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投資為他建所醫院,有人許諾他年薪幾百萬……面對諸多誘惑,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李曉明說——
「不能翅膀硬了就想飛」
■劉會賓 本報記者 賽宗寶 周 遠
元旦前夕,華北某地訓練場,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正在嚴寒中組織軍事體育訓練考核。記者在現場看到,55歲的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文職幹部李曉明取得的成績讓人稱讚:3000米跑用時16分3秒、仰臥起坐62個、伏地挺身71個……總評優秀!
「李曉明不僅體能素質過硬,醫術也很高超。」醫院院長何子安告訴記者。那年,某幹休所76歲老幹部張玉海被診斷為喉癌,輾轉多地就醫未見好轉。張玉海生命垂危之際,李曉明為其實施了全喉、全下咽切除皮瓣移植修復手術,不僅挽救了他的生命,還讓喉嚨全切的他能夠開口說話。
「看上去『五大三粗』,其實『心細如絲』。」談及李曉明,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申宇鵬敬佩不已,「一次在顯微鏡下做手術,李主任心不慌、手不抖,均勻縫了12針,居然把兩段直徑不到一毫米的微血管精準對接成功。」
聽完介紹,記者對李曉明愈發好奇,翻開簡歷發現,李曉明不僅有著全國頭頸外科學組組長、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等諸多「頭銜」,還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他牽頭開展的「室帶下喉部分切除」「頸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再造」等10餘項疑難大手術均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軍改大潮中,面對李曉明這樣享譽全國全軍的知名專家,很多地方單位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不惜條件想要挖走他。一些地方醫療機構發郵件、打電話、託關係,許以各種優厚待遇,有的想投資為他建所醫院,有的許諾他年薪幾百萬,還有的醫療健康產業邀請他擔任CEO。李曉明為啥偏偏選擇堅守?
「部隊不是脫離社會的真空地帶,我也是普通人,面對地方高薪高職誘惑,說實話曾有過猶豫。」面對記者的疑問,李曉明坦言,「但人是講感情的,在醫院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翅膀硬了就想飛。是醫院連續多年的真誠邀請打動了我,讓我至今初心不改。」
原來,從1997年到2002年,醫院黨委先後寫信16封,誠懇邀請李曉明。在李曉明赴美從事博士後研究的3年中,醫院堅持與他保持聯繫,介紹醫院發展情況和國家、軍隊重視人才的特殊政策。李曉明回國後,醫院又多方協調,報請上級批准他為全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並出資為他所在科室購置科研與臨床設備,積極搭建發展平臺。
組織的支持變成幹事的動力。醫院政委魯建輝介紹,他們擔負著100多個體系單位的醫療保障任務,是華北地區保障人數最多、任務最重的軍隊醫院。近年來,隨著軍事訓練強度、難度的不斷加大,炮震性耳聾、精神緊張引發的睡眠疾病,訓練導致的頭頸部外傷等發病率也有所上升,部隊有需求,官兵有期待。
一次李曉明下連隊當兵鍛鍊時,發現戰士趙曉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這個病會引起呼吸暫停、記憶力減退,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治療還會引起大腦萎縮。在李曉明的協調下,醫院收治了小趙並組織專家對其進行手術。幾天後,疾病終被治癒,小趙重返訓練場。
採訪結束走出醫院,記者看到街上車水馬龍,一片繁榮景象,禁不住心生感慨:在地方改革開放和軍隊改革浪潮的雙重衝擊下,各種誘惑不可避免,但只要心系部隊、堅守初心,每名官兵都可以像李曉明一樣,在軍營實現人生價值。
編餘小議
「人生價值」不能等同於「人生價格」。物質利益固然重要,但人在物質利益之外,應該有更高的價值追求。知恩圖報,乃中華傳統美德。對黨員幹部而言,感恩組織、報效組織,不僅是一種品行操守、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黨性原則、一種組織觀念。因為,一個人取得的成就,既有個人的拼搏努力,也離不開組織的信任、培養和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算帳不僅要算好「經濟帳」,還要算好「感恩帳」「平臺帳」「發展帳」。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職人員制度,新時代的文職人員隊伍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