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楊世槎(右三)、楊建(右二)、楊國軻(右一)著書均被省圖書館收藏。
孝父母、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
家訓有十戒,家教強調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
在成都溫江繁衍300年的楊氏宗族,家規家訓多得令人吃驚。
楊氏祖訓忠、孝、勤、儉,每個字皆有與之對應的要求;楊氏家訓十戒,包括戒違法亂紀、戒不學無術、戒好逸惡勞等;而楊氏家風,有恪守祖訓、仁孝為先、寬容樸實等;楊氏家教還有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這些家規家訓和治家格言以及家風故事,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些都是祖輩們傳下來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目前在美國工作的楊氏第十六代孫、26歲的楊國軻告訴記者,1987年,40餘名家族老人成立了楊氏宗族理事會,修繕了家譜,修建了宗祠。每一年,理事會還召開清明祭祖大會,表彰一批好族人,宣揚孝德孝善典型。入川
康熙年間遷至溫江繁衍至今已有6000餘人
在楊氏宗族故事裡,楊家是西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後人,從山西遷移到湖北麻城孝感一帶。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楊家祖公舉家遷至四川樂山,後有房繫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遷至當時的溫江縣西區一甲全節鄉東嶽廟。當地有一對石虎,故名「老虎壩」,虎之另一秀曰「貓」,所以又名「貓壩」。
300年來,「貓壩」楊氏一支子孫已繁衍至6000多人,聚居東嶽村壽安鎮境內的約1600多人。自楊氏祖先「插佔」以來,家族中在當地有聲望者不乏其人。
「除了溫江、都江堰、郫縣、成都主城區,還有不少人現在到了國外。」為了找到遠播到各地的族人,楊國軻目前已經在媒體上開始海外尋親。
尋根
成立宗族理事會修譜每年清明祭祖表彰好族人
1987年3月,楊氏春字輩與同時代族人,包括從60歲到80歲的老人共40餘人,組成了貓壩楊氏宗族理事會,至今理事會已換了五屆,完成了修譜和楊氏宗祠的修建工作。
理事會組織召開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大會,表彰一批好兒子、好媳婦、好女兒、好女婿、好公婆、好嶽父母、好妻子、好丈夫,宣揚孝德孝善典型,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長輩們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培養。」現任理事會副會長楊君告訴記者,目前前兩屆理事會的大部分成員皆已年高,很多已經過世,但新一輩欣欣向榮。比如,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楊國軻聯絡楊氏宗族大學生組成微信群,為繼承先祖忠孝勤儉好家風作表率;為清明祭祖大會撰寫大會紀要、書寫楊氏宗祠敘的楊竹,今年大學畢業就參軍,獻身於保衛祖國的事業。
「現在我們計劃籌備第二次續譜,到樂山尋根訪祖。」楊君說。
傳承
連續20年舉辦家庭春晚祖孫三代著書被省圖收藏
300年裡,楊氏孝德傳家,一直奉行「奉祖先、親宗族、教子孫、讀詩書、孝父母、尚勤儉、和夫婦、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30字家規。楊家祖輩言傳身教,子女多勤學有為、家庭和睦。
1997年,楊國軻的爺爺楊世槎籌劃家庭春節聯歡晚會,全家20多人既是表演者又當觀眾。這種和樂融融的氛圍是楊國軻記憶裡的一抹暖陽,「我們的家庭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舉辦20年了。」
退休後參與《寶興縣誌》編寫工作的爺爺楊世槎1993年回到老家溫江定居。1999年4月開始組織溫江「貓壩」楊氏族人編修《貓壩楊氏宗族族譜》,20餘萬字歷時近2年完成。
楊國軻的父親楊建畢業於四川大學物理系,目前在成都市城管委工作,著書《和諧背景下的城管執法》。而1989年出生的楊國軻,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美國一家諮詢公司擔任大數據分析師,2016年出版《敲開職場大門》一書,講述職業規劃與學業計劃的故事。
目前,這三本書都已被四川省圖書館收藏。
「潛心做事,端正做人。父輩們從小就這麼教育我們,所以家規家訓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楊國軻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