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像恐龍在內的爬行動物能夠終生生長,而哺乳動物和鳥類成年後便不再生長,這和遠古時期恐龍生長發育模式又有何演化關聯?古生物學家從骨組織學角度對此有了最新解釋。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趙祺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韓鳳祿、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約瑟夫·史蒂格勒在共同完成的上園熱河龍研究成果論文中,對這一問題作了相關論述,該論文已於前不久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雜誌》。
研究認為,現代大多數哺乳動物的骨組織學結構具有以下特點:血管密度大,形態複雜,反映了早期快速生長,但是成年後在外側發育密集的生長休止線,這些是停止生長的標誌。
相應地,現代的爬行動物如鱷魚、蜥蜴等骨組織學結構顯示了以下特點:血管少,形態單一,每年形成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停滯)線,這些都表明爬行動物生長速率較慢,但卻一直生長,因為並沒有在外側形成類似於哺乳動物的外周休止線。
據徐星介紹,上園熱河龍成年體長1-2米,兩足行走,擅於奔跑。此次中美合作研究,對熱河龍5個大小不同的個體進行骨組織學研究,從骨組織顯微結構可以看出,熱河龍血管密集,形態多樣,顯示出較快的生長速率,顯著快於現代的蜥蜴和鱷類等爬行動物。
同時,上園熱河龍也有發育清晰的生長停滯線,骨齡估算表明,此次研究的上園熱河龍個體死亡時年齡在0-5歲,5件標本可分為幼年早期、幼年晚期和亞成年期三個階段。
徐星說,除生長線,此次骨組織學研究還獲得了更多恐龍生理學成果——
首先,熱河龍幾歲能達到性成熟?
科研人員對現存的四足動物研究表明,它們在達到性成熟之後,生長速率會有一個明顯的下降。這種生長速率的變化會在骨組織學研究中表現出來,包括生長停滯線間距顯著變短,骨組織類型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在熱河龍骨組織結構中也清晰地顯現出來,但結果表明,熱河龍性成熟的時間並不統一。」徐星和團隊認為,這和一些現存的爬行動物相似,比如一些蜥蜴,也表現出雌雄個體性成熟時間不同的現象。而在鱷魚中,雌雄達到性成熟是根據體型大小來定的,性成熟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變化範圍。因此熱河龍的性成熟,可能和體型大小、兩性差異以及環境變化相關。
其次,熱河龍是否具有兩性差異?
科研團隊認為,在恐龍中區分兩性差異比較困難。現存的鳥類產卵前,會在體內富集鈣元素,在產卵期雌性個體骨組織結構中,有一層特有髓質骨,因此,如果在骨組織切片中發現這個結構,就能夠準確地指示雌性個體,但熱河龍中並未發現。
還有沒有其他區分的辦法?徐星說,在現存的爬行動物中,人們發現一些類群在性成熟之前雌雄個體具有相同的生長速率,但之後,它們速率不同造成了個體大小的不同。
還有一種情況,在性成熟之前,雌雄個體生長速率不同,雌性顯著快於雄性或者相反。
「這次研究發現熱河龍生長很不規律,但能發現兩種情況,一種1歲前速率最快,之後是緩慢降低,另外一種情況是,前兩年快速生長,而後顯著變慢並出現板層骨。」徐星說。
科研團隊認為,這可能反映出兩性差異,但是由於樣本太少,也可能是不同個體生長差異的表現,還需要更多的樣本才能進一步確定。
這一最新研究還提到,環境和動物的行為方式能夠直接影響爬行動物的生長速率,從而影響骨組織形態的變化。
徐星說,這次研究在最大的熱河龍個體中發現「長骨中部橫切片外側發育板層骨和密集的生長線」,表明該個體經歷了長時間的生長緩慢甚至停滯,而最外側血管增多,表明生長有一定的復甦。
如何去解釋這種現象?研究團隊認為一種情況是環境的變化,惡劣的環境可能會造成生長的停滯,而環境變好,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則可以繼續生長。
徐星說,恐龍的行為方式,對生長速率也有一定的影響,當恐龍達到性成熟的時候,很多恐龍產蛋,並有照顧後代的行為,這對恐龍本身也是一種能量的消耗,也可能會造成生長的長期變慢和停滯。
科研團隊指出,熱河龍的骨組織學能夠反映環境的變化甚至行為方式的改變,但如何去區分這種成因,還需要更多證據和後續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