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 或將重繪人類演化譜系樹

2021-01-08 央視網

  新解

  大約25年前,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的化石。如今,這種一直被忽視的人類祖先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衣索比亞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幾乎完整的顱骨化石,恰好屬於這種已經消失很久的人科成員。

  在人科中,除了智人,還包括一些已經滅絕的近親,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譜系樹。過去,湖畔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來自下頜、牙齒及頭部以下的骨骼碎片。而這枚來自380萬年前的化石非常完整,可以幫助科學家揭開湖畔南方古猿從未展示在人們面前的面容。不過,根據標本上的某些顯著特徵,人類演化的譜系樹或許又要重繪了。

  從一些方面來看,湖畔南方古猿是我們能夠明確的最古老的人科物種,有些化石甚至可追溯到420萬年前。多年以來,它一直佔據著人類譜系樹的關鍵位置,因為它是阿法南方古猿的直系祖先,而阿法南方古猿已經公認是人屬(Homo)的祖先了。根據已有化石的年齡和特徵,科學家認為,湖畔南方古猿通過前進演化(即從一個物種逐漸轉變成了另一個物種)的方式變成了阿法南方古猿。然而,新的化石卻極有可能改寫這種理論。

  美國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約翰尼斯·海勒-塞拉西和同事在衣索比亞東北部阿法地區發現了這顆顱骨化石。此前,湖畔南方古猿只留下了一些骨骼碎片,而這顆顱骨上牙齒和頜部的特徵,恰好將它與曾經確立的湖畔南方古猿聯繫在了一起。這枚化石特徵明顯,面部前突、犬齒巨大、顴骨醒目。它的頭頂長有一個脊,能夠固定強勁的頜部肌肉。顱腔狹長,可容下和黑猩猩差不多大小的腦部。研究團隊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一隻雄性的湖畔南方古猿。

  至於如何顛覆傳統觀念,科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證據和猜想。新發現的顱骨清晰完整地展示出了湖畔南方古猿的解剖結構。海勒-塞拉西和同事指出,在衣索比亞阿法地區還曾發現過一枚屬於阿法南方古猿的額骨化石,可能來自390萬年前。以目前的化石記錄來看,湖畔南方古猿生活在420萬年到380萬年前,而阿法南方古猿顯然生活在390萬年到300萬年前。

  如果海勒-塞拉西的推測是正確的,那麼在阿法地區,這兩個物種至少共同存在了10萬年的時間。這種重疊意義重大,這說明湖畔南方古猿可能不是通過前進演化的方式轉變為阿法南方古猿的。相反,是湖畔南方古猿的一個分支發展成了阿法南方古猿,而湖畔南方古猿繼續與它的子物種共存了一段時間。當一個物種的部分種群和其他種群隔離後,就可能向不同的方向演化,這也就是所謂的分支演化。

  不過,這種觀點(用分支演化取代前進演化)完全建立在貝洛德利發現的額骨確實屬於阿法南方古猿的基礎上,但目前還沒有發現其他可以追溯到這個年代的阿法南方古猿遺骸。那麼問題來了,當我們只有一枚湖畔南方古猿的額骨(就是新發現的那枚)可以進行對比時,我們就無法排除這樣的一種可能性:萬一其他湖畔南方古猿的額骨恰好類似於貝洛德利的那一枚額骨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等科學家發現更多的化石證據。

相關焦點

  • 南方古猿如何提供人類進化的見解
    更好的是,化石與頭骨內部積聚的沉積物巧妙地契合了另一種化石,稱為內鑄物。內窺鏡反映了印在腦殼內壁上的大腦表面細節。這些化石揭示了猿類和人類特徵的結合,以前從未報導過。因此,達特(Dart)將Taung兒童描述為「猿人」而不是像「爪哇人」那樣的「猿人」,並將其命名為非洲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這意味著非洲南部的猿猴。
  •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在雲南昭通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了源於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並揭示其與歐洲中猴同種。為此,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連續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  「昭通中猴化石標本發現於2009年和2010年,是這一物種到達歐亞大陸最靠東部的化石記錄,也是這一屬種在東亞的首次發現。」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學平研究員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新發現的中猴為一雌性個體,體重大約為7.26至7.11千克,與昭通古猿大體處於同一時代。
  • 非洲的南方古猿和亞洲猿人
    現在,我們已有足夠多的資料能夠證明亞人分為兩個等級:非洲的南方古猿和亞洲猿人。亞洲猿人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且更加接近人類;許多權威人士將它描述成人,雖然和我們不一定是相同的屬。這兩者和我們能夠組成一個次序,亞洲古猿好像來源於南方古猿,而近代人來源於亞洲古猿。
  • 地球上會不會進化出人類的天敵,以人類為食?幾百萬年前曾有過
    數百萬年前,曾出現這樣的生物 在數百萬年前,倒是有生物專門以人類的祖先為食,那就是恐貓,人類從猿演化成人,花費了數百萬年的時間,在人科中,除了智人,還包括一些已經滅絕的近親,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譜系樹,包括尼安德特人、南方古猿等。
  • 金絲猴祖先或被找到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現身雲南
    來源:科技日報金絲猴祖先或被找到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現身雲南新解記者9月2日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在雲南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並揭示其與歐洲中猴同種。為此,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連續在線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
  • 古脊椎所研究發表泰國古猿化石地點的犀牛新種
    在泰國那空叻差是瑪省的塔昌地區,此前在幾個採砂坑中發現過哺乳動物化石。該地區位於曼谷東北220公裡的呵叻高原上,砂坑分布於孟河岸邊,其沉積物由未固結的泥巖、砂巖和礫巖組成。化石主要由採砂坑的工作人員收集,並提供給那空叻差是瑪皇家大學等機構,也有由古生物學家進行科學發掘取得的材料。
  • 金絲猴祖先或被找到 640萬年前中猴化石現身雲南
    記者9月2日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在雲南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並揭示其與歐洲中猴同種。為此,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連續在線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
  • 640萬年前的化石在雲南現身,幫助金絲猴尋根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在雲南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並揭示其與歐洲中猴同種。為此,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連續在線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
  • 巨型水獺化石再揭新種起源之謎
    雲南昭通成古老物種避難所巨型水獺化石再揭新種起源之謎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日前,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類實驗室內,記者看到一具完整的水獺頭骨化石,它是剛發現的名為似獾泰國水獺的新種。
  • 人類什麼時候失去了尾巴?
    沒有發現過帶尾巴的古人類化石,並不意味著人類演化「缺乏證據」,也不是說進化論有問題,而是在人類還沒有成為人類之前的大約2000多萬年前,尾巴就退化了。作為殘留,如今人類胚胎發育的前30天左右,還是有「尾巴」的,但是隨後負責其生長的基因會受到抑制。而我們骶骨下端那塊很小很小的三角形尾骨,就是退化了的器官。
  • 【光明日報】巨型水獺化石再揭新種起源之謎
    雲南省文物考古所供圖  日前,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類實驗室內,記者看到一具完整的水獺頭骨化石,它是剛發現的名為似獾泰國水獺的新種。  同一時代的昭通古猿與水獺  一年前,一篇科學論文在自然出版集團子刊《科學報告》上發表,揭開了「最後的古猿」——昭通古猿在600萬年前在昭通倖存之謎。而昭通古猿化石的發現地點也在昭通水塘壩。  「我們的最初目的是尋找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人類起源缺環,找到了古猿幼年頭骨。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
    新華社發日前,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分別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和《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為題,同期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論文提出,雲南昭通水塘壩發現的中猴化石是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
  • 人、猴子、古猿是什麼關係?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是如何產生的?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原始的靈長類動物早在恐龍滅絕以後就已經出現的,但是就目前來看,只是根據白堊紀末期一些零星的牙齒和骨骼的化石與現存靈長類動物對比。真正發現的靈長類完整頭骨化石是來自於我國湖南衡東一個化石坑,在該化石坑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來自於距今約5580萬年前的靈長類頭骨化石,後被命名為「德氏猴」。
  • 廣西發現巨猿化石,體型是普通人3倍,人類祖先戰鬥力極強
    審核:小文 人類文明一直在進步,而關於人類起源這個話題的爭議聲也一直從未停止,最多人認同的說法就是人類祖先是古猿,我們都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其實我們人類按理說也屬於靈長類動物,只不過是其中的佼佼者罷了。
  • 雲南昭通古猿分布區曾是貘類動物演化中心
    中新網昆明11月18日電 (趙曦)記者18日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太平鄉水塘壩褐煤坑地層中發現耳朵貘類下頜骨化石,經初步研究確認,雲南貘及其近親或是晚新生代貘類動物的直接祖先。  貘類動物起源於北美始新世早期,中國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發現很稀少。
  • 全球史下看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和遷移
    另外,能延續下來的基因突變也並非最強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周邊壞境的;從適應自然的角度來看,原始細菌更能長存繁衍下去,人類反而容易滅亡。二是演化不是動物進化成人,生殖隔離是判斷新種最重要的標誌。人類不是演化的目的,而是基因突變隨機方向自然選擇的偶然產物,無論是演化出翅膀還是雙手,都是隨機加自然選擇的結果。
  • 考古發現:湯恩幼兒化石頭骨,把人類歷史提到距今350萬年
    不過,達特還是謹慎地將他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並創造了至今仍被用來說明人類家族最早成員的通行名稱——南方古猿。各種出版物、報刊大肆宣稱「失落的環節已不再失落」,但學術界仍持保留意見。在當時,由於長期以來受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偏見的影響以及受歐亞已經發現了許多人類化石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萬物之靈長中的靈長、高貴的人類是不可能起源於非洲這個「黑暗大陸」的。
  • 人類的天敵是什麼?它們戰鬥力爆表,古猿骸骨上的傷痕就是證據
    筆者:三體-小遙對人類文明而言,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曾經出現了很多磨難,這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考驗,隨後的我們擁有了新的技能,其中也包括手的解放以及大腦的進化。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人類似乎不存在什麼天敵,因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就是促使我們進化的重要因素。
  • 科學家揭示晚中新世中國西南古猿倖存到消失的原因
    古猿在中新世曾廣泛分布在非洲、歐洲和亞洲南部(圖1)。晚中新世晚期,其數量在非洲和歐洲大幅減少,在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雲南地區,卻發現多種祿豐古猿(約12-6 Ma)化石記錄。根據地質記錄,從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轉變,這種變化對哺乳動物的生活環境及習性產生了哪些深刻影響,為什麼雲南可以成為晚中新世古猿「避難所」,「避難所」裡的古猿為何消失?
  • 十年內人類進化史重大發現:智人出現時間提前10萬年
    10年前,科學家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中發現一塊指骨化石,並恢復了其中的基因物質,測試結果顯示該指骨DNA與現代人類或者尼安德特人的DNA並不匹配,而是屬於一支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早期人類物種,被稱為「丹尼索瓦人」。這是首次利用遠古人類DNA鑑定發現的一個新物種。這項發現告訴我們什麼呢?或許人類基因組是一個奇妙的檔案,記錄著我們與滅絕消失的遠古人類物種之間的微妙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