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2021-01-09 光明網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客家家規家訓特別強調「百善孝為先」。如《謝氏家規》有「孝敬父母」條目:「人子立德,孝行是先。父母生我,罔極深恩。竭力盡敬,順志承顏。夏清卻暑,冬溫禦寒。揚名以顯,採舞以罔。寬酒食,雖要色,笑為難。」把「孝」作為立德之首,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恩德之大,子女應該「竭力盡孝」,要為父母夏防暑、冬禦寒,尤其要讓父母順心愉悅。《羅氏族譜十訓》有「孝順二親」條目:「屬毛離裡,一德一心。立身行道,揚名顯親。生事葬祭,盡禮盡誠。夙夜無忝,務在守身。」父母在世時要日夜孝順,父母身後還要「盡禮盡誠」行葬祭之禮。客家家規家訓中的「孝」不是一個空泛之詞,客家人已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尊親、養親、悅親的孝義踐行實實在在地落實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對於國家,客家人重視「忠愛」教育。作為中原文化的後代,客家人有強烈的國家觀念,有深厚的民族責任感。每當處於民族危機的緊要關頭,客家人總會一個個挺身而出,一腔熱血報家國。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黃遵憲,再到立志「振興中華」的孫中山,他們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詮釋著客家人對家國的忠愛之心。「忠愛家國」在客家家規家訓中是重點強調的內容。如《陳氏家訓》載有:「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在朝為官,要做忠臣良將,這樣的人,上天也會護佑,人生也將幸福長久。《邱氏家訓》有「崇忠義」條目:「忠臣義士,世所罕稀。赤膽真心,毫法莫欺。光爭日月,氣貫虹霓。凜冽萬古,為世表儀。」忠臣義士赤膽真心,與日月同輝,其精神萬古長青,其形象為世人儀則。《何氏家訓八則》有「訓忠」條目:「盡己為忠,中心為忠,忠之時,義大矣哉。故不忠為省身之首務,效忠乃匡國之要圖。」效忠國家是大義所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心,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匡正國家。

  在客家人看來,「子孫務宜忠孝為先」,為子而孝,為民而忠,是每個客家人血液裡流淌著的美德精神。《孟子·離婁上》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客家先輩們總是「囑後裔繼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於國,孝於家」,這正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家國情懷」的深厚積澱。

  對於客家人來說,「親善仁厚」「相讓有禮」的傳統是深入骨髓的,他們一直遵循著先輩們的遺訓: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淳樸的好客之風、寬厚的待人之禮一直保留在客家人的日常言行當中。客家人深知傳家當以親善和氣致祥,而睦族之道也在於和善禮讓,不和善禮讓就不足以敦宗。在客家家規家訓中睦族和鄰的條目比比皆是,如《彭氏家訓》載:「雖有外親,不如族人,榮辱相關,利害相及,宗誼為重,財器為輕,危急相濟,善惡相正。」認為族人與族人之間榮辱與共,利益相關,彼此應該相互幫助,錢財事小,情誼為重。《邱氏家訓》有「敦宗族」條目:「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姓利不遷。一本萬殊,瓜延瓞篤。敦睦宗族,和善宗親。不違天道,不悖人倫。利而勿害,與而勿奪。尊強扶弱,尚富恤貧。雍睦一堂,和藹千秋。」認為只有敦睦宗族,家族才能和氣,傳家才能久遠。《藍氏族譜家訓》有「親宗族以厚一本,恤孤弱以廣慈惠」的條目,強調宗族和親,扶弱濟貧。

  從客家家規家訓中,我們不難看出客家人對「重義厚禮」「謙和興讓」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更是時時謹遵先輩的訓導,鄰裡間都是出入相友、相讓有禮,他們身上這種特有的淳樸和熱情也正是他們最可愛的地方。這些蘊含在客家家規家訓中的禮讓、睦鄰、濟難、救貧的精神成為客家地區長期穩定和諧的道德支柱,對客家人的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今天,客家人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對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無疑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客家人兩千多年來在不斷的南遷、融合、演化、發展中歷經坎坷、備嘗艱辛,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中重生,這也使客家人更加懂得幸福來之不易,所以在客家家規家訓中十分重視勤儉治家之道。如《袁氏家訓》有「戒奢靡」條目:「人生宜勤而亦宜儉,古人云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誠以天地之生財有限,不可不深為愛惜者也。嘗見豪華之子,不知物力艱難,任意奢侈,不轉瞬而遺業消亡,其不至玷身辱親也,幾希矣。此誠所宜急戒者,願無族人其共鑑之。」天地生財有限、物力艱難,要深為愛惜,不可「任意奢侈」,否則祖輩遺留下再多的家產也會被敗光。《崔氏家訓》載:「婚姻嫁娶、喪事祭祀切勿奢侈,遵循儉樸;大年小節不可廢,而半儉當不失宜。喪祭循士庶之分,婚娶守當之制,食衣住行,尤宜量力而行,毋得過侈縱恣。」強調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切勿奢侈、大操大辦,衣食住行要量力而行,不能恣意揮霍。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前代聖賢,皆有家訓,以美德精神垂範後世。客家人秉承「崇文重教」的治家理念,教育家庭成員愛國愛家、與人為善、勤儉治家。客家家規家訓凝聚著客家人歷經兩千多年發展的生存智慧,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生動詮釋。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02日 11版)

[ 責編:徐皓 ]

相關焦點

  • 家規家訓以勵其行 東陽首個農村家訓館開館
    據悉,這是東陽首個農村家訓館。葛宅家訓館由東陽傳統民居修建而成,精緻古樸,一共三間兩層,葛氏先人事跡、葛氏家規、葛氏家譜、家風傳承等板塊有序分布,更藏有南京圖書館鎮館之寶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及葛洪手澤。此外,家訓館二樓東間還與村黨群服務中心相連,設有童學館與書畫室。
  • 讓優良家規家訓生根 東陽打造「一鎮一品」新格局
    2018-07-20 14:36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董瑩 通訊員 方裕健為了更好地繼承發展家訓文化,推進家規家訓「一鎮一品」建設,7月19日上午,東陽市召開了全市家規家訓「一鎮一品」建設現場推進會。
  • 世傳張一貼家族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家訓家規比較
    關於家規家訓家風的認識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沒有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沒有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沒有家風的家庭,缺乏延續家興業旺的環境。只有傳承家文化(家規、家訓、家風),才能譜澤後世。中國人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家規家訓家風。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世家不同,家規家訓家風廻異。
  • 王國生:讀《家訓 家規 家事》一書有感
    中華民族重家教、守家訓、振家風的優良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它是中華民族一個獨特的精神標識。翻開《家訓 家規 家事》一書,首先看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 作為此書的開篇,「講話」讓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總書記那濃濃的家國情懷。
  • 重溫家規求索鄉村振興力量 葛宅村600年恪守《葛氏家規》
    當於幼時教以孝悌之義,應對進退之儀……」12月2日上午,虎鹿鎮葛宅村文化禮堂,一群著漢服者在臺上集體吟誦《葛氏家規》。臺下,數百村民與嘉賓神情專注,聲聲吟誦在禮堂內迴響,仿佛是祖先的殷切囑咐穿越時空,金聲玉振令人發省。這是由東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為葛宅建村600年而特別編排的節目。「把一個村莊的家規用吟誦的形式表現,這還是首次。」
  • 東陽農村黨員亮家訓 「葛宅文化」帶來額外旅遊收益
    浙江在線9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蔡鳳 董潔 通訊員 方鵬航 方裕健) 走進東陽市葛宅村,黨員家門口的家訓牌格外引人注目,通往葛氏宗祠的村道被打造成「家規家訓一條街」,黨員家規家訓、葛氏家規、先賢家訓等內容一一呈現,形成了特有的「葛宅文化」。
  • 溫江「貓壩」楊氏宗族 三百餘年篤行「30字家訓」
    「貓壩」楊氏一族是溫江區壽安鎮三邑村及其周邊村莊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族,數百年繁衍,族人們奉行「奉祖先、親宗族、教子孫、讀詩書、孝父母、尚勤儉、和夫婦、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30字家訓,並以此為道德準則嚴格遵守。
  • 東陽葛氏家規文化傳承600年 這天人們這樣為它打CALL
    在建村600周年之際,12月2日,東陽市虎鹿鎮葛宅村數百位鄉賢齊聚一堂,圍繞傳統族規家訓舉行了系列紀念活動,共敘鄉情,暢談發展。已入選首批浙江傳統村落的葛宅村,舊稱蘭橋裡,自從600年前南宋宰相葛洪的七世孫卜居此地以來,葛宅可謂人傑地靈。清代乾隆年間,出巡至此的金華知府就欣然題贈「累世科甲」,這塊牌匾至今高懸在葛大宗祠。
  • 葛宅:賞古建 品家訓 繡葛巾
    葛宅:賞古建 品家訓 繡葛巾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15日 17:01:06 | 作者:王倩玫 孫振華 | 編輯:許琳琳  漫步於虎鹿葛宅古蘭橋上,腳下是蘭溪的潺潺流水,四周是中西合璧的各式建築,以村莊主幹道為界,西邊是整齊劃一的「小洋樓」,村東則是連片的明清和民國時期東陽傳統民居
  • ■「我的家訓」主題作文獲獎作品
    一說到家規、家訓,很多人會與豪門貴族、王侯將相之家聯繫在一起。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家的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 成都「貓壩」楊氏宗族 30字家規傳承300年
    孝父母、睦相鄰、務職業、守誠信…家訓有十戒,家教強調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在成都溫江繁衍300年的楊氏宗族,家規家訓多得令人吃驚。楊氏祖訓忠、孝、勤、儉,每個字皆有與之對應的要求;楊氏家訓十戒,包括戒違法亂紀、戒不學無術、戒好逸惡勞等;而楊氏家風,有恪守祖訓、仁孝為先、寬容樸實等;楊氏家教還有崇德重義、修身養性等。這些家規家訓和治家格言以及家風故事,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些都是祖輩們傳下來的。」
  • 臨報集團領導到前十社區了解村德家訓建設情況
    臨沂24小時訊6月19日,在臨報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趙立春的帶領下,集團14位黨支部書記以及黨群工作部、黨群事業部工作人員來到蘭山區蘭山街道前十社區深入了解村德家訓建設情況。趙立春一行分別來到傳統文化一條街、紅色文化一條街、科普一條街、村史展館等,併入戶參觀了解村德家訓落戶情況。在傳統文化一條街,宣傳展板上詳細介紹了前十社區修訂的前十精神,前十村訓、前十政訓、前十村德以及社區各姓氏家訓,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五倫、四維、八德等內容。感黨恩、傳美德,弘孝道、促和諧,築文明。一行人員認真聽取講解,實地感受前十社區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義門陳氏家規義門陳氏家規由《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家範十二則》構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一套家族規範在義門陳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裡都懸掛著「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的對聯,這是義門陳第一代祖先陳旺以身施教,對後世子孫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條家規。【現場聲:家訓十六條: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
  • 現代人應該怎樣讀中國傳統家訓?
    家訓,或稱家規、家範、內範、家則、家誡、宗教、世訓,是中國傳統社會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規條,既是家庭、家族良好規矩養成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時期,雖然沒有家訓的文本傳世,但在孔子、孟子等先賢的有關論述中,有家訓的內容是沒有疑義的,孔子提出的尊禮、處恭、有信、敬事、儉用,孟子強調的仁、義、正、禮、恭、儉等修身要義,無不映現著「修身為本」「修己以敬」的旨規。
  • 婺城有個珊瑚村 清代制定最嚴家規守護綠水青山
    清嘉慶年間,就制訂了最嚴格的保護山林家規在珊瑚村的村前村後,上百年的古樹比比皆是。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村口有黃山松古樹群,村後有楓樹、紅豆杉古樹群,全村共有古樹120多棵。來到珊瑚村,只見村前的那一片黃山松,高大威猛,幹枝遠伸,站在村口仿佛是迎接遠客一般。村後那一片則以楓樹與紅豆杉為主,鬱鬱蔥蔥,風景美不勝收。
  • 寧波五方面推進家風家訓培育工作 弘揚核心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新聞媒體到家風家訓遺存較為深厚的村鎮和家風家訓傳承較好的特色村進行深入採訪,並以集中採訪、分批報導的方式,不斷推出優秀家訓和家訓故事。最有名的《朱子家訓》和《顏氏家訓》中闡述的內容非常具體,現在多數是獨生子女時代,家庭容易過於溺愛,而忽視了原本好的家庭傳統,寧波通過開展「家風家訓」大討論,樹立良好的、符合公民道德建設基本要求的家規、家訓、家風,提高道德素質。
  • 沙巴州客家人的發展史
    客家人無處不在,只要有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海外華人中,客家人佔的比重最大,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000萬餘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區。據上期小編所寫的圖文,海外客家人中,除了印尼之外,馬來西亞的客家人數最多。
  •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 一部記錄客家人 生活的歷史文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勞動用具已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記憶中那些客家先民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農具你又還記得多少呢,在萬綠湖客家風情館裡面,展示了河源客家人的農業、漁業等生產用具,體現了客家人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