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波
近年來,一本古籍成為圖書出版界的寵兒:原著被出版,各種解讀考證、兒童科普、文創產品不斷湧現,熱度居高不下。這本古籍,就是成書於清代的《海錯圖》。
海錯,是我國古代對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出自《尚書·禹貢》的厥貢鹽締,海物惟錯。其中海錯的錯,是種類多,錯雜之意。顧名思義,海錯圖,就是海洋生物的圖譜。
《海錯圖》作者聶璜,既是畫家也是海洋生物愛好者,他是浙江人,字存庵,號閩客,一生雲遊各地,大部分時間都在繪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合《蟹譜》及夙所聞諸海物,集稿謄繪,通為一圖」,這就是《海錯圖》。全書共四冊,繪製了371種海洋生物,圖文並茂,堪稱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雍正年間,《海錯圖》被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後來,乾隆又將《海錯圖》發掘出來,並放置於其在紫禁城重要居所重華宮內,成為他的「枕邊書」。今天,我們翻閱《清宮海錯圖》時,不時能看到「乾隆御覽之寶」「重華宮鑑藏寶」等印璽,可見乾隆對此書的喜愛。
此後,故宮文物南遷,輾轉中,全套四冊的《海錯圖》分隔海峽兩岸。目前,前三冊在北京故宮,第四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公開了第四冊的影像版權,進一步讓今天的人們得以縱覽古人眼中的海洋世界。同時,也讓《海錯圖》成為出版界眼中的熱點。
《海錯圖》成書之時,影像技術尚未發明,當時的古人認識自然生物,無論是文字繪畫,還是認知水平,都無法準確地傳遞信息,因此就出現了各種啼笑皆非的誤會和謬誤。這些,在書中並不少見,但也正是這些認知偏差,吸引了眾多的愛好者去考證。
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清宮海錯圖》,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冊《海錯圖》公之於眾。該書生動有趣,畫風獨特,呆萌有趣。儘管是三百多年前的古籍,但書中的內容以及古人的世界觀,迅速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和業內的廣泛關注。
昆蟲學碩士張辰亮就是其中一位,坐擁千萬粉絲的他,在《海錯圖》的大熱之路上,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的考證文章,功底紮實、專業可信,行文風趣幽默,結集出版的《海錯圖筆記》一面市即廣受追捧,一時間洛陽紙貴,堪稱現象級圖書。張辰亮本人也以知識網紅的形式迅速走紅,粉絲暴漲,成為家喻戶曉的科普達人。
通過科普,《海錯圖》逐漸深入人心,各種出版機構對這一IP的解讀也是多管齊下。出版《海錯圖筆記》的中信出版集團,緊接著推出了張辰亮編寫的青少年版《海錯圖筆記》。此外,出版機構還推出了專門針對兒童讀者的《故宮裡的博物學》,將清宮中其他諸如《獸譜》《鳥譜》收羅進來,與《海錯圖》一起彙編成書,其中《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也成為其中最亮眼的賣點。
在科普書之外,也不乏其他別出心裁的解讀,如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海錯圖愛情筆記》。作者是美食大V「神婆愛吃」,她以海錯圖為名,通過講述水產的「愛情」,分享個人的海產吃喝故事,行文詼諧有趣,書中的手帳、手繪插圖都頗具新意。
除書籍之外,海錯圖這一IP還被進一步升華。去年,一場名為「故宮裡的海洋世界」的多媒體綜合展在上海豫園開幕,形式獨特,觀者如雲。此外,帶有海錯圖元素的日曆、手帳本、零錢包等文創產品也被故宮擺上架,設計精巧且時尚,成為流行產品。
當下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資訊極度發達,泥沙俱下,誰能吸引眼球,誰就能在市場以及話語權上佔得先機。
《海錯圖》的爆紅,固然有大V的推動,但一個IP的突圍,其本身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就算有再多人幫著搖旗吶喊,也無濟於事。《海錯圖》的背後,是原作者聶璜一生奔波考證的心血,縱使時間過去了三百多年,但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張辰亮在遇見《海錯圖》之前,已經在科普領域耕耘了多年,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其說他與《海錯圖》互相成就,不如說是實力使然的結果。
不僅僅是《海錯圖》相關圖書的流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傳統文化中具有優質內容和表現力的傳統典籍、技藝、習俗等等,也受到年輕人追捧。如故宮、漢服、山海經、二十四節氣等等,都重新成為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種現象,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其實,除了《海錯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眾多優質的內容。《海錯圖》的走紅,以及其衍生讀物的暢銷,更是用事實說明,歷史文化中一些寶藏般的IP,依然可以在當下「活躍」起來。只要角度得當、方式合適、創意取巧,經過創意策劃、多媒體技術的加持,就可以成為生動鮮活的讀本,在讓讀者們領略和分享中華悠久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方式得到進一步傳承與發揚。
海錯圖這一IP在當下的圖書打開方式,是成功的,也為我們用好傳統文化富礦提供了鮮活樣本,樹立了良好典範。但如何將我們傳統歷史文化中那些豐富的IP資源,轉化為生動有趣又受讀者青睞的圖書內容,還將大大考驗出版人的「匠心」。記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說,作為最正宗濃厚的「中國風」代表,故宮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需要破壁,製造更多的流行觸點。而眾多優秀的歷史文化IP在用圖書這一方式打開的過程中,同樣要考慮的是「破壁」「觸點」的問題。IP的圖書再開發不能僅僅流於形式的簡單重現,而要善於捕捉呼應不同年齡層的需求,找到與大眾情感共振的切入點。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