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貓壩」楊氏宗族 30字家規傳承300年

2020-12-02 四川在線

祖孫三代楊世槎(右三)、楊建(右二)、楊國軻(右一)著書均被省圖書館收藏。

孝父母、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

家訓有十戒,家教強調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

在成都溫江繁衍300年的楊氏宗族,家規家訓多得令人吃驚。

楊氏祖訓忠、孝、勤、儉,每個字皆有與之對應的要求;楊氏家訓十戒,包括戒違法亂紀、戒不學無術、戒好逸惡勞等;而楊氏家風,有恪守祖訓、仁孝為先、寬容樸實等;楊氏家教還有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這些家規家訓和治家格言以及家風故事,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些都是祖輩們傳下來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目前在美國工作的楊氏第十六代孫、26歲的楊國軻告訴記者,1987年,40餘名家族老人成立了楊氏宗族理事會,修繕了家譜,修建了宗祠。每一年,理事會還召開清明祭祖大會,表彰一批好族人,宣揚孝德孝善典型。入川

康熙年間遷至溫江繁衍至今已有6000餘人

在楊氏宗族故事裡,楊家是西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後人,從山西遷移到湖北麻城孝感一帶。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楊家祖公舉家遷至四川樂山,後有房繫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遷至當時的溫江縣西區一甲全節鄉東嶽廟。當地有一對石虎,故名「老虎壩」,虎之另一秀曰「貓」,所以又名「貓壩」。

300年來,「貓壩」楊氏一支子孫已繁衍至6000多人,聚居東嶽村壽安鎮境內的約1600多人。自楊氏祖先「插佔」以來,家族中在當地有聲望者不乏其人。

「除了溫江、都江堰、郫縣、成都主城區,還有不少人現在到了國外。」為了找到遠播到各地的族人,楊國軻目前已經在媒體上開始海外尋親。

尋根

成立宗族理事會修譜每年清明祭祖表彰好族人

1987年3月,楊氏春字輩與同時代族人,包括從60歲到80歲的老人共40餘人,組成了貓壩楊氏宗族理事會,至今理事會已換了五屆,完成了修譜和楊氏宗祠的修建工作。

理事會組織召開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大會,表彰一批好兒子、好媳婦、好女兒、好女婿、好公婆、好嶽父母、好妻子、好丈夫,宣揚孝德孝善典型,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長輩們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培養。」現任理事會副會長楊君告訴記者,目前前兩屆理事會的大部分成員皆已年高,很多已經過世,但新一輩欣欣向榮。比如,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楊國軻聯絡楊氏宗族大學生組成微信群,為繼承先祖忠孝勤儉好家風作表率;為清明祭祖大會撰寫大會紀要、書寫楊氏宗祠敘的楊竹,今年大學畢業就參軍,獻身於保衛祖國的事業。

「現在我們計劃籌備第二次續譜,到樂山尋根訪祖。」楊君說。

傳承

連續20年舉辦家庭春晚祖孫三代著書被省圖收藏

300年裡,楊氏孝德傳家,一直奉行「奉祖先、親宗族、教子孫、讀詩書、孝父母、尚勤儉、和夫婦、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30字家規。楊家祖輩言傳身教,子女多勤學有為、家庭和睦。

1997年,楊國軻的爺爺楊世槎籌劃家庭春節聯歡晚會,全家20多人既是表演者又當觀眾。這種和樂融融的氛圍是楊國軻記憶裡的一抹暖陽,「我們的家庭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舉辦20年了。」

退休後參與《寶興縣誌》編寫工作的爺爺楊世槎1993年回到老家溫江定居。1999年4月開始組織溫江「貓壩」楊氏族人編修《貓壩楊氏宗族族譜》,20餘萬字歷時近2年完成。

楊國軻的父親楊建畢業於四川大學物理系,目前在成都市城管委工作,著書《和諧背景下的城管執法》。而1989年出生的楊國軻,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美國一家諮詢公司擔任大數據分析師,2016年出版《敲開職場大門》一書,講述職業規劃與學業計劃的故事。

目前,這三本書都已被四川省圖書館收藏。

「潛心做事,端正做人。父輩們從小就這麼教育我們,所以家規家訓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楊國軻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相關焦點

  • 溫江「貓壩」楊氏宗族 三百餘年篤行「30字家訓」
    「貓壩」楊氏一族是溫江區壽安鎮三邑村及其周邊村莊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族,數百年繁衍,族人們奉行「奉祖先、親宗族、教子孫、讀詩書、孝父母、尚勤儉、和夫婦、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30字家訓,並以此為道德準則嚴格遵守。
  •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
  • 東陽葛氏家規文化傳承600年 這天人們這樣為它打CALL
    求索葛宅繁衍生息六百年的秘訣,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就是一本《葛氏家規》。這次舉辦振興葛宅發展大會,目的是為了讓葛宅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家規家訓誦讀、家規家訓傳承書寫、葛綏成誕辰紀念活動、葛宅發展論壇,凝聚了人心,籌集了發現基金,理清了下一步發展思路。
  • 重溫家規求索鄉村振興力量 葛宅村600年恪守《葛氏家規》
    當於幼時教以孝悌之義,應對進退之儀……」12月2日上午,虎鹿鎮葛宅村文化禮堂,一群著漢服者在臺上集體吟誦《葛氏家規》。臺下,數百村民與嘉賓神情專注,聲聲吟誦在禮堂內迴響,仿佛是祖先的殷切囑咐穿越時空,金聲玉振令人發省。這是由東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為葛宅建村600年而特別編排的節目。「把一個村莊的家規用吟誦的形式表現,這還是首次。」
  • 家規家訓以勵其行 東陽首個農村家訓館開館
    葛宅家訓館由東陽傳統民居修建而成,精緻古樸,一共三間兩層,葛氏先人事跡、葛氏家規、葛氏家譜、家風傳承等板塊有序分布,更藏有南京圖書館鎮館之寶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及葛洪手澤。此外,家訓館二樓東間還與村黨群服務中心相連,設有童學館與書畫室。
  • 四川省嶽池縣西板鄉生溪溝——弘農楊氏宗譜
    編寫者:入川第十一代傳人 樂春 字國樂第二章 楊氏起源楊氏之源黃帝相傳,姬姓,晉文公族。生芬三子:天久子四:長子啟富,譚氏子三:長子國福,曹素懷(生嫁留子):仕祥子:萬波;次子國祿,賀芙容子:仕宏;三子國壽,張應秀子二:長子仕全,字松柏,龍瓊華子二:萬乾,萬坤:次子仕艮,吳遠瓊女子各一:萬平。次子啟貴子二:長子國佐(生於1929年10月30日,故於2016年6月16日),張德秀子:仕雲。次子國佑,未娶而沒。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一套家族規範在義門陳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裡都懸掛著「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的對聯,這是義門陳第一代祖先陳旺以身施教,對後世子孫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條家規。【現場聲:家訓十六條: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右掤
    本著弘揚楊氏太極拳的初心,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學習太極拳,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此平臺一起成長。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左掤
    本著弘揚楊氏太極拳的初心,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學習太極拳,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此平臺一起成長。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
  • 武動乾坤:林氏宗族唯一順眼的人,或許只有林可兒了
    強大的家族隱藏無數的紛爭,林氏宗族雖然是大炎王朝內的超級家族,可家族內也是有著無數的分支。其中青陽鎮林家便是林氏宗族的一個分支。多年前,林動的爺爺林震天在林氏宗族內因為得罪了長老從而被逐出家族,之後獨自一人在青陽鎮打拼出基業,創建了林家。
  • 逆天的北緯30度 成都山區樹林驚現神秘「犇」字
    埃及金字塔、百慕達三角、瑪雅文明遺址......數以萬計無法解釋的自然景觀和奇異景象都聚集在一個叫「北緯30度」的地方。這次,怪象頻出的北緯30度又逆天了。 在成都山區一段山脊上,三片樹林竟然拼成了一個巨大的「犇」字,而這一奇特圖案正好在人稱「神秘的北緯30度」上。
  • 世傳張一貼家族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家訓家規比較
    關於家規家訓家風的認識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沒有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沒有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沒有家風的家庭,缺乏延續家興業旺的環境。只有傳承家文化(家規、家訓、家風),才能譜澤後世。中國人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家規家訓家風。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世家不同,家規家訓家風廻異。
  • 王國生:讀《家訓 家規 家事》一書有感
    中華民族重家教、守家訓、振家風的優良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它是中華民族一個獨特的精神標識。翻開《家訓 家規 家事》一書,首先看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 作為此書的開篇,「講話」讓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總書記那濃濃的家國情懷。
  • 為了套路你,你爸媽不知瞎編了多少霸道家規!
    如此奇怪的家規還有很多我們將這些奇葩家規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限制型家規、迷信型家規、坑娃型家規想知道你的家規屬於哪類的呢?雖說如此但防不住手殘的人啊萬一不小心打破了得趕緊說上一句「歲歲平安」來補救還有類似過年要吃素年三十齣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等規定
  • 土地所有權: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宗族、家族和村社的建設與發展
    本質上,以接管田地和財產,及通過驅逐弱小的競爭者而獲得對水和市場等資源的控制的械鬥能持續3~5年,甚至10年。18世紀,隨著暴力越來越激烈和組織越來越嚴密,械鬥的派別能動員數千名男子,以作他們裝備良好的民兵核心。廣東或臺灣的農民不能長期和平共處。早在1728年,官員開始給皇帝上奏摺,說及「隨著禮儀上的鑼鼓聲和武器的陳列」,宗族如何用銳利的農具、矛、小刀和滑膛槍為械鬥作準備。
  • 揭秘「寇小兒」——成都著名兒科醫學世家的百年傳承
    傳承寇煜光寇煜光(1911-1999),字心誠,四川省綿竹縣人。成都「四小兒」之一。自幼隨其曾祖父學醫【1】,對於《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入門書籍出口成誦。為繼續精進醫術遍訪名醫,曾拜當地名醫李忠賢為師,繼續學習《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而立之年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而尤擅小兒科。
  • 網友「挑刺」成都地鐵方言牆:有些字傻傻分不清
    位於紅星路布后街口的地鐵3號線通風口的牆面上寫滿了成都方言。點讚者認為這是種城市文化的傳承,既洋氣又學到俚語,簡直棒棒噠。不過,也有部分市民覺得,這些成都土話中,有些字寫錯了。比如「去貓黑」應該是「黢貓黑」,容易讓不了解四川文化的外地人產生誤解。  究竟「去貓黑」、「賴格寶」等土話是不是錯別字?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認為,方言從古到今都在不斷變遷,在同一時間段,大成都範圍內各個區域的方言讀音差異很大,因此成都方言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