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巨大的壓強
海洋佔據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左右,海洋中最深的區域為海平面以下11521米的馬裡亞納海溝,由於深海壓強大、溫度低、氧氣含量、自然環境異常惡劣,人類對海洋的探測,目前來看總體上還是非常低級的水平,有科學家表示,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還沒有對太陽系內的諸多星體熟悉。單拿深海裡的壓強來說,根據液體壓強公式P=ρgh來推測的話,海平面以下1000米的地方,物體所承受的海水壓強就是海平面的近100倍,相當於每平方米承受上百噸物體的重量。所以進行深海探測,如何克服海水巨大壓強是一個必須要面臨的嚴峻問題。
為了探測深海自然環境特徵,除了人們放置的使用特殊材料和工藝製作的無人探測器以外,潛艇也是應用較多的一個人造物體。然而,就目前的科學技術而言,一般的潛艇平均下潛深度只有幾百米,而一些軍事領域的核潛艇下潛深度要大一些,不過也只達到1200米左右,再深的話,潛艇就會受不了,巨大的壓力會使潛艇外殼發生塌陷,不但對潛艇結構產生危害,也對潛艇內部的工作人員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
壓力平衡問題
相比之下,海洋中的鯨魚下潛深度則普遍要大一些,特別是對於經常捕食深海中大王烏賊的抹香鯨來說,下潛深度可以超過2000米。說到這裡,有些人不禁疑惑了,鯨魚的肉身在抵抗海水巨大壓強方面,為何會比鋼鐵打造的潛艇要厲害呢?
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結果,簡單來說,就是壓力平衡的問題。一個容器、或者在此基礎上拓展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只要其邊界組成物質的強度夠大,理論上這個容器就可以抵擋內部和外部產生的壓力差,使得這個封閉系統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一個鋼球、一塊玻璃、一根鐵棒,或者一個裝滿水的玻璃瓶,如果將它們沉入海底,那麼這些物體的表面所受到的向內的海水壓力、向外的支持應力一般都會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物體表面的形狀也幾乎不會產生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形變。
潛艇為何不能下潛很深
但是潛艇就不行了,在其正常工作時,其內部必須要保留充分的工作空間和生活空間,在同等深度下,潛艇外部和內部所給予外殼的壓強值,與海水和空氣的密度成正比,而海水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得多,所以潛艇下潛得越深,海水給予外殼的壓強與內部空氣對外殼的壓強差值會越來越大,潛艇外殼就越來越傾向於內塌陷。目前,應用到打造大型核潛艇結構的物質為鈦合金,而且還會採用雙層殼體的結構,這樣就極大提升了在不犧牲內部工作性能前提下的下潛深度。雖然如此,1200-1300米從目前來看,已經達到了這種鈦合金的耐受極限,畢竟此時潛艇殼體所承受的壓力,相當於每平方米100多噸了。
拿人體這一血肉之軀為例,其實應對深海巨大壓強方面顯然能動性極差,因為我們無法靠自主調節,來增強體內的壓強環境,從而達到內外壓力的平衡,所以只能在身體的極限承受閾值範圍內進行下潛,目前在無裝備加持下的最深下潛紀錄為113米,有裝備保障條件下的最深紀錄為332米,而且還是在經過嚴格、科學的系統培訓下完成的。在陸地上包括淡水中、淺海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們,一般也都具備深海潛水的能力。
鯨魚的身體優勢
但是,鯨魚則不同,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海洋自然環境,特別是增強深海覓食和捕食能力,在能夠達到維持身體內外壓力平衡這個目標的生存脅迫下,身體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肺的收縮能力超強。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鯨魚肺會發生不同程度地收縮,特別是當下潛到100-200米時,肺泡的大部分空間都已被完全壓縮,不再進行氣體的交換,也沒有了大塊區域的空間結構,這樣就有效避免產生身體內部巨大的壓力差。
二是肌肉和骨骼的韌性超強。鯨魚的骨骼非常容易彎曲,特別是對於肋骨、脊椎骨和胸骨來說,其連接處比較靈活和鬆弛,一方面為有效調節身體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也會隨著外界壓力的增大而進行收縮,並且有效包裹和保護心、肺等內部重要器官。與此同時,鯨魚肌肉組織的韌性和彈性演化得很強,這樣在抵抗外界巨大壓力方面,就會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緩衝空間,同時鯨魚的皮膚也異常堅韌,組織內部還充滿了體液,這樣就能夠很好地維持身體內外的壓力平衡,不至於對內部產生巨大傷害。
三是鯨魚大腦中的腦油物質密度會相應發生變化。當外界海水溫度變低時,鯨魚大腦中的腦油物質密度會變大,特別是當低於20攝氏度以後,會變為類似固體脂類的形態,從而大幅度提高對外界壓力的抵抗和感應能力。
四是血液貯氧方式也有利於深海環境。由於在深海環境中,鯨魚的肺已經被無限壓縮,基本不具備換氣能力,此時為了維持身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氧氣,原本通過肺吸進來的氧氣,絕大部分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肌肉中的肌血球素有效結合起來,以供深海潛行時所需。
鯨魚的下潛也有限度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雖然鯨魚在身體結構上已經演化為非常適應深海環境了,但是它們下潛的深度、持續下潛的時間都有著明顯的限制,在下潛深度上,就連能力最強的柯氏喙鯨,也突破不了3000米,而在上千米的深海中持續潛行的時間也頂多1個多小時,超過這兩個極限,鯨魚的血肉之軀也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