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底旗鞋:清宮娘娘們真的不怕摔倒嘛?| 圍讀服飾史

2021-01-18 傳統服飾

頭頂花團錦簇的大拉翅、身穿華麗的旗裝,腳上還踩著小高蹺一樣的「花盆底」旗鞋,這套打扮可謂是清宮劇娘娘們的標配了。造型誇張的「花盆底」,究竟因何而生?穿著它走路,又會是什麼體驗呢?

講起清代滿族女性的旗鞋,自然先要說說它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了:獨具特色的「增高鞋底」。在經典宮鬥戲《甄嬛傳》中,出現了一雙用白玉雕成高底的旗鞋,想必鞋底沉重又易碎,走起路來還會打滑,顯然只是一種藝術創作。


現實中的旗鞋,其上半部分就是一隻正常尺寸的女鞋(略窄瘦,因為晚清滿族審美鍾愛小腳,雖不纏足,但也會用緊鞋緊襪約束);在鞋底處,再額外接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俗稱「木頭底兒」(滿語:tahan)。


這塊木底是用堅固的木頭削成,經久耐用、不易磨損,往往鞋面已被穿到破舊,而木底卻依然完好。木底外面裹白布或刷白漆,接觸地面處還會縫襯以殼褙或厚布、以增加舒適性和摩擦力。

△ 光緒時期的一雙花盆底鞋,其底部用木頭削成,包裹白布、塗白粉,並鑲嵌彩色料石組成「萬壽」字樣

晚清旗人女子忌諱穿無裝飾的鞋子,除在鞋面上常飾有刺繡、鑲邊、穗子/流蘇外,有時就連木底上也會鑲嵌珠寶、刺繡圖案等。


更有好事者會將木底鏤空,或內綴響鈴,走動時便發出聲響;或在內部填充細白砂、鞋底處刺出小漏孔,如此便能隨著足跡印出花蝶等形狀——當然,這些做法就有些近於妖豔啦!

△ 在《延禧攻略》第1集中,就有秀女將鞋底鏤空、填充香粉,名曰「步步生蓮」。結果不僅沒能引來皇帝寵幸,反而因此大受責罰。

晚清的旗鞋,可以根據木底的高度分作兩類:花盆底鞋與厚底鞋。最著名的自然就是「花盆底」了,亦稱「高底鞋」,其木底高度須超過兩寸(一說三寸),看起來如同踩著高高的花盆,故而得名。花盆有大小、形狀之別,而這踩在腳下的「花盆底」也能根據外觀的不同,再大致分作兩種:


第一種是最經典的花盆底造型,為上下兩端闊大、中間內凹的樣式,略似一個沙漏。如芙萍《旗族舊俗志》所描述的:「花盆底之式樣,中細而下肥,遠望之如花盆然。…兩端肥大,中間空瘦成凹形。」

△ 清光緒·雪青色緞繡竹蝶紋花盆底鞋

總體高18釐米,長22釐米

△ 花盆底的具體高度因人而異,並非一定高聳。

這就是較矮的一例。

第二種花盆底造型更加簡潔,為上寬下窄、自然漸變,形狀略如倒梯形。這種花盆底的結構較為穩定,能達到更高的高度。如夏仁虎《舊京瑣記》記載:「(旗女)履底高至四五寸,上寬而下圓,俗謂之花盆底。」

△ 清道光·紅色緞繡花卉紋花盆底鞋

總體高17釐米,長19.5釐米

兩種花盆底雖然外形不同,但底部觸地處均前方後圓,形似馬蹄印,因此又都俗稱「馬蹄底」。如徐珂《清稗類鈔》:「馬蹄底(旗鞋)…其式亦不一,而著地之處則皆如馬蹄也。」可見所謂「馬蹄底」並非另外的形制,而是和「高底鞋」一樣,都只是花盆底的又一種別稱罷了。

花盆底的重心落在腳掌中間,觸地面積又小,再加上動輒十幾釐米的高度,自然妨礙行動。雖不至於寸步難行,可也得小心駕馭。但是在搭配各式旗裝時,它卻能顯得女子身姿頎長、亭亭玉立,又可約束步伐、維持「行不動塵」的儀態,因此備受青睞。


晚清旗人女子從十三、四歲開始,就可以穿著花盆底了。它不僅是朝服、吉服等重要禮儀服飾的標配,還非常適合由華麗的兩把頭、氅衣等便服組成的盛裝打扮,均衡服飾搭配、避免頭重腳輕之感。

△ 腳踩花盆底的慈禧太后。她身穿龍袍、頭戴坤秋帽、項掛朝珠,屬於「吉服」打扮

而在日常起居時,或是對於行動不便的兒童、老人而言,矮厚敦實的「厚底鞋」才是合適的選擇。厚底鞋的木底更加低矮,根據高度分為八分底、一寸底、寸半底(一說可達二寸,但不超過三寸);其形狀通常略如元寶形,底部為前銳後圓、略狹長若圭形,增加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在現代研究中,就多根據厚底鞋的這種外觀特點,將其稱作「元寶底鞋」。

△ 清光緒·月白色緞繡竹子元寶底鞋(厚底鞋)

總體高10.9釐米,長23釐米

晚清時期,滿族習俗認為穿平底女鞋是「不講究」的行為,女子除非較為貧寒,否則均穿花盆底鞋、厚底鞋。因此旗女雖無纏足陋習,卻仍要受到鞋子的約束,穿旗鞋行走更是被形容具有「種種痛苦」。直到清末風氣改變,女子崇尚學習男裝,北京不少滿族女青年才捨棄了被視作束縛的旗鞋,改穿薄皮底的尖口青緞鞋。

相對而言,厚底鞋並不太妨礙行動,而高聳的花盆底則要累贅很多。道光初年,全妃(孝全成皇后)向內務府索取「可容納旗鞋的馬鐙」未果,可見花盆底與滿族傳統習俗的衝突。

儘管在清宮劇裡成為了人手一雙的爆款,網絡上也流傳著許多所謂「花盆底的由來」的傳說、聲稱其歷史悠久,但實際上,穿花盆底鞋並非滿族自古以來的傳統。


滿族最初的漁獵生活非常原始,妨礙行動的花盆底根本不可能流行。在後金、清初的文獻中,就對花盆底旗鞋隻字未提;當時在旗人女性中流行的,是更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靴子。

清朝入關後,隨著審美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男女靴子都流行起厚實的鞋底,而無高幫(靴靿)的厚底女鞋也悄悄興起,最終完全將女靴取代。清早中期的厚底鞋,其木底形狀或尖頭、或翹頭,但都較為矮厚,即為晚清厚底鞋的前身。

至於花盆底的歷史就更短了。其中,倒梯形的花盆底出現得還算稍早,約乾隆、嘉慶時期的畫作中,已零星可見其蹤影,至晚清時更是廣泛盛行。而沙漏形的花盆底則流行於光緒~民國時期,時代雖更晚,但卻紅極一時,以至於成為了人們心中最經典的旗鞋款式。


當然,一向全盤採用清末旗裝的清宮劇,自然不會顧及服飾的流行變化,而是將其隨意挪用,也就是俗稱的「朝代內穿越」。

△ 約1900~1910年,一位腳踩花盆底鞋,頭頂大拉翅,身穿襯衣、坎肩的滿族婦女

另一件趣事是,高聳的鞋底可並不是滿族的專利。早在明代,漢族女性就常穿附有木底的弓鞋,稱作「高底鞋」。例如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皇后的弓鞋,在腳掌中部安裝木底,已經與後世的花盆底極為類似。

明末以後,隨著纏足方式的演化,漢族弓鞋的木底大多挪至後跟處,類似於現代的高跟鞋。不過,清代漢女仍保留有一種具有大型木底的天足鞋(近來網絡上多將其稱作「登雲履」,不知出處,或系訛傳),多為南方地區不纏足的婦女穿著,乍一看來非常近似旗人的厚底鞋,而細節上卻又有一些差異。

總而言之,漢族女鞋使用木底的歷史其實更為悠久,而「花盆底」旗鞋的形成是否受到過漢族習俗、審美的影響,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此外,清末還存在過漢女穿花盆底鞋的情況,且無論纏足、天足均有,應即學習旗人而得,但鞋底相對較瘦矮。這種現象,或許也在暗示著旗、漢女鞋之間上百年的互相交流吧。

而是時(清末)漢派婦人亦有穿特厚之花盆底子者,惟其花盆底子之形體,較旗家所穿者為瘦小,以形論之,僅可稱之為厚底,或系仿旗家之風別出一格者,亦未可知也。

——芙萍《旗族舊俗志》

有趣的是,在日本、歐洲等地區,也演化出了類似「花盆底」的女鞋,儘管它們的初衷可能只是為了防止泥濘沾汙,但後來也愈發高聳誇張,完全脫離實用了。

日本花魁的傳統木屐:「三枚齒下駄」。不僅體型巨大沉重,花魁們還必須踩著它緩慢地邁著「八文字」舞步行走。

△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流行的高底木屐(Chopine)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流行的高底木屐(Chopine)。此為較矮的一例,當時威尼斯藝妓所穿的木屐高度可達半米,形如高蹺。

△ 備受Lady Gaga等現代明星鍾愛的無跟「馬蹄鞋」

這些大同小異的設計,可視作一種審美的趨同。時至今日,同樣追求高挑效果的高跟鞋依舊盛行。很多人覺得,高高的鞋底是女性選擇的自由,但又有誰能說清楚,所謂的「自由」審美,究竟受到了多少來自男權社會的、潛移默化的引領呢?

感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我為《傳統服飾》公眾號的讀者們準備了特殊的禮物,是一份清代旗裝科普的PPT作品(最新修訂版)。全篇總共105頁,不僅附有大量圖文資料,還標註了幾十條滿語詞彙(使用穆麟德轉寫法)。感興趣的話,在後臺回復「滿族服飾」即可獲取百度雲下載連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傳統服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  「圍讀服飾史」欄目為徵稿作品,作者請見文中標註,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作者;

※  本號有償徵稿,稿酬及要求請後臺回復「有償徵稿」查看。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 ]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相關焦點

  • 清代宮女真的都是踩著高高的「花盆底」鞋走路
    旗鞋資料圖  喜歡看清宮劇的人一定對後宮女性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並不陌生,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前不久熱播的韓棟版《鹿鼎記》中,也有不少穿花盆底的美女,從公主到宮女。說到這兒,問題來了——清朝的宮女能不能穿花盆底?答案是普通宮女是不能穿的,尤其是低等宮女。你能想像浣衣局的洗衣丫頭們穿著花盆底洗衣服的樣子嗎?所以在許多清宮劇裡不管是主子還是丫頭一律穿花盆底是不大對的。著名的「還珠」就是如此。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方便皇帝
    近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很多觀眾了解到清朝的禮儀與習俗和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後宮嬪妃的髮型服飾乃至鞋子都非常特別,尤其是後宮娘娘們都穿著花盆底鞋,顯得身材高挑,走路的時候必須有人攙扶,看起來尊貴又嫵媚,其實她們穿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 清朝嬪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為美觀,更為了方便皇帝!
    大家應該都看過清宮電視劇吧,裡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後宮嬪妃的服飾了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為什麼清朝的嬪妃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的禮儀服裝很有特色。除了嬪妃頭上的旗頭外,宮鬥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腳上的「花盆底鞋」。
  • 清朝皇宮流行「花盆底鞋」,穿著十分難受,為何還深受妃子追捧?
    其實不僅現代社會女子流行穿高跟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深受女子歡迎了,不過那時叫做「厚底鞋」,雖然具有別樣美感,但穿上卻特別難受,而且很容易摔倒。清朝時期,「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女性歡迎的,為何如此「難穿」的鞋還會受到追捧呢?這「花盆底鞋」有其他的作用嗎?
  • 清朝嬪妃愛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特別的用處
    其實滿清女子之所以喜歡穿花盆底鞋,這也和她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滿清女子日常都穿著寬大長的旗服,一不小心就會讓衣服拉到地上,而且古代女子大多身材嬌小,自然無法撐起來寬鬆的旗服,所以穿著花盆底鞋就能夠讓女子看起來更加修長。
  •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只是為了美觀,更為方便皇帝
    相信不少朋友都見識過「厚底鞋」,動不動就是個5釐米7釐米的,女孩子們穿上還能「健步如飛」,簡直讓男士們大開眼界,不由得想問問她們,難道不怕跌倒嗎?這樣的擔心確實有必要,因為厚底鞋摔倒受傷的女性也不算少。
  • 花盆底鞋穿上走路不穩,清朝妃嬪為何卻趨之若鶩?好看還方便皇帝
    事實上,古代女子也有類似於高跟鞋的鞋類,其中尤以清代「花盆底」最為著名。在大量清宮劇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種鞋的身影,「花盆底」類似於如今的厚底鞋,不過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安全,女性穿上後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於用料和做工水平,清代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麼呢?
  • 清宮裡的女人到底穿什麼鞋子?別被電視劇騙了,她們穿鞋大有講究
    在現在熱播的各種清宮劇裡,清朝的女人們,不管是妃子還是娘娘,都穿著厚重的花盆底鞋,配上古典的旗裝,確實也很好看,那麼在真正的清朝時期,女人們到底穿什麼樣的鞋子呢?和清宮劇中演的並不一樣,而且清朝的女人在穿鞋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能隨著自己的心意,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 高高的花盆底鞋,穿著不舒服為何清朝妃嬪都要穿它?真實情況怎麼樣呢
    在宮廷劇中時常看到嬪妃們穿著一雙「高跟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這種鞋叫做高底鞋,俗稱「花盆底」。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 普通宮女是不能穿的,尤其是低等宮女。你能想像浣衣局的洗衣丫頭們穿著花盆底洗衣服的樣子嗎?
  • 花盆底鞋這麼厚重 為何清朝滿族女子 風靡人人都穿
    在宮廷劇中時常看到嬪妃們穿著一雙「高跟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這種鞋叫做高底鞋,俗稱「花盆底」。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清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竭力推行滿族髮飾與服飾,並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所以滿族妃嬪都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高底鞋」。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釐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 清朝妃子為啥要穿「花盆底」鞋?不只為美觀,更主要為了方便皇帝
    清朝的禮儀服飾很有特色,宮鬥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妃嬪頭上的旗頭,就是腳下的「花盆底鞋」了。花盆底鞋,史稱「高底鞋」又稱「旗鞋」。是用木頭做底,形為上細下寬,前平後圓,頗似馬蹄,所以也被人們稱作「馬蹄鞋」。滿族女子為了使鞋子看上去更加的精緻美麗,通常會用各種精美的刺繡做鞋面,也常常會在鞋子上添加串珠和小穗子做裝飾。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很重要的用處
    相信看過清宮劇的觀眾都知道,滿清貴族女子都會穿著高高的花盆底鞋,尤其是後宮的妃嬪們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僅樣式和材質不同,高度也會有所差別,這種花盆底鞋和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女子所穿的鞋子都不同,其實清朝的嬪妃之所以會穿著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也是她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大話旗裝:大拉翅加花盆底,大清的生活也很時尚
    如果您看慣了漢族幾千年的峨冠博帶、寬袍大袖,滿族姑娘們的旗裝絕對令您眼前一亮。走進後宮,娘娘和小主們個個頭頂大拉翅、腳踩花盆底,您不得不對她們保持45度角仰視的姿態一一因為她們實在太「清高」了,完全不像漢族姑娘那樣「低眉順眼」。另外,上下通體設計的淺色調旗裝也必定令您眼前一亮:一條高聳挺拔的馬鞍領凸顯高貴雍容,脖子上圍一條二寸左右寬「龍華」顯得清新柔美。
  • 清朝的花盆底鞋到底是怎麼來的,這些鞋的用處有哪些
    這種鞋的來源和用處十分複雜,同樣在清宮中和其他朝代妃嬪不同之處也就是女人手上所戴的長長的護指。今天就這兩點來簡單為大家做一番介紹。當時之所以穿上那麼高的一雙花盆鞋,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出滿族女子的腳,因為他們在漢族女子的面前覺得十分自卑,沒有三寸金蓮仿佛失去了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因此便發明了花盆鞋。
  • 《如懿傳》裡面的甄嬛太后為什麼沒有穿花盆底鞋呢?
    青櫻和皇帝年少的時候就認識,從剛開始的情投意合到最後的生死不相見,兩人之前的感情之路真的走得很不平順。除了介紹兩人的情感之外,我們也對古代時期的宮廷各種制度有了了解。在皇室的後宮裡面,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格,每一個級別的嬪妃們的服飾都有很大的將就和規定。那麼劇裡面身為太后的甄嬛為什麼沒有穿花盆底的鞋子呢?
  • 「花盆底」為何能在清朝普及?不僅穿上美觀,還可方便皇帝辨認
    大家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想必會注意到後宮嬪妃等滿清女性會穿著一雙形制頗似花盆的「花盆底」鞋,這樣的場景在這類影視作品出屢見不鮮。01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有這樣的一幕:出身民間的小燕子在被乾隆皇帝接進皇宮後,開始學習清宮禮儀,可由於基礎實在薄弱,小燕子一穿上「花盆底」後就在眾人面前摔了個底朝天。
  • 清朝妃子穿的「花盆底鞋」,除為了方便皇帝外,還有重要的用途
    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一定都發現了後宮中的嬪妃都會喜歡穿那種花盆底鞋,而這種花盆底鞋在我們看起來是比較的不舒服的,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卻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類鞋子。這種鞋子在當時不僅起到了修飾衣服的作用,同時還是為了能夠方便皇帝。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後宮中是擁有著眾多的嬪妃的,而皇帝也並不都認識這些嬪妃,所以說就會通過一些裝飾物來區分這些嬪妃們身份的高低。
  • 清朝皇妃,為啥都要穿走不穩的「花盆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帝
    按照常理來說,穿旗裝與行禮並非難以做到,但穿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連上好幾個月的功夫,一天熟練到健步如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麼,馬蹄鞋底如此難穿,為何清朝皇妃們,都要穿這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呢?    馬蹄底鞋一般被稱為花盆底鞋,這是清代滿族婦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隻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與現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這塊木底不是位於腳後跟,而是位於正中央。
  • 清朝嬪妃為什麼穿花盆底鞋?為了方便皇帝,還為了預防此事發生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中國古代風俗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各位,清朝嬪妃喜歡穿「花盆底鞋」。所謂「花盆底鞋」,可以理解成鞋子下邊有著一個類似花瓶的東西,高度大約8——15釐米。「花瓶」位於鞋子的中心。
  • 高高的花盆底鞋, 穿著不舒服為何清朝妃嬪願意穿它? 原因其實很簡單
    但是這裡面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滿族妃嬪都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高底鞋」。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釐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