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被網紅giao哥的一段視頻驚到了。
視頻裡衣著樸實、長相樸實的他,說出了一段不樸實的話:
小阿giao演出有三個要求,一要城市有飛機場,二要五星級酒店,三要35萬演出費。
這還是那個躲在樹林裡,靠裝瘋賣傻,翹臀扭腰的giao哥嗎?
在以前,想成為眾星捧月的明星,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要有模樣,有才藝,足夠努力才行。
艱苦練習十年,往往只為了幾分鐘的表演。
如今時代大變,什麼阿貓阿狗都能成為「明星」。
35萬演一場什麼概念呢?
拿國內樂隊來說事,這齣場費基本打敗了國內95%以上的樂隊。
大名鼎鼎的唐朝、萬青演出報價不過才20萬出頭。
一個是用32年時間才在滾圈站穩的老牌樂隊。
一個是十年磨一劍,才拿下豆瓣年度評分最高專輯的華語樂隊「天花板」。
他們有鍥而不捨的匠人精神,以及對音樂極致的追求與感悟,這才獲得了大家認可。
拿這麼多錢的實至名歸。
giao哥憑什麼?一人抵得上一支傳奇樂隊。
大家對這個名字想必不會陌生。
他是成名已久的網紅,抓住了短視頻紅利期,以扮醜、惡搞、尖聲怪叫火爆全網。
喜歡刷短視頻的朋友,一定聽過他的「一giao我裡giaogiao」。
一般網紅熱度周期不會太長,短則數月,長則半載一年。
giao能火三四年,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不算多見。
因此有人嗅到了他身上的商機,今年《中國新說唱》節目組便盛邀giao哥參賽。
儘管沒有通過海選賽,但他和另一位網紅「藥水哥」讓所有觀眾眼前一亮,節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
參賽期間,giao哥的表演引發全網追捧,後經改編成了現在的《畫畫的baby》。
這首歌在抖音上有超過51億次播放,28萬次使用量的數據,拿下了各類榜單Top 1。
連寧靜、潘長江、戚薇等一線藝人都紛紛效仿,可見熱度之高。
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giao哥借《新說唱》為自己鍍金,《新說唱》借giao哥人氣炒作。
從《新說唱》出來後giao哥聲名大噪,每個月都能接到四五場演出,在音樂節、酒吧、甚至大型晚會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去年江蘇衛視的晚會,他與周筆暢同臺演唱,讓很多人看了生理不適。
大家普遍覺得,這是對周筆暢的侮辱,對那些認真唱歌人的打臉。
隨便一場演出大概20萬進帳,這幾年giao哥賺得缽滿盆滿,在許昌老家擁有4套房產,價值上千萬。
此外,車子由長安換到奔馳,再到保時捷,如今他確實如日中天,風光一時。
被資本衝昏頭腦的giao哥,已然快飄上了天。
成名後收入大增,他在直播裡放肆索要禮物說道:
「不給我刷禮物,我的奔馳誰來加油?」
參加《新說唱》被導師GAI淘汰後,他直言自己是記仇的人,並大放厥詞道:GAI是啥,很牛逼嗎?
在giao哥眼裡,那些說唱歌手拼搏多年,從地下混到地上,還不如他怪叫兩嗓子掙得多。
這種現象儘管殘酷,卻是血淋淋的現實。
短視頻興起,降低了成名門檻,大量網紅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
有些網紅劣跡斑斑,仍賺得堆金積玉。
前段時間,因開設賭場入獄五年的女網紅郭美美大刀闊斧地開始巡演,並在巡演第一站長沙購買了一套200萬的房產。
最迷的是,網紅以所謂的唱歌為噱頭,居然還有一批擁躉大力支持。
這位郭美美混得風生水起,另一位歌手郭美美被她害的十年沒喘過氣。
社會病態,盡顯於此。
網紅(粉絲)經濟之下,流量意味著價值和機會,小鮮肉一首歌輕輕鬆鬆打破記錄,老牌藝人卻在夾縫中垂死掙扎。
譚維維發《3811》這張專輯時,便感慨道:我承認我羨慕那些流量歌手。
過氣歌手不如網紅、小鮮肉,這就是殘酷又不得不承認的現狀。
「鐵肺女王」李佳薇接不到活,靠當房產中介維生;
老炮兒歌手迪克牛仔,參加某地產開盤表演;
「情歌教父」周傳雄,發新歌自嘲「編曲費太貴,快請不起人了」。
....
這類消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冒出來,網友們都見慣不怪了。
以上提到的這些音樂人,畢竟是樂壇曾經叱吒一時的大咖。
憑藉江湖地位,混口飯吃不在話下。
那麼還有一些熱愛音樂,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呢?
我與一位玩過樂隊的同事聊過,他們因同一個夢想走到一起,也接過不少活。
多數時候,收入分到一個人身上不到200塊錢,去掉車費之後所剩無幾。
甚至,有時候義務演出,只包兩頓盒飯。
最終,他們拋棄了理想,擁抱了現實。
樂隊解散,吉他手當培訓班老師,貝斯開順風車,鼓手當保安...
當然,職業不分貴賤,演出不分好次,歌手憑實力賺錢,賺多賺少,不寒磣。
可網紅們動輒上百萬、千萬到帳,憑什麼?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一、真正重視音樂的主辦方(平臺)越來越少
二、越來越多人對藝術缺乏鑑賞力
先給大家看一段giao哥演唱會的視頻。
沒啥才藝的他愣是在臺上怪叫了2、3個小時,再看看座無虛席的臺下。
諷不諷刺?
主辦方們清楚giao哥什麼水平,但他們不在乎。
扮小丑不需要技術含量,觀眾們開心了,自然願意掏錢。
另一方面,有唱戲的,就有看戲的。
giao哥的今天,離不開背後的粉絲。
一群乏善可陳的網紅背後,自然有另一群支持者,捧其臭腳,助其上天。
在網上衝浪時看到一條評論:我們都有責任。
有人怪吼三小時,到帳35萬。有人風雨飄搖中演出一整天,只換來了打車錢。
音樂內容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大家對真正好的音樂反而產生了免疫力,更容易接受一些洗腦的口水歌。
造成這一局面的,絕不是個別平臺,個別人,而是整個大環境如此。
大環境畸形,才有了一群不正常的人。
當然,口水歌經不起時間推敲,真正流傳下來的,一定是那些有價值、有深度的東西。
好音樂永遠都有,慧眼如炬,能夠挖掘好歌的人永遠都在。
我一直相信,小丑坐殿堂,藝術在流浪的怪象終有消失的一天。
文章封面來自網絡
編輯 Editor | 果醬君
排版 Typesetter | 果醬君
聽說微信也可以三連了,不信你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