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淮醫學
導言:在我國,醫生是高門檻行業的代表,卻絕不是高薪行業的代表,收入與付出嚴重不成正比,這一狀況人人皆知,卻個個裝睡。
一天值班,凌晨一點,來了一位卡魚刺的病人。
是一位年輕婦女,為了拔魚刺已經跑了兩家醫院,我是為她拔魚刺的第三位醫生。
作為一位上了年紀的耳鼻喉大夫,拔魚刺這件事有時候很講運氣,明明就在眼前,但就是看不到。很明顯,上面那兩位醫生今晚是屬於不走運的。
今晚的我是幸運的,我只瞟了病人口裡一眼,就發現了魚刺卡在鼻咽上面,懸雍垂往上抬的那一霎間,露出了一點點白影,說時遲那時快就拔出來了,足足有2公分。
這位年輕婦女很是高興啊,千道謝萬道謝,差點沒跪下來。我揮揮手表示,小小魚刺,何足掛齒,交完錢就可以走了,回去用鹽水漱口就行。回去值班房美滋滋的睡了一覺。
第二天竟然收到了投訴,投訴人是昨晚拔魚刺的那位年輕婦人,投訴的內容是陳醫生拔魚刺收得太貴了,オ弄那麼ー下就收了幾十塊,嫌疑亂收費,希望徹查。
我趕緊查一下咋晚開的處方:咽部取異物23元+間接喉鏡5元+診金12元=40元,按照國家物價局收的費用。
各位看官,吃瓜群眾,大家覺得我收貴了嗎?
我覺得吧,說貴也貴,說便宜也便宜。說它貴吧,出去剪個頭髮,幾個人輪流服務30分鐘也是差不多40元,我搗鼓不到一分鐘就收了40元,確實是貴了。說它便宜吧,我讀了七年醫學+10年臨床,用17年功力在短短一分鐘就為病人解決了痛苦,避免了魚刺穿破食道、血管的悲劇,健康值千金,生命理無價。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是一位很純粹的醫生,只負責幫病人找出問題、解決病痛,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這是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陳醫生講述的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應那位女士的要求,對陳醫生取個魚刺,收費40,進行徹查。
因為人的生命健康高於一切!而一個七年醫學+10年臨床的醫生,一個喉部異物鉗取術,居然抵不上給馬拔個牙!
給馬拔個牙多少錢?
3萬!而且還是友情價。
這樣一個懸殊對比,簡直就是對醫生知識和勞動的嚴重蔑視與極度侮辱!
這不是笑談,而是北京國家馬球公開賽運營總監韓冰,在微博上發文呼籲的。
韓冰近幾年特別關注醫生群體,她希望中國的醫生可以分流一部分出來,改行做馬的醫生。
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應那位女士的要求,對陳醫生取個魚刺,收費40,進行徹查。
因為,實際上不僅僅是取魚刺,還有許多診療項目的服務價格低的離譜。
許多醫院一級護理卻只能收二十幾元,有的甚至只能收幾元!而目前市場上的家政服務多少?做個一般的保潔,每小時也要200元。而一級護理是什麼概念?至少要每隔15到30分鐘巡視患者一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根據病情監測生命體徵,進行護理評估及一般性生活護理,這麼大的工作量,十天的收費抵不過鐘點工一小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曾向媒體舉例,在他們醫院做一場腦幹腫瘤切除術,需要4個醫生在顯微鏡下操作近10個小時,屬難度和風險係數最高的四級手術,但按上海規定的收費標準只能收多少?
5000元!
說句難聽的話,切乎一條生命生死存亡的極高難的四級手術,還不抵曾經網傳的東莞小姐的一個套餐,就更別說與給馬拔個牙3萬元相比了。
這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年代,可許多人還沒學會為知識買單的習慣。
曾經有一位護士帶著她的小狗去寵物店,看到價目表,心中頓時一酸。因為給狗洗一次澡,要100元;看護一天也要100元。而在那位護士所在的三甲醫院,護理一名病人24小時僅收費9元,靜脈注射2.2元,吸痰1.5元,膀胱衝洗10元。相比之下,護理病人還不如護理寵物。
而在國外的醫療收費是多少呢?就拿美國的門診收費標準來說吧。美國門診費依據門診時間長短劃分為5個層次:
Level 5:門診時間65分鐘,門診費150美元以上;
Level 4:門診時間30分鐘,門診費用120美元;
Level 3:門診時間20分鐘,門診費用75美元;
Level 2:門診時間15分鐘左右,門診費用40美元;
Level 1:門診時間10分鐘以內,門診費20美元。
也就是說,我國醫生的技術價值,與美國最低層次相比較也僅僅只是他們的五十分之一。
但是,美國生產的蘋果手機,在中國賣得卻比美國要貴很多,而購買者依然趨之若鶩,無人嫌貴。這不是扭曲的消費理念是什麼?難道,你的一個命,還不抵不上一個蘋果十?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取個魚刺40元,居然投訴嫌貴,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原廣州衛生局副局長曾其毅曾說過的話。他說:「其實在中國看病並不貴,而是人們的價值觀念問題。在國外你要去看一次醫生,單單診金就是是300元。」
曾其毅認為是國人對醫生的價值觀在作祟。他說:「大家對生命、醫療技術不夠尊重,所以就覺得看病貴,修一個人一百多覺得貴,修一個機器、換一個汽車零部件要幾千塊卻沒人覺得貴,這是價值觀不對。」
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應那位女士的要求,對陳醫生取個魚刺,收費40,進行徹查。
因為,在我國,醫生是高門檻行業的代表,卻絕不是高薪行業的代表,收入與付出嚴重不成正比,這一狀況人人皆知,卻個個裝睡。
有數據調研令人擔憂的表明,54.4%的醫生認為自己的成就與付出不匹配,46.4%的醫生對未來沒有信心。一個醫生寒窗苦讀八年,三年規培後再經過十幾年的工作經驗積累,看病的掛號費不如看猴貴,一場手術費抵不上紋一次眉,這種付出與回報嚴重不平衡感,已經讓太多的醫生逐漸離開自己曾經熱愛的臨床。越來越嚴重的醫生荒,特別的基層醫生和兒科醫生荒,已經在每一年每一次流感高峰,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對於取個魚刺,覺得是醫生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值40元這一類現象,人民日報曾發文怒批:醫生本來就是靠技術吃飯的。一名醫生,勤學苦練數十年,才能熟練掌握一門醫學技能,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遺憾的是,在一些患者眼裡,這只是「動動手」而已。事實上,醫生「動動手」並非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一種智力勞動。如果醫生的技術價值得不到尊重,學得越多越貧窮,技術越高越吃虧,誰還願意當醫生?尊重醫生,理應從尊重醫生的勞動入手。只有醫生受尊重,生命才會有尊嚴。
人民日報的話振聾發聵言猶在耳,我覺得委屈的陳醫生倘若顧影自憐的一想,那位嫌取個魚刺40元而去投訴陳醫生收費太貴的患者,真的好可憐!竟然覺得自己這麼不值錢!
而令人悲哀的是,她代表的卻是當下患者的大多數。
來源 |江淮醫學(聲明:「雲上鄧州」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