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石斑魚種類介紹,石斑魚圖片大全

2021-01-15 HolaFresh

  

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魚綱鱸形目(Pe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類的統稱,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溫水海域,喜歡在珊瑚或巖礁間生活。肉食性兇猛,成魚不集群,屬於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棲魚類。因其身上遍布如石頭一樣美麗的花紋斑駁陸離,故得名石斑魚。


珍珠龍膽(虎龍斑)


珍珠龍膽又稱龍虎斑或珍珠斑,為肉食性魚類。是以鞍帶石斑(俗稱龍躉)為父本(♂),棕點石斑(俗稱老虎斑)為母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子一代,因其體表布滿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點而得名。2006年由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及其漁業發展機構聯同日本近畿大學利用魚類遠緣雜交技術,首次成功培育出這一具有明顯養殖優勢的新品種。



 珍珠龍膽體形碩壯美觀、色彩斑斕,早期很像老虎斑;但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向龍躉偏移,包括胸鰭、腹鰭、背鰭及尾鰭酷似龍躉,體側的花紋和斑點則是兩者的綜合,體型也越來越接近龍躉;有老虎斑頭、龍躉尾的外型,顯現雜交優勢。其肉質細嫩厚實,富有彈性,無肌間刺,味道鮮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龍躉更好吃。該魚最適水溫24-30℃,因其雜交優勢,遺傳繼承了老虎斑抗異性強和龍膽生長速度快的優點,可在池塘、網箱、工廠化等模式養殖,是目前國內人工育苗和養殖量最大的石斑魚品種,約佔石斑魚產量的70%左右。


東星斑(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及黃色等,體形比一般石斑魚瘦長,頭部細小。身體及頭部自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及奇鰭布滿細小藍點。胸鰭紅色,尾鰭後緣有不明顯深色帶。其顏色鮮豔,藍色的眼睛中有烏黑的瞳仁,身上的幼細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故俗稱「星斑」,「東」因它產自南海東部的東沙群島。 東星斑肉質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其適宜生長水溫為22-29℃。



如果背鰭硬棘是9個的話,就是Cephalopholis九棘鱸屬或者Aethaloperca煙鱸屬。由於煙鱸Aethalopercaroggaa是單屬單種,長得下圖這樣,全身黑色,腹部有時有一道白斑,因此也很好辨認,若不是它,就是九棘鱸屬啦。



如果背鰭硬棘是10-11個的話就比較複雜啦~它們有可能是Anyperodon光顎鱸屬、Cromileptes駝背鱸屬、Triso鳶鱠屬、Hyporthodus下美鮨屬或者Epinephelus石斑魚屬。好在前三個都是單屬單種,看一下圖片就很好辨認啦。


先來看Anyperodonleocogrammicus白線光顎鱸,特點身體較長,頭尾尖,身上有紅色斑點,並且有縱向白色條紋貫穿全身:




接下來是Cromileptes老鼠斑(駝背鱸), 駝背鱸身體扁平,頭頂凹入,背部高聳隆起,頭小口大;體表和各鰭從白色至褐色呈可變體色,通常為褐色。體側具有8個從無色至深褐色可變色的大斑塊。因頭長嘴尖,形狀酷似老鼠而得名老鼠斑。頭部、身體和各鰭布滿黑色圓點,尾鰭圓形,各鰭與體同色。幼魚體呈白色,無褐色斑塊,身上散布黑色斑點,如同斑點狗。其胸鰭較大,遊泳時前後飄擺,形似蝴蝶在舞蹈。隨著生長,體色逐漸加深,黑色斑點變小變密。老鼠斑體長最大可達70cm,重量大約3.5kg。幼魚體型優美,色彩靚麗,可作為觀賞魚。長成後味道鮮美,是售價最高的石斑魚,有「斑中之皇」的美譽。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1-30℃,自魚卵孵化至長到500g上市約需2年時間。




然後是Trisodermopterus鳶鱠,其特點是體型呈橢圓形,棕色或橄欖色,眼小,吻短,背鰭起始部位較前,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口:



最後是Hyporthodus下美鮨屬,其體型較高,體色多為深色,腹鰭一般在胸鰭的正下方或者前方,在中國沿海只分布有兩個種類,分別是:


Hyporthodusseptemfasciatus七帶石斑魚



和Hyporthodusoctofasciatus八帶石斑魚



如果以上情況都不是的話,那就是石斑魚屬的種類啦~石斑魚屬是石斑魚科下面種類最為豐富的屬,佔全部種類的近三分之二。


藍瓜子斑


藍瓜子斑在市面上是很少見的,據海鮮館的老闆介紹,此魚原產於東南亞,它的魚皮較厚,油潤彈滑,肉質比較細嫩。由於藍瓜子斑個頭較大,一條大約有7斤左右,一般會選擇一魚三吃:頭和魚腩可以清蒸,魚肉滑炒,魚骨煮湯。




白瓜子斑


這是在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拍到的白瓜子斑,雪白的魚身上帶有少許灰褐色的斑點,很是特別。



巖石斑魚 



生活在巖礁附近,通常獨居,主要吃螃蟹和魚類生活。為底棲性魚類,生活範圍在1 - 120米深的水域。分布於西大西洋:美國麻薩諸塞州和百慕達到墨西哥灣,加勒比和巴西南部。大西洋:阿森松島和聖赫倫那島。加那利群島,維德角和南非附近也可能有存在。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及遊釣魚,有雪卡魚毒的紀錄。外形特徵--背鰭:11;背鰭軟條 :16-17;尾鰭 :3; 尾鰭軟條 :8。 上頜骨無鱗, 前鰓蓋骨呈圓形。 鰓蓋有三根刺,中間的一個最大。 腹鰭短於胸鰭並且短於最長的背鰭。底部有覆蓋鱗片和皮膚厚軟的鰭。 頭部,身體和鰭上有紅色斑點,斑點到腹部越來越大。


青銅石斑魚



分布於東大西洋區的非洲西部海域,棲息深度20-200米,體長可達120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巖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這是一個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以頭足類、魚類、甲殼類為食,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及遊釣魚。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體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頭和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較淺。其體側無縱帶和橫帶,頭部及體表密布橙紅色斑點;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各鰭棕褐色無顯著斑點。尾鰭圓形,上半部黃色,下半部褐色。



2006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選為海洋十寶之一,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肉質鮮美,清蒸或煮薑絲清湯均宜。香港有活魚作海鮮銷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貴的。 由於魚身為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的紅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歡迎的食用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臺灣、東海、朝鮮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賓等地。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產量甚豐。過度捕撈導致該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現在,已有人工赤點石斑魚養殖。福建沿海為5~9月,5~6月為產卵盛期,香港和臺灣則為4~7月。最大全長58.0 cm;常見全長 30.0 cm


白緣石斑魚



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 Quissico至南非東倫敦海域,棲息深度10-100米,體長可達100公分,棲息在巖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鑲點石斑魚 




分布於西太平洋,從安達曼海延伸到日本南部、臺灣、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亞北部以及斐濟群島。幼魚在較淺的水域,躲藏在礁穴中,潮池中亦常看到。漁民常捕獲幼魚後在沿海進行箱網養殖或魚池蓄養。成魚遊泳力強,以單獨活動居多。高價值經濟的食用魚,適合各種烹調方法。


斑條石斑魚



斑條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美國加州南部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米,體長可達114公分,棲息在巖礁區,為底棲性魚類,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安氏石斑魚




安氏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非至莫三比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米,體長可達87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巖礁區,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寶石石斑魚




分布廣泛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一帶,西起紅海、波斯灣、卡瓦祖魯納託(南非),東達斐濟,北到日本,南至阿拉佛拉海域及北澳大利亞。近些年(2003)也有記載在湯加(南太平洋島國)發現該品種,但在密克羅尼西亞(西太平洋島群),玻裡尼西亞(中太平洋的島群)和西印度洋的島嶼似乎沒有其蹤跡。我國東南沿海、海南島、臺灣島均有分布。


青斑(斜帶石斑)


斜帶石斑又稱點帶石斑,與馬拉巴石斑的色澤和外形相似,常被混為同一種魚,因其體色都呈青褐色俗稱青斑。兩者區別之處是前者斑點為紅色,後者斑點為黑色,在臺灣養殖界斜帶石斑稱為紅點青斑,馬拉巴石斑稱為黑點青斑。只要水溫等生態條件適宜,斜帶石斑一年四季均能產卵,而馬拉巴石斑產卵期較短,因此近年斜帶石斑已取代馬拉巴石斑成為福建和臺灣最主要養殖品種。




 斜帶石斑的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紅褐色的小點分布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體表有5條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斜帶,頭部上方出現一斜帶和一黑斑,眼前方和下方可看到斜帶;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其生長適宜水溫16~32℃,最適宜水溫20~29℃;隨著溫度的上升,攝食明顯增加。


白背石斑魚



白背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澳大利亞海域,棲息深度4-50米,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巖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布氏石斑魚



點列石斑魚



褐石斑魚


褐石斑頭部及體側呈灰褐色,體側橫帶及斑塊常不明顯,僅有淡灰色小點呈線狀或斑駁狀散布,臀鰭下緣和尾鰭下角具有白色裙邊。幼魚淡黃褐色,體側具有6條不規則的暗棕色橫帶,橫帶中另分布淡色斑塊。



褐石斑(假油斑)和雲紋石斑(油斑)的市場價格差異很大,但在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上卻非常相似;不僅在漁業生產上經常出現混淆,學術界也對兩種石斑魚的分類存在分歧。國外和臺灣一些學者認為雲紋石斑是褐石斑的同種異名,誤將雲紋石斑視作褐石斑魚的幼魚。


褐石斑和雲紋石斑的體側都具有6條暗棕色橫帶,其形態也幾乎一致,前部的橫帶同樣延伸到頭部。差別在於雲紋石斑體側分布雲狀白色斑塊,褐石斑則布滿細小白色斑點。綜合兩者外部特徵和解剖骨骼系統研究等方面差異,結論認為褐石斑和雲紋石斑是兩個親緣關係非常接近的不同物種。假油斑和油斑一樣比較耐寒,適應水溫10-32℃。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俗稱紅斑,魚體呈紅褐色,頭、背較深,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及體側密布與瞳孔等大之橙紅色斑點。 常見全長約20-30cm,有記錄的最長58cm。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廣東沿海產量較多。由於在中國,紅色是代表喜慶的顏色,人們對於紅色的食物情有獨鍾,「赤點石斑魚」自然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是我國東南沿海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一道必備大菜。赤點石斑魚的肉質鮮美,清蒸或煮薑絲清湯均宜。



犬牙石斑魚




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葡萄牙至安哥拉海域,包括地中海,棲息深度30-200米,體長可達157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查氏石斑魚




網紋石斑魚



西福氏石斑魚




克利珀頓島石斑魚 




瑩點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



珊瑚石斑魚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發現於泰國、香港以及臺灣。 


棕線石斑魚




細點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



雙棘石斑魚




德氏石斑魚




分布於西大西洋:百慕達及美國海岸從北卡羅萊納州的佛羅裡達群島,並在墨西哥北部和東部海灣。從古巴和巴哈馬。德氏石斑魚於近海的巖石底部,最常見的60至120米。


小點石斑魚



紅棕石斑魚




土斑(青石斑)


青石斑常被誤認為是青斑,而將兩者混為一談。青石斑俗稱土斑,體背棕褐色,腹側淺褐色,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頭部及體側下半部散布著橘黃色斑點,其餘部位分布灰白色小點。體側有5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1和2條緊相鄰,第3和4條位於背鰭與臀鰭之間,第5條位於尾柄上。各鰭均為灰褐色,背鰭和臀鰭邊緣及尾鰭後緣有明顯黃邊。



 青石斑魚頭和魚肉中DHA的含量分別為6.49%和14.14%。土斑適溫範圍15-34℃,最適水溫為22-28℃。


斑帶石斑魚



斑帶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俗名擬青石斑魚,棲息深度可達20米,體長可達30公分。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從日本南部至婆羅洲沙勞越海域,棲息在珊瑚礁區,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赤石斑魚



巢斑石斑魚




黃鰭石斑魚




老虎斑(棕點石斑)


棕點石斑也稱褐點石斑,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靚。其眼後方腦部凹陷,口大具發達的輔上頜骨;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牙,兩側牙細尖,可向內倒伏似虎口,因此叫老虎斑。其身體兩側各有五塊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垂直排列,全身布滿密集的細小褐色斑點,在斑紋上的斑點顏色較深,尾柄的後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紋。棕點石斑較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5-32℃,生命力強易於包裝運輸。老虎斑肉質鮮美,口感優於青斑,市場價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



阿曼石斑魚 



阿曼石斑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阿曼至索馬利亞海域,棲息深度6-88米,體長可達52公分,生活在巖石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西非石斑魚 別名頜斑石斑魚、頜斑石斑魚、頜斑石斑魚



紅點石斑魚




頰條石斑魚俗名:三線石斑魚



六角石斑魚 別名:六角格仔、石斑、花點格、鱸狸



荷氏石斑魚別名:斑吻石斑魚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從琉球群島至薩摩亞群島海域,棲息深度1-37米,體長可達5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巖石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索馬利亞石斑魚




大棘石斑魚俗名:大洋洲石斑魚、刺石斑魚



伊氏石斑魚 




加州石斑魚別稱:白點石斑魚。



龍膽(鞍帶石斑)


鞍帶石斑俗稱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據史料記載,目前發現最大的龍膽2.7m長,600kg重,在澳洲昆士蘭,鞍帶石斑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龍膽標準體長為體高的2.4~3.4倍,除腹鰭外,各鰭呈黃色,並布滿黑色小圓點。其幼魚也呈黃色,身體上有三塊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隨著魚的生長,黑色斑紋內會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斑點,各鰭分布黑色斑點;大型成魚身體變暗褐色,各鰭顏色更深些,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2-30℃。


縱帶石斑魚 俗名:寬斑鮨、寬帶石斑魚




神秘石斑魚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體長可達2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長棘石斑魚別名:鮭點石斑魚、長棘石斑魚



大斑石斑魚 




花點石斑魚




星點石斑魚




點帶石斑魚


點帶石斑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頭部、體側及奇鰭散布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海內外市場歡迎。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從紅海、非洲東部延伸至葛摩群島、馬達加斯加、塞席爾、印度、斯裡蘭卡再到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以及日本北部。包括臺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最大全長150 cm ;常見全長100 cm;最大報導體重150 kg。點帶石斑魚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海內外市場歡迎,是我們具有較高經濟性價值的食用魚,為臺灣西南部的重要養殖魚之一。


烏鰭石斑魚別稱:東大西洋石斑魚



黑點石斑魚別名:黑斑石斑魚



蜂巢石斑魚 




網鰭石斑魚 



網鰭石斑魚是印度-中太平洋種類,分布範圍從東非(除去紅海和波斯灣)到吉爾伯特群島和薩摩亞群島,向北分布到琉球群島(日本)。最大長度:43.0釐米SL雄魚/尚未辨別雌雄;


黑緣石斑魚




弧紋石斑魚



本魚分布從紅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國地區分布於中國大陸、臺灣沿岸。棲地較深,非重要的食用魚,肉味平庸,頭部宜煮沙鍋魚頭或清湯,富含膠質。


藍棕石斑魚




淺黑石斑魚




八帶石斑魚



紋波石斑魚



寬帶石斑魚




多鱗石斑魚



清水石斑魚




本魚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西印度太平洋,從紅海和非洲東岸到法屬不玻里尼西亞。在西太平陽其分布自日本南部至昆士蘭和羅德豪島。在臺灣沿岸也有分布。已有實驗性的人工繁殖。最大體長90cm。


多點石斑魚




波氏石斑魚 




夏威夷石斑魚




中太平洋東部:夏威夷群島和強斯頓環礁。最大體長可達122釐米,最大體重可達22.7千克。一般棲息在水深20 - 380米的水域。食用魚類和甲殼類動物。


玳瑁石斑魚


玳瑁石斑魚又稱花頭梅、花狗斑,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頭部、體部及各鰭淡色,全身密布如玳瑁般不規則的圓形至六角形暗斑,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具2條暗色帶,胸鰭顏色較暗,帶有深色不明顯的斑點。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臺灣各地皆有產,以澎湖產量較多。



雲紋石斑魚別稱:電紋石斑魚




雷拖氏石斑魚




霜點石斑魚




六帶石斑魚




社會群島石斑魚



吻斑石斑魚




南海石斑魚




肩飾石斑魚




拿騷石斑魚




白星石斑魚




巨石斑魚



燕尾斑



紅瓜子斑



龍躉(鞍帶石斑)


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據史料記載,目前發現最大的龍膽2.7m長,600kg重,在澳洲昆士蘭,鞍帶石斑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源於自然 傳遞生鮮


Nature Born  Fresh Forward

長按二維碼關注馬幫生鮮FreshMB


相關焦點

  • 石斑魚的價格及常見種類
    石斑魚的種類很多,如果不特別講究的話,所有種類的石斑魚都可以稱之為「石斑」,然而,不同種類的石斑魚之間,價格和口感相差甚遠。由於很多石斑魚的外表相似,普通食客和釣魚人一般很難辨認清楚!決定石斑魚售價的幾個因素:1、種類和口感口感好、營養高是決定石斑魚價格的關鍵因素,石斑魚的口感和營養多年來已在漁民和食客中形成共識,比如:紅斑、老鼠斑是公認的最好的一級石斑魚,價格也最高,
  • 石斑魚大全,收藏吧!
    向東延伸至所羅門與馬裡亞納群島,包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聖誕島、密克羅尼西亞、巴布拉紐幾內亞以及帛琉,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亞北部。在香港有活魚販售。紅海以及波斯灣分布情況未知。屬於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魚類,生活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潟湖,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養殖魚及觀賞魚,有雪卡魚毒的報告。
  • 石斑魚的種類有哪些?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分布於福建沿海的石斑魚有12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且較為常見的種類有赤點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和網紋石斑魚等。
  • 乾貨 可能是史上最權威石斑魚介紹,如何區分珍珠龍膽、龍膽、老鼠斑等?
    為了向大家介紹市場上常見的石斑魚品種,海鮮指南小編特意請來了石斑魚專家,這可能是史上最權威的石斑魚介紹了。
  • 石斑魚的產地分布以及在日本料理中的食用圖片
    石斑魚別稱季魚,紅季魚,海雞魚,會魚等石斑魚泛指鱸形目鮨科石斑魚亞科裡的各屬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臺灣海峽以及南海海域。頭部比其它的魚長得大,而且大部分的種類屬於大型種,與其它熱帶魚相比較,體色較不鮮豔,幾乎與四周巖石的顏色極相似。
  • 市面常見石斑魚種類
    石斑魚大部分為雌雄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幾年後再轉換成雄性。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下面一起來認識一下常見的石斑魚:駝背鱸Cromileptes altivelis
  • 石斑魚,一口吞掉鯊魚的大塊頭和它的美味家族
    ‍我偏執的認為,中式烹飪手法裡中,清蒸是一條魚最圓滿的歸宿,原汁原味的廣式蒸魚則是對魚最大的尊重。
  • 石斑魚全譜圖鑑和主要養殖品種
    中國沿海分布的石斑魚類有11個屬65種,包括光顎鱸屬、下美屬、駝背鱸屬、石斑魚屬、鳶屬、煙鱸屬、纖齒鱸屬、九棘鱸屬、側牙鱸屬、鰓棘鱸屬和貧鱸屬。主要分布於東海、臺灣海峽和南海,其中常見種類有斜帶石斑魚、豹紋鰓棘鱸、駝背鱸、青石斑魚等。
  • 石斑魚,一口吞掉鯊魚的狠角色!
    大部分石斑魚身形肥碩,魚口比例較大,身披小櫛鱗,有些種類魚鱗藏於皮下,背鰭和胸鰭普遍十分發達,尾鰭呈扇形或月牙形。石斑魚種類繁多,而且身型相似,區分依賴體表顏色和斑紋的差異,但石斑魚的體色多變,同一個種不同育齡以及在不同環境中體色變化都很大。成年褐點石斑魚。圖片:arkive.org有些石斑魚體長超過一米,體重達百公斤以上。
  • 石斑魚種類很多,教你如何辨別石斑魚種類!
    該魚最適水溫24-30℃,因其雜交優勢,遺傳繼承了老虎斑抗異性強和龍膽生長速度快的優點,可在池塘、網箱、工廠化等模式養殖,是目前國內人工育苗和養殖量最大的石斑魚品種,約佔石斑魚產量的70%左右。只要水溫等生態條件適宜,斜帶石斑一年四季均能產卵,而馬拉巴石斑產卵期較短,因此近年斜帶石斑已取代馬拉巴石斑成為福建和臺灣最主要養殖品種。
  • 石斑魚中當之無愧的王——龍膽石斑魚
    尋尋覓覓,直至我遇見了它——龍膽石斑魚。       沒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石斑魚中當之無愧的王,人送外號「斑王」的龍膽石斑魚,渾身只有一條主刺,是許多不喜歡剔刺的食客的福音。       龍膽石斑魚,學名鞍帶石斑魚,屬鱸形目,鮨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
  • 老廣喜歡的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石斑魚肉質鮮美。記者黎旭陽攝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記者黃茜 通訊員王麗霞)「老廣」喜歡吃的石斑魚,藏著怎樣的生命奧秘?昨日,中山大學和華大基因在中大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基因圖譜的繪製完成不僅意味著科學成就,也將為水產養殖等產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石斑魚是典型的雌雄同體雌性先熟魚類,在高齡的時候會發生天然的性別轉變。
  • 石斑魚病害防治_魚類專題(石斑魚專題)_水產養殖網
    ,嚴重影響著石斑魚養殖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因此,加強石斑魚養殖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  寄生蟲類疾病及防治方法:&nbsp&nbsp小瓜蟲病:石斑魚在網箱和池塘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寄生蟲類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蟲病。小瓜蟲病又叫做白點病,病原是刺激隱核蟲,發病時,魚體表面會出現白色斑點,同時伴隨黏液增多、鱗片脫落、遊動緩慢等症狀,鏡檢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蟲。
  • 學會這個珍珠龍膽石斑魚的養殖方法,提高石斑魚的養殖效益
    大家好,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怎麼來養珍珠龍膽石斑魚,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魚的方法。學會這個珍珠龍膽石斑魚的養殖方法,提高石斑魚的養殖效益!珍珠龍膽石斑魚是吃肉的,有別於其他的吃飼料和吃植物的魚類品種。
  • 市面常見石斑魚種類及價格大科普(圖文典藏版)
    石斑魚大部分為雌雄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幾年後再轉換成雄性。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下面一起來認識一下常見的石斑魚以及大致了解一下石斑魚的價格:
  • 石斑魚淡水養殖,在產卵時是怎樣的狀態?以及如何放養石斑魚
    石斑魚你是不是聽說過?石斑魚大多數應該在海裡面才能見到,但是石斑魚現在也有可以在淡水中養殖。在最開始養殖石斑魚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進行放養?不知道石斑魚在什麼狀態下時產卵了怎麼可以呢?西西來告訴你石斑魚在產卵的時候是怎樣的,以及石斑魚卵多久孵化。石斑魚適合生長在二十七八度的環境裡面,它在這個溫度下生長的會比較快一些。
  • 石斑魚:海中雞肉
    東星斑、花狗斑、青斑、蘇鼠斑、泥斑、老鼠斑、老鼠斑、龍躉......石斑魚應該算品種最豐富的食用魚了,而且每種石斑魚不僅肉質雪白,還都有自己特殊的鮮美味道
  • 東山野生石斑魚:營養高味鮮美
    說到吃魚,今天九先鮮就給大家隆重介紹一款東山好魚:石斑魚。相信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石斑魚,它是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臺灣海峽和南海海域。為什麼給大家推薦東山石斑魚?這裡就要說說東山島的地理位置了。東山島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四面環海,雖然是個小島,但因為位臨臺灣海峽,洋流通暢,海域天然無汙染,海產資源十分豐富。
  • 海南175公斤石斑魚 石斑魚營養價值這麼高
    石斑魚是深海中營養價值極高的一種魚,清蒸石斑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普通的石斑魚也就3公斤左右,上百斤的石斑魚你見過嗎?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魚也叫鞍帶石斑魚,價值高達3萬多元。  延伸閱讀:石斑魚營養價值這麼高  石斑魚屬於鮨科、石斑魚屬,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讚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餚,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
  • 暴利時代後 石斑魚產業何去何從?_魚類專題(石斑魚專題)_水產養殖網
    文/&nbsp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nbsp張勇    現有養殖的石斑魚種類中,青石斑魚和赤點石斑魚可以忍耐6℃-7℃的低溫,但生長緩慢,須養殖24個月以上才能達到商品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