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 變個古生物考古學家吧

2021-01-14 廣州日報

2021年開年,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接踵推出全新特色展覽和線下、線上活動項目,以趣味的方式普及科學,以創新的玩法迎接牛年的到來。

珍稀動物標本+首度展出的化石 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為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傳遞環境保護理念,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廣場1層中庭和東北庭特別推出專題展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動物標本展,通過系列動物標本、自然藝術景觀、科普圖文相結合,呈現了「野性北美落基山脈生物群」「世界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馬達加斯加的精靈: 環尾狐猴」和「萌寵小熊貓」四大主題場景。

其中,「落基山脈生物群」還原了生活在北美落基山脈的奇妙而美麗的野生動物,從健碩的駝鹿到小型的臭鼬,從令人著迷的馴鹿到頑皮的浣熊以及棲息在落基山脈上的大型食肉動物,例如:森林狼、美洲灰熊、美洲黑熊、美洲獅和郊狼等,生動再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秘。

正佳廣場全新打造的侏羅紀恐龍樂園開幕在即,為了慶祝此新項目的落成開放,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鎮館之寶」、目前國內唯一一具梅杜莎角龍骨架化石派出了它的「分身」——梅杜莎角龍1:1複製件坐鎮樂園入口。同時,它還帶來一群古生物界的「大咖」,包括侏羅紀時期的奔龍祖先(未定種)化石、白堊紀時期的阿克斯羅德氏空棘魚化石、古新世到中新世時期的斜齒鯖鯊脊椎和牙齒化石,以及侏羅紀時期的海洋動物和植物化石等。本次展出的古生物化石是正佳最新徵集的珍稀藏品,此前從未公開亮相。展覽還配套多項互動裝置、多媒體視頻等,讓觀眾們輕輕鬆鬆get到趣味小知識。

「梅杜莎恐龍學院」 讓你變身「古生物學家」

「梅杜莎恐龍學院」寒假營也即將啟動。記者了解到,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將攜手共建單位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啟一段充滿驚喜、有趣的遊學旅程。本次冬令營共有2期,由專業科普人員帶隊,零距離接觸化石的挖掘與拼裝,看古生物學家如何「復活恐龍」,還有田野考察,探秘考古,探尋早期人類生活的痕跡和史前生命的秘密等內容的設置。在方興未艾的考古熱大潮中,你不想變身成一位「考古學家」嗎?

此外,2020年末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結合館藏打造了3款新形象,原型來自館藏精品化石——梅杜莎角龍、磷礦翼龍和異特龍。此次從中挑選了異特龍形象,加上博物館萌寵明星羊駝「圓圓」和珍稀寶藏青金石,設計了2021年款手機壁紙,風格各異,寓意美好,是博物館給廣大觀眾準備的新年祝福和禮物。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主辦方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

相關焦點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十大古生物博物館備選名單(排名不分先後):01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館02 深圳古生物博物館03 天宇自然博物館04 天演博物館05 大連自然博物館06河南省地質博物館07遼寧古生物博物館08自貢恐龍博物館09常州中華恐龍園10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 …… 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 1 月 1 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
  • 晨報赴臺交流團參訪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日月潭
    這一天,交流團造訪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小團員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出紙和筆,寫下了第一篇參訪手記。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感受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當天上午,交流團達到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後,便安排分作兩隊,分別跟隨志願者講解員李昭南、曾國傑兩位白髮爺爺,去探訪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學世界。位於博物館一樓的中國科學廳,是每一個參觀者的必經之地。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寒武紀蟲蟲秀」正式啟動
    揚子晚報網1月7日訊(記者 於丹丹) 記者從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獲悉,1月8日開始,作為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昇級項目之一的科普互動項目——寒武紀蟲蟲秀也將正式發布並啟用,科學性與趣味性並存,寓教於樂。據了解,自2021年元旦起,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經過展陳昇級,以嶄新的面貌向公眾免費開放試運行。元旦三天假期,總共6000人前來參觀。遊戲背景是在地球46億年演化長河中,最為壯觀的「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大爆發拉開了古生代的序幕,一舉奠定了整個顯生宙生物門類發展的基礎。寒武紀伊始,首次出現了帯硬殼的動物,這是生物演化進程中一次明顯的質的飛躍。
  • 關於亞洲金絲猴 昭通水塘壩古生物研究發現驚人線索
    昭通水塘壩古生物研究又有驚人發現亞洲金絲猴祖先可能是640萬年前的昭通中猴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希臘亞裡斯多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亞利桑那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學者參與了研究。
  • 考古學家發現巨型企鵝,身高1米6很強壯,比帝企鵝還要高40釐米
    科學家在紐西蘭南島的Canterbury流域附近,挖掘出了巨型古生物的化石。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調查,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發現,這隻巨型動物竟然是一隻巨型企鵝。目前人類現存已知的最大型企鵝是帝企鵝,一般身高在90釐米以上,最大可達到120釐米,體重可達50千克。身高1米2的帝企鵝,差不多是個小孩子的身高。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來國家動物博物館了解動物們吧!
    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來國家動物博物館了解動物們吧!】國家動物博物館共有三層半,地面兩層半、地下一層。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動物博物館實行預約參觀,當周內至少提前一天預約,每日上限人數為500人。與平時的熙熙攘攘相比,此時的館內顯得有些冷清,但卻意外地讓人有了更好的觀展體驗。
  • 昭通水塘壩古生物研究新發現:亞洲金絲猴祖先可能是昭通中猴
    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希臘亞裡斯多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亞利桑那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昭陽區博物館等單位的學者參與了研究。
  • 遊覽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怪誕蟲的頭尾
    小編今天分享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怪誕蟲的頭尾。希望大家有耐心看完。先說這裡的火山地震館。這片地圖展示了全球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情況。按下紅色的圓環地圖上就會出現火山的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到大部分火山都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還有北美南美的交界地區。
  • 開年福利 | 新年氣氛組已就位,來加入「物種狂歡」派對吧!
    開年福利 | 新年氣氛組已就位,來加入「物種狂歡」派對吧!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寓教於樂」作為設計的初衷,通過「時間軸順序的敘說」規劃,以「動態的互動體驗」結合「靜態的展陳對象」,融合科學的表現手法,和互動性的自然探索中心,詮釋新型態的自然史博物館
  • 美國北卡一家博物館獲贈「決鬥恐龍」化石
    多年來,持續的法律訴訟導致這具化石一直被封存在實驗室或倉庫裡,如今這一著名化石終於將被送往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NCMNS)。在私人基金會和市、郡、州政府等捐贈者的幫助下,非營利組織「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之友」以博物館的名義購買了「決鬥的恐龍」化石,具體金額未公開。
  • 考古學家解開英博物館古代鴕鳥蛋起源之謎,曾在尼羅河三角洲出現
    該批鴕鳥蛋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網絡圖片)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了5隻有「復活蛋」之稱的古代鴕鳥蛋,它們在義大利出土,由於鴕鳥並非在歐洲土生土長,所以該批蛋的來源一直成謎。國際考古學家團隊近日的研究揭示,該批鴕鳥蛋相信是商人千辛萬苦從鴕鳥巢穴偷出加工,並在古時的埃及北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進行買賣。學者指,此次研究有助探索古代文明及經貿路線。蛋殼上雕有獅子等動物圖案。
  • 視點|為什麼要造一座國家級自然博物館?
    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自然標本收藏中心,用以展示國土自然歷史,以及自然科學主要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看來,這與我國在自然基礎學科領域取得的國際地位已經不相匹配。標本收藏嚴重不足一個真正的國家級自然博物館應當是個什麼樣子?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 這個冬日來臨洮博物館看蝴蝶蹁躚吧~
    這個冬日來臨洮博物館看蝴蝶蹁躚吧~ 2020-12-26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學家挖出長腳蹼的巨型狗,經分析發現,這是所有鯨魚的祖先
    在最新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一組古生物考古學家公布了他們的新成果:在秘魯海岸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古老四足鯨魚的骨骼化石。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奧利維爾·蘭伯特說,這組化石證明了鯨魚祖先是四腿陸地生物。十多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在秘魯貧瘠的沿海地區挖掘,他們想找到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的化石。
  • 考古學家在琥珀中發現9900萬年前的青蛙化石
    這四個來自東南亞琥珀礦床的化石也是生活在潮溼的熱帶森林中的青蛙的最早直接證據。以前在琥珀中保存的青蛙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的加勒比海和兩千五百萬年前的墨西哥。「在這個時期,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青蛙化石,它很小,保存著小骨頭,而且大多是三維的。」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爬蟲學家大衛·布萊克本說。但最讓人興奮的是它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