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2021-01-16 騰訊網

世界很大,勞動者很美

你知道以前客家人的

勞動用具是怎麼樣的嗎?

他們又是如何勞作的呢?

先來考考大家

大家知道上圖的四樣物品分別是什麼呢?

用來做什麼的呢?

答案就在

一起來了解下吧!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

一部記錄客家人

生活的歷史文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勞動用具已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記憶中那些客家先民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農具你又還記得多少呢,在萬綠湖客家風情館裡面,展示了河源客家人的農業、漁業等生產用具,體現了客家人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

1.犁

翻土用的農具,在其下方裝上一塊略呈三角形的鐵器,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主要用牛或人力牽引。

2.耙

碎土、平地用的農具,其用處是把耕過的地裡的大土塊弄碎弄平。客家人的耙主要用於平整水田,一般由牛來牽引。為農家必備的主要大件農具之一。

3.礱磨

礱磨由硬木結合老竹片製成的磨齒和竹蔑編織的漏鬥等組成。磨出來的籠糠和糙米,要用風車人工分離,籠糠帶回家當柴火燒,也可備作它用,糙米經過米篩過篩,篩出米和少許谷頭。糙米經過篩就要轉到碓涵裡去踏(舂)過了,這碓可不是用人工來腳踩的了,這是同一個水輪也是通過齒輪驅動一個粗大的橫木轉動,橫木裝有突出圓木半徑的兩個齒,並排四對八個齒,圓木連續轉動那突出的齒分別撥動那並排的四輛碓,那碓就乖乖地、不慌不忙地踏起來,上碓卸碓的時候看水碓的人動作相當靈敏,就在撥齒撥動碓的空隙一兩秒把碓用叉子頂起來。

4.打禾機

使穀粒與稻稈分離的工具。

5.蓑衣

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6.風櫃(風車)

客家人的智慧之果。這其實是一種利用風力將稻穀與秕殼、稻草等雜物進行分離的粗加工農具。風車飽經風霜,外形就像一臺轎子,下面有四條粗粗的腿支撐著整架風車,兩邊有四根突出的抬手,為了方便搬運。

7.格籮

是一種用竹篾編製成的用具,一般分成兩層面或三層,底層固定,上面幾層是活動的,根據需要可以增加或減少層數,有蓋,通常是成對使用。籮隔盛物品、禮品也很講究,上、下層放什麼、都有很多不明言的規則,做什麼事情要放什麼物品,由誰來挑都有傳統規矩。

客家人的生產用具種類非常多,這裡介紹的只是風情館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很熟悉但是未必能叫出名字的農具,比如下面這些:

客家人的生活器具作為客家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生活器具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且始終貫穿於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鮮活地記錄了河源客家民系的悠久歷史文化,再現了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文轉載自萬綠湖風景區,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擂茶,客家人的特飲
    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文化 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 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 擂茶既是其主食之一 也是待客之佳餚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客家人|深圳|改革開放|鶴湖新居|大萬...
    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 尤其「大萬世居」與「鶴湖新居」 這兩座雙雄並立的客家大屋 堪稱200年前深圳的「京基大廈」 見證了歷史上深圳客家人艱苦創業的輝煌業績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據妻子說,早年他大伯參加革命,解放後大伯留在南昌做官,就將下面三個兄弟一個妹妹安置在江西工作生活。妻子的三叔,因考慮家裡祖屋和祖墳,早年在南昌呆了不到2年就回家鄉了,也因此嶽父嶽母回老家,都是由她的三叔接待。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
  • 沙巴州客家人的發展史
    客家人無處不在,只要有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海外華人中,客家人佔的比重最大,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000萬餘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區。據上期小編所寫的圖文,海外客家人中,除了印尼之外,馬來西亞的客家人數最多。
  •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
  • 給客家人一把糯米,他們能還你一桌小吃
    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從歷史傳承來看它的首要用途是充飢所以大多是米製品其中又以糯米製作的小吃居多今天圍繞糯米這一樸實無華的食材看看客家人都能做出什麼花樣煎圓(煎堆)煎圓用糯米粉揉成形,裹上一層芝麻,油炸而製成,是客家人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
  • 古道 茶亭——客家人永恆的記憶
    見證「鹽上米下」歷史  小時候,聽媽媽講外婆的挑擔子故事。從梅縣挑鹽上江西,再從江西挑米到梅縣。十多年來,我執著地沿著粵贛鹽米古道行走,一路尋訪外婆當年的腳印。在夕陽的餘暉裡,古道上荒草萋萋,一座座破敗的茶亭顯得格外悽涼,怎麼也想像不出當年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情景。  然而,在我們祖輩眼裡看來,茶亭是力量、是溫暖。
  • 為什麼客家人會把媽媽叫做「阿姆」?
    無論您在哪裡無論您走多遠、飛多高,只要您的根在龍南,真誠邀請您加入:樂活龍南公眾平臺(請加小編微信:jxln66) 客家歌曲《客家阿媽》 舊時,辨別對方是不是客家人
  • 客家人的冬天,有一種記憶叫「番薯」
    在那個還不知道零食為何物的年代 客家人小零嘴中肯定就有「番薯」的存在~ 那是上學或歸家路上最常見的零食 縈繞了整個童年時代
  • 世界排名第一的中餐廳,藏在最不起眼的巷尾,老闆是香港的客家人
    大家好,這裡是Crystal的旅遊小記,分享旅遊趣事,記錄美好生活。這世界的很多地方都遍布有中餐廳的影子,不僅是讓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同胞們感受到家鄉的味道,更是向世界傳遞中國味道的一個重要媒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中餐廳開在倫敦漢威廣場一條最不起眼的巷尾上。
  • 廉江漢人的一個重要來源:因「土客大械鬥」遷來的彪悍客家人
    這些人當中,有客家人,也有閩南人,帶來了客家話與閩南語兩種方言。這段歷史,各姓的族譜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廉江有一支客家人的來源卻比較特殊,他們源自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土客大械鬥」。鹹豐同治年間(1854-1867),廣東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歷史事件,那就是「土客(廣府人與客家人)大械鬥」。
  • 傳遞客家人的聲音:讓您回味無窮的那些客家話
    6、金銀珠寶一櫃角,唔當丈夫一隻腳 櫃是指客家人常用來貯物的大型木製家具。此俚語意在告訴人們在金錢和幸福婚姻相牴觸時,選擇幸福的婚姻生活更好、更明智。7、郎甘願,妹甘願,兩人甘願蓋稈箭 稈箭是由稻草編織而成的,一般是窮苦人家用來在冬天時做床褥用的,也可以用來保護農作物過冬。此俚語意為只要兩情相悅,哪怕是沒有被子蓋也無所謂。
  • 客家人常說的「番鴨」,你吃過嗎?
    與負責日常禽蛋供給的水鴨、經濟型的泥鴨比較,番鴨肉質細嫩鮮美,脂肪少,沒羶味,營養價值高,穩居鴨中C位,深得客家人的喜愛。家庭主婦往往選擇端午節後,買三五隻一斤重的正番鴨苗,以糠飯玉米餵養,加上它們自行覓吃放養,大概180天後就宰殺,正好可以赴過年食用。
  • 客家人親戚稱呼大全!趕緊收藏!
    沒關係,小編全都給你們整理出來了,看看我們客家人在口頭上是怎麼稱呼親戚的。我們客家地區各城鎮村等區域叫法也各有不同。 現在很多客家人一般都是直!呼!其!名!最多向別人介紹時,加上一句「這是我老公的弟弟」或者「老婆的哥哥」,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省去各種麻煩。親戚那麼多,怎麼叫得過來捏,況且平輩之間直呼名字就好了,最容易記了不是嗎!
  • 客家人的稱呼禮儀,你知多少?
    客家人有著「尊人者人尊之,敬人者人敬之」的一句古訓,他們帶著尊敬稱呼他人,走進大山,走出圍龍、大海,去謀求生存安居和事業興旺發達。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後裔,知書達理的一支漢族民系,由於戰亂災荒,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在宗族關係,與當地土著民眾之間,從事生產生活交往融合中,將向對方的禮貌稱呼,認識到作為反映兩者之間的遠近關係的基礎;一個得體的稱呼,會使對方如沐春風,成為良好的社交的開端。因此客家人對親友、同事乃至陌生人都十分重視禮儀稱呼。
  • 作為客家人的你,有沒有那麼一刻,想回到梅州?
    曾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廣東東北角,三省交界處有一座城市人們講客家話,吃客家菜這裡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千年遷徙的最終歸屬梅 州 宋開寶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之名即始於此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
  • 客家人怎能沒喝過擂茶?
    作為客家人怎能沒喝過擂茶呢?關於擂茶的起源,目前的說法為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南關城老婦人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廣東地區的擂茶主要以揭西河婆地帶流行,揭西擂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淵源,陸羽是唐朝人,後世人稱之為「茶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他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製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些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鍋茶粥供大家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 為何全世界客家人對於「祖」有著特殊情結,敬宗祭祖,不忘祖德!
    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在歷史進程中告別中原的終點和作為客家人的起點。「有了汀江,才有偉大奇特的客家民系。」為此,客家人多次舉行公祭汀江母親河大典,以追本溯源,弘揚祖德。與此同時, 在汀州府寧化石壁村(現歸三明市管轄)興建客家祖祠,並定每年10月15日為寧化石壁村祭祠大典的「祭祖日」。除了在祠堂祭祖外,各宗族、各家族還在清明日或七月十五 日中元節祭掃祖墓,以悼念祖先。
  • 廣西客家釀的菜很經典,如果你是客家人,你應該至少吃兩個
    地方客家人,使用當地的食材,創造屬於地方美味,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客家人尤其是鍾情在一種美食烹飪技術——釀造中。釀製而成的美味佳餚叫釀菜,以新鮮為皮,以餃子的方式填充餡料,做成像餃子一樣的食物。衝泡,客家話的意思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