟,右邊是神廚、宰牲亭等。這是帝王廟的平面圖,實際只有兩進。東邊的鐘樓,西邊則沒有對應的鼓樓。
  • 中國鐘錶發展簡史:從明清的自鳴鐘到民國的時鐘
    從歷史看,中國人在計時方面一度領先於世界,比如東漢的張衡發明了漏水轉渾天儀,唐代的張遂和梁令瓚製成了具備鐘錶擒縱器要素的水運渾象,宋代的蘇頌和韓公濂也製造出在世界鐘錶技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水運儀象臺,但必須承認,西洋鍾以其功能完美善,走時精準、精巧耐用等優勢,代表了工業革命後的先進生產力,更受到了中國統治階層的好感與賞識。
  • 天人合一:明清小說裡的數字文化!
    明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清代的《紅樓夢》被公認為明清時期五大經典小說,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從不同角度對《金瓶梅》中的倚數現象,特別是作品中倚「偶」結撰的現象進行了論析,那麼其他四部作品中是否也存在著倚數現象?
  • 唐詩裡的刀光劍影:就那麼幾句,讀來比金庸幾十萬字的小說都帶勁
    多年來,李白一直被很多人當成劍聖裴旻之徒,甚至有人稱其劍法為大唐第二。但文史學家們,從沒有找到這種說法的史料證據,而且李白的詩中也沒有提到過劍聖。據他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一詩中所言,當年他因鬥雞和幾個地痞發生爭執,差點兒沒保住小命。由此可見,李白的劍法並不高明。
  • 明清時期的圖書發行概覽
    以後,歷經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圖書發行業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著。到了明清時期,圖書發行業已形成了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體系,在當時書籍數量不斷增多、讀者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個發行體系能夠有效地將大量的圖書輸送到它的需要者手中。讀者「挾資入賈肆,可立致數萬卷」(明曹溶《流通古書約》)。本文即對明清時期的圖書發行體系作一簡要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