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十大碗#桂林全州縣白寶鄉地處都龐嶺山脈,屬亞熱帶氣候,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苦瓜抗蟲害能力強,他的瘤皺突出,皺狀清晰。苦瓜有很高的營養保健效果和藥用價值。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的含量尤為突出。還含有尼克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鈣、磷、鐵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怡心明目、養血滋肝、潤脾補腎之功效。
苦瓜原產印度,鄭和下西洋時,帶回苦瓜,後來傳到全州。 相傳,苦瓜圓子在全州推廣開來,與苦瓜和尚有關。這與苦瓜和尚名石濤(1641~約1718)有關。石濤,姓朱名若極,中國十大畫家之一,明崇禎十四年(1641)出生於桂林靖江王府。南明永曆四年(1650),此時已是清順治七年,因國破家亡,逃至全州,進湘山寺為僧。他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又號大滌子、清湘老人、瞎尊者等。在全州期間,他遊遍了全州山山水水,經常到今白寶石林與大西江鎮鈷鉧潭寫生採風。 關於苦瓜和尚名稱的來歷就有這樣一個傳說。石濤為僧期間,在白寶石林與作畫之際,因常以白寶的苦瓜為食,人們常見他愛吃苦瓜,便稱他為苦瓜和尚。石濤在鈷鉧潭寫生採風的事,他的師友,清初畫家戴本孝在《長幹一枝閣酬苦瓜和尚》的詩中就寫到了此事。詩云:「鈷鉧潭邊月,康僧塔外雲;一枝真獨秀,萬裡得同群;筆扶鴻蒙破,崖空虎睡聞;攬衣還灑涕,江雨白紛紛。」石濤名由便緣於鈷鉧潭旁之石之江濤。
白寶鄉有種植苦瓜和辣椒的悠久歷史,在縣內享有盛名,其中苦瓜圓子是白寶鄉村在酒席上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在白寶鄉有數百年歷史。由於白寶的土質適應種植苦瓜,種出來的苦瓜香、涼、甜、脆。再加上用白寶鄉不膩、不羶、外酥裡嫩的土豬肉充於其中。
相傳,苦瓜圓子這道菜,便是他從靖江王府知道的,是他在寫生之際告訴百姓,就這樣傳到全州民間的。
為了好吃,全州人吃法甚多,或蒸、或油炸,或用油煎,各有其味。油煎的,苦瓜圓子變成了黃色,使苦瓜圓子集色、香、甜、味、涼於一身,最能增強人們的食慾,它因此成為了白寶鄉一道遠近聞名的美味佳餚,也成為全州民間招待客人的一道美味!
蔣作艮
民國全州風雲人物蔣餘蓀23:向未來的女婿繳槍
廣西全州書法家為央視記者獻書法
央視科教頻道記者來廣西全州拍攝十大碗之苦瓜圓子
CCTV10科教頻道系列紀錄片記者考察全州十大碗開篇拍攝場地
央視記者到全州永歲鎮洮陽古城遺址梅潭拍攝,歷史悠久,地方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