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存在過許許多多的王朝,每個王朝的覆滅都意味著下一個王朝的崛起,所以隨著時代的變化還有社會風俗的變遷,每個相鄰的朝代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距,無論是社會風氣還是政府推崇,民俗風尚都存在差異。
但是就有兩個朝代雖然在很多方面上後者顛覆了前者,卻在婚禮習俗上出現了某種巧合。婚禮習俗從出現開始就有很多規矩和章程,即使是同一時期的兩個相距不遠的地點都有可能有著差距,所以說兩個朝代為何會出現巧合就更值得後人推敲。這兩個王朝正是明清兩代,這兩代在婚禮習俗中的議婚、訂婚、迎娶方面的規矩和儀式上經過多方比證都不謀而合。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奇妙的巧合。
一、明清兩朝不謀而合的議婚,定婚,迎娶等婚俗儀式禮儀
婚禮作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人生大事,自然存在社會關係中所佔比重最大,不僅維繫了人們之間的關係,給男女兩人一個見證的機會,更是社會風俗中的一種寄託。人們把傳承寄托在了這種儀式當中。了解古往今來的婚俗習慣更能夠真切地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史。
一是適當的初婚年齡
在現代,兩人確定結婚關係的前提也是能夠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在古代也不例外,古代男女結婚年齡也有一定的限制,雖然古代男女相比較現代人來說結婚年齡較早,卻還是可以看出來政府對於婚姻方面的管束,這樣側面來管制百姓的生育。
而且在婚姻年齡的管制方面,明清兩朝也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清朝時期,有資料記載,男子法定結婚年齡為十六歲以上,女子法定結婚年齡為十四歲以上,同時明朝時期的資料記載中顯示,男子法定結婚年齡為十五到十六歲以上,女子結婚年齡為十四歲以上。從這裡看來,明清兩個朝代在初婚年齡上不存在差距。
二是議婚
在封建社會時期,雖然大多數的夫妻都是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定下自己一生的婚姻關係。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兒女能夠有一個自己的命中情緣,所以選擇讓他們自己相親,互相了解自己的結婚對象。
如果結婚雙方有一個很好的印象那就表明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進程的,按照婚俗就是請媒人做代表去女方家庭中提親,商議婚姻結果,就是議婚的步驟。在明清兩朝中的議婚都是媒人從其中進行調和、促成。具體的議婚習俗就是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拿取女方的生辰八字,再找專門的算命先生算女子的命理是否與男子合適。
這就是所謂的合八字。當然媒人能夠拿到女子的八字也必須有女子的配合,如果女子同意這門親事就會自然交出自己的生辰八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時期的男女雙方都有了掌握自己婚姻的一個權利。
三男女雙方門第相當,命相相合,就可以進入定婚階段
在進行完議婚流程後,收取女子生辰八字上門求親的媒人就可以下場,接下來就要聘請另一位媒人來接替接下來的婚禮流程,也就是定婚階段。定婚在封建時期也算一個重大的事情,雖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結婚,但是男女雙方還是有了一個約定和歸屬,一般是很少有人在這個時期悔婚。
而女方也會接受對方送來的聘禮。明清兩朝的男方也都是會給女方送一定的財禮,表明自己的心意,或者是給女方一個滿意的訊息。這之後,兩人就可以準備結婚的婚禮相關事宜,等待婚禮那天的到來。
四是婚嫁佳期
對於結婚的時辰和日期也都是經過人們多方選擇才決定的。婚姻這樣的人生大事自然不能留下任何遺憾,必須在一個黃道吉日才能舉辦。所以雙方父母也會仔細地尋找可靠的算命先生來查找最近的最適合結婚的日期和時辰。中國封建社會本就是一個迷信的社會,所以人們才會在做各種大事,比如蓋房、婚禮等事情之前來選擇黃道吉日開工和舉辦。而明清兩朝自然也不例外。
五是婚期選定吉日後,就進入了婚姻的最後一道儀式——迎娶
萬事俱備只剩下男方帶著迎親隊伍迎娶自己的新娘了,然後舉辦婚禮,男女兩人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對公共承認的夫妻。在明清的迎娶儀式當中,雖然有一些小細節不盡相同,但是大體上的儀式都類似。迎娶的主動方都是男子一家人,一般是由男子帶隊前往女子家中,等待女子梳妝完畢,然後遣人帶領著女子上轎,然後男子這一行人再吹吹打打地帶著新娘回到自己的家中。
所以在上面介紹的婚姻習俗過程中,明清兩朝在婚禮儀式和婚禮形態上除了一些細節不同之外,兩個朝代之間都十分近似。由此可見婚姻習俗代表了一定程度中的社會風尚,而這種風尚也隨著時間的變化最終傳承下去。
二、明清婚俗在社會背景影響下向世人訴說著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特徵故事
婚姻習俗本身就是民風民俗演變而成的,所以本質上的婚姻習俗深受原本社會風氣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的民間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文化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質而不發生變化和融合,而有些文化卻會在時代和文化的交融中喪失本質。明清兩個時代之間,婚姻習俗出現巧合般的相似,足以說明在婚姻習俗上沒有發生很多變化,這其中就有三個關鍵的原因。
1、首先是婚姻程序的簡化與調整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沉迷於封建思想和管控,很多習俗儀式都十分繁瑣。所以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和節省開支,政府和民間方面都刻意地對習俗儀式的程序進行了簡化和調整。其中就包括婚姻習俗上的簡化。明清時期的人們把婚姻習俗中的很多部分都予以簡化,把重點放在了議婚、定婚、迎親這三個方面。在很多文獻中也有對簡化過程的詳記載。
2、再者是婚姻的倫理性
婚姻習俗的過程就是人們確定社會關係的一個過程,所以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意義,同時也強調了人的社會性。人出生在社會上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上的多個個體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通過婚姻關係的約定,人們的個體之間形成了家庭關係和親人關係,這就是人們所謂的人文倫理。因為倫理的存在,人們才會把自己歸身於這個社會同時能夠穩定社會的秩序。
3、最後是婚姻習俗的世俗化傾向日益嚴重
因為人們對於社會繁瑣風氣和風俗的摒棄,人們也越來越喜歡簡化的婚姻習俗風尚。同時在這段簡化的婚姻習俗中人們寄託了自己的情感和交流。一些冷冰冰的儀式也變得充滿人文氣息,這也就是人們所造就的世俗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人們把原本充滿教化意義的繁瑣習俗變得世俗化了,但是也正因為這種世俗化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才開始充滿生機和人情。
婚姻習俗沒有在變遷中消失,反而在演變中越來越生動,漸漸地這不再是一種民間的習俗,最終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
三、是何可讓明清國民在婚俗上不謀而合呢
政治上的變遷,雖然風俗最初是源自於民間,但若是沒有政府的支持,一些民俗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傳承,所以政府的指導和支持是民俗存在並傳承下來的前提。因為封建君主帝制的緣故,君主的權利也越來越大,對於社會風俗方面的管控,君主也越來越採取加強的措施。
這也就避免了過多混亂民俗風氣的存在,反而讓一些婚俗習慣達到一定程度的統一,讓這種習俗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籠統的傳承比雜亂無章的傳遞要有用得多。
文化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大國,有著多元文化的基礎。從周朝開始實行禮制孔子大力提倡禮樂制度,恢復一些禮儀,和人們撰寫禮制書籍都表明了一些習俗本身就具有文化上的積澱。這種文化源泉上的傳承是無論經歷多少朝多少代都無法改變的。一些習俗正是如此通過文化的脈絡逐漸流傳。
經濟上,在婚俗當中,男女雙方會出現錢財交互,這自然也是朝代經濟發展的緣故。在社會穩定下,各民族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可以交互文化,順便交換婚姻觀念和習俗並因為經濟發展而給婚姻習俗上摻雜了一些經濟色彩。
正因為上面這幾點原因,所以明清時期兩個朝代才會在政權大框架的不同之中,婚姻習俗方面有著相似之處。
總結:
婚姻習俗是社會人際關係的一種,通過婚姻習俗可以側面了解人際關係的形成和各個朝代中的民俗風尚。分析明清兩朝的婚姻中的議婚、定婚、迎娶,可以從大方面上看出兩朝中相似之處,也正是婚姻習俗之所以流傳的原因。婚姻習俗受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影響才會發生變化。分析婚姻習俗變遷也能夠看出明清時期各個方面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