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曾在1970年重建 描龍畫鳳用6公斤黃金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遊客在天安門城樓上高興地拍照留念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自人民網

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在檢閱部隊後登上天安門城樓發表講話圖片來自人民網

1999年10月1日,江澤民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講話 圖片來自人民網

2009年10月1日,胡錦濤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講話 圖片來自人民網

  北緯39度54分26.37秒,東經116度23分29.22秒,從這個點向四周擴展44公頃土地,鋪著特製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這裡是天安門廣場,也被比喻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60多年來,這個廣場不僅記錄了若干重大的歷史事件,依託它形成了各種永久或臨時的建築,也成為代表這個國家的符號。在國慶來臨之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靠近這些舉國熟悉的符號,去發現其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天安門,這座明清兩朝遺留皇城的正門,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從幼年的童謠歌詞,到流通硬幣的國徽紋案,再到舊時香菸的商標……這個建築作為新政權的象徵,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愛國主義情感載體。

  然而在它建成600年裡,這座城樓一直作為權力的「禁地」而存在,直到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接到一位市民的來信,呼籲順應民意開放城樓。4年後,第一位普通遊客登臨了這塊神秘的舞臺。

  城樓開放——

  群眾給胡耀邦寫信說登城樓是30多年來的一個夢

  來自美國的盧卡斯沿67級臺階登上城樓,車水馬龍的長安街和開闊的天安門廣場盡收眼底。

  新中國65周年國慶日臨近,城樓平臺上紅旗獵獵,東西兩側還會掛上8盞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裝點其間的鮮花和綠植與天安門廣場上的巨型花籃、花柱遙相呼應,烘託出節日的喜慶氣氛。

  「毛主席是站在這裡宣布新中國成立的嗎?」 盧卡斯用手指著城樓中央,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好奇地問陪同的中國導遊。

  毛主席當年站立的位置背對著城樓大殿,前方視野開闊,廣場一覽無餘。盧卡斯快速跑過去,讓導遊給他拍照。

  願意花上15元人民幣登上城樓的不只是盧卡斯這樣的異國觀光客。

  從江西一個偏遠山區小鎮來北京旅遊的陳吉華也在給自己70多歲的父母照相。「他們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最遠就是去一趟20公裡外的縣城,而這一次旅遊一定要來北京,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天安門城樓。」 陳吉華說。

  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這座明清兩朝遺留下來的皇城的正門,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從幼年的童謠歌詞,到流通硬幣的國徽紋案,再到舊時香菸的商標……這個建築作為新政權的象徵,被各種各樣的媒介反覆強調,深深植入十三億人民的大腦皮層,變成一種自然的愛國主義情感載體。

  如今,對於來到北京的觀光客來說,駐足偉人曾經站立過的地方,無疑是一種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奇妙體驗,然而這種待遇在1988年1月1日之前是難以想像的。

  在久遠的封建王朝時期,天安門前面的「T」字形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修築了高大的宮牆,將廣場封閉起來,普通百姓在「禁地」外根本看不到天安門。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巨大的拱門被打開,普通民眾可以自由穿過金水橋,但天安門城樓卻因特殊的地位一直沒有對外開放,依然保持著神秘。

  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有資格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新中國領導人、政協代表、特邀代表等共622人。此後,登樓的嘉賓中,現任官員除副國級以上的領導人外,黨內以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為標準,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以常委為標準,軍方則要求是中央軍委委員、軍委總部、軍委紀委,以及各大軍區負責人。

  1984年9月,一位署名「華興」的老人,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寫信,要求順乎民意,開放天安門城樓,供百姓參觀。

  「華興」在信裡寫道:「30多年來,每次到天安門,仰望天安門城樓,我總夢想有一天能登上這『祖國心臟的心臟』。有人說這是『幻想』,『白日做夢』。但我深信,總有一天,夢想會成為現實……」

  這封信感染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也受到了當時中央有關領導人的重視。萬裡等領導人圈閱了此信,當時的中辦主任王兆國批示:「請北京市提出具體辦法報中央審批。」

  北京市政府接到批示後,立即責成天安門管理處著手辦理,從售票、存包到參觀路線以及各種安全措施都幾經研究,又與天安門警衛部隊認真協商具體辦法。

  在研究過程中,僅就是否允許觀眾帶照相機一事,就反覆磋商了好幾次。在最初的方案中,從安全角度考慮,規定參觀者一律不許帶照相機。但方案上報後,有的領導認為,群眾登上天安門城樓,都希望合影留念。如果不設專門的攝影點,又不允許群眾帶相機,群眾會感到遺憾。為此,最終決定參觀者可帶相機,除大殿內禁止拍照外,天安門城樓上可隨處留影。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開放。遊人登樓前,北京市旅遊局在城樓上舉行了一個非常簡短並且沒有領導人參加的剪彩儀式。

  早晨7點多,75歲的東四人民商場退休老會計高錫武第一個站在登樓售票窗口前。9點整,歷史上第一張天安門城樓參觀券售出,票價10元。

  作為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第一位普通人,北京市旅遊局贈送給高錫武一隻景泰藍花瓶和一張證書。

  從此,天安門被賦予了雙重功能。

  一方面,作為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毛澤東主席、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江澤民總書記、胡錦濤總書記等四代領導人均登臨過的天安門城樓,拉近了人民群眾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天安門城樓也變成了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城樓開放首日,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就有2000多人。這一年,登樓人數達到60多萬。2012年1月1日,來自江蘇南京的陳寧一家成為城樓開放以來接待的第5300萬名遊客。近兩年,登樓人數每年保持在200多萬的規模。

  城樓修繕——

  曾在1970年重建

  描龍畫鳳用去6公斤黃金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今天人們看到的天安門,基本上沿襲明朝工匠蒯祥設計的原貌。

  不過,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曾分別於1952年和1970年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修繕。特別是1970年,城樓在原址上按照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今天,城樓的後廊有一塊寫有「1970年1—3月重建」的銘文石,紀念著那段歷史。

  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1970年4月7日竣工,工期112天,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了城樓重建。為確保工程秘密進行,整個天安門城樓用葦席嚴密地遮蓋起來。

  城樓大殿60根直徑92釐米的柱子,曾打算使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火車時間太長,直升機吊不起來。最後許多木料從加彭和北婆羅洲進口,這種木材似紅木,色紅或黃,遇火不著,只冒煙。

  木工活之後,便是油漆彩畫。所有描龍畫鳳的製作都經過嚴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最後貼上金箔,為此共用去6公斤黃金。金箔薄如紙而鋒利無比,不能直接用手拿,油工們只能小心地用竹夾一張張夾起,敷在未乾的油漆上,再用細毛筆一點點捋平。

  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兩簷之間加高了87釐米。但加高后的城樓,人們很難察覺,這是因為施工中吸收了明朝的建築手法,加高了鬥拱的鬥頭部分,使飛簷更加上翹。這樣,不僅使天安門顯得更加雄偉高大,而且還使掛在重簷之間的國徽顯得更加莊重。

  由於中國古建築磚木結構的特點,天安門城樓的修繕成為一項例行工作,每年都會進行各種維護,幾乎從未間斷。例如今年,為迎接新中國65周年國慶,天安門城樓除紅牆進行粉刷外,還增強了夜景照明效果。

  1984年,共和國迎來35周歲生日,中央決定舉行隆重的國慶慶典。經過6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整體實力得以提升,作為國慶慶典主席臺的天安門城樓將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此次修繕,城樓大殿重新製作了17盞大型玻璃宮燈,包括一盞直徑2.8米的主燈和16盞輔燈,乳白色的玻璃燈罩上繪有金龍和祥雲的圖案,古樸而莊重。

  今年65歲的高阿姨作為親歷者,曾參與國慶35周年天安門城樓的宮燈更換工作。30年前的往事,在這位共和國同齡人的記憶中始終是那樣的清晰。

  高阿姨所在的北京燈具廠負責測量宮燈的燈杆長度,為更換17盞玻璃宮燈提供數據。

  更換宮燈進展順利,7月20日完工,比預期提前了15天。就在大家無比興奮的時候,卻傳來一個「壞」消息:為保證城樓的安全,需要減輕宮燈的重量,主燈從1100公斤減到450公斤,16盞輔燈從700公斤減到350公斤。

  被稱為「背水一戰」的第二戰役隨即開始,重新製作的宮燈,燈架的材料換成輕鋼龍骨,主燈的燈罩由12面改為8面,輔燈由8面改成6面,

  1984年8月30日晚9時,17盞嶄新的玻璃宮燈懸掛在雕梁畫棟的屋頂上, 「當電源合上的一瞬間,整個大廳燈火輝煌,燈罩上的金龍仿佛要騰飛起來。」高阿姨說,「看到眼前的美景,現場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屋裡竟沒有一點聲音。」

  城樓變化——

  大殿陳設保持著1970年的「原貌」

  為貴賓提供紅木座椅

  城樓大殿現有的陳設,基本保持著1970年的「原貌」:以巨幅山水畫為圖案的屏風將開闊的室內分割成3個相對獨立的隔斷間,每個隔斷間鋪著繡著團花的紅色地毯,擺放著雕工精美的茶几和座椅。每當城樓舉行重大活動時,貴賓會在這些紅木座椅上休息。

  從1950年至1970年在天安門城樓懸掛了20年的國徽原件,以及反映天安門重要歷史瞬間的圖片展分布在大殿兩側,開國大典、小平您好、大閱兵……一個個熟悉而又親切的場景,見證了新中國從落後走向富強的偉大轉變之路。

  一群穿工作服的年輕人,不時用喇叭提醒著誤入隔離區的遊客。他們是新一代的城樓工作人員,與這個時代一樣充滿生機和活力。

  29歲的韓雪梅已在城樓上工作了7年,她一直堅信自己與天安門的緣分。「第一次來天安門是小學一年級,沒想到12年以後,我能在城樓上工作。」憑藉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她幾次放棄了去更好的單位工作的機會。

  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韓雪梅主要負責接待外國貴賓。2008年8月,她第一次作為講解員,接待了比利時首相萊特姆。「萊特姆首相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天安門過去是幹什麼的,毛主席是站在哪裡宣布新中國成立的,他還讓我指給他哪裡是毛主席紀念堂,並問我中國除了烤鴨還有哪些美食。」面對幽默隨和的萊特姆首相,韓雪梅向他推薦了川菜。

  說起在城樓上工作的感受,韓雪梅印象最深的是遊客的變化。「過去來城樓參觀的多是發達地區的遊客,現在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出來旅遊,說明我們的人民確實生活富裕殷實了。」

  離韓雪梅不遠的城樓大殿入口處,幾名農民打扮的遊客在售賣紀念品的櫃檯前挑選了幾件價格從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的徽章、天安門城樓微縮模型等紀念品,帶著滿足感離去。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部分資料來源於《百年天安門》、《天安門往事追蹤報告》、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天安門毛澤東像畫師:從哪個地方看他都在注視你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彩色巨幅畫像,是全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幅肖像畫。  這也是全亞洲最大的手繪領袖畫像,用20天的時間完成,每年重畫一次。  畫中主人公的形象經過了8個版本的變遷,最終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確定的。之後的47年裡,廣場上的人不論走到什麼位置,都會發現畫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終都在注視著你。
  • 1969年,天安門維護重修,當工人揭開琉璃瓦後,激動得滿臉通紅!
    天安門,舊稱「承天門」,位於北京市的市中心,自明朝永樂15年建成以來,它一直是歷史上大事件的見證者。與此同時,天安門作為中國的標誌,它在人們心中一直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毛澤東想照一張側臉相片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毛澤東標準像   本文摘自《毛澤東最後七年風雨路》,顧保孜著 杜修賢攝,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攝影記者第一次走進毛澤東書房,他想起了拍攝標準像的往事。進入中南海從事新聞攝影已經十餘年的他,為領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彩瞬間,那些傳神畫面早被億萬人民熟爛於心,呼之欲出,這其中也包括毛澤東早些時候的珍貴照片。 杜修賢對毛澤東的了解,更多是從取景器裡獲得的。
  • 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宮燈出自洛陽王家
    他身旁,小煤爐小火熬著膠水;牆壁上,掛著的木鑽子已經用了100多年;屋頂上,穿梁而過的長竹竿上掛滿了宮燈。大大小小的宮燈雖然顏色不同,卻是古時燈籠式樣。白色蛋圓形的是唐朝樣式,就是常見的掛在家宅門前寫「張」或「王」姓的那種;紅色長圓形的是清代樣式,喬家大院裡掛的就是這種。至於書桌上的那盞黃色桌燈,王建水說:「它跟乾隆用的一模一樣。」
  • 史上最大暴龍揭曉 重8800公斤花數十年重建骨骼
    史上最大暴龍揭曉 重8800公斤花數十年重建骨骼 (1/6) "← →"翻頁
  • 天安門的屋頂是什麼樣式的?歇山頂漫談
    晉國的來源  晉祠的聖母殿,宋代重建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屋頂,四周繞以圍廊,符合營造法式的慣例。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重建於遼代統合二年(公元984年),外部兩層,內部實為三層,重簷歇山頂。臺基較矮,上層為坡度較緩的歇山屋頂。
  • 蒙了南京人幾十年 玄武門城樓竟是"假古董"
    以前中華門城堡上也確實有鏑樓,拆除了有安全隱患的仿真樓之後,是否會復建原有的城樓?南京風光建設綜合開發公司負責人表示,很希望能恢復城堡的原有模樣,但中華門城堡及明城牆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否恢復建原有的城樓,須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有關部門正在努力,但時間未定。     和中華門鏑樓情況類似的玄武門城樓,卻悄悄地拆了,又打算悄悄地建。
  • 故宮、天安門是誰建的?老北京人只知其名,卻鮮知是工匠世家父子接力
    遷居蘇州的工匠世家蒯氏祖上是湖北襄陽,劉宋時代祖上曾有人被封為都鄉侯,也算名門望族。明朝洪武初年,蒯祥家族遷徙到蘇州吳縣香山。蒯祥就是在遷居此地後約三十年誕生的。蒯氏家族定居香山後,在此繁衍生息,大部分以做木工、瓦工為生。
  • 參觀正陽門城樓關帝塑像
    參觀正陽門城樓關帝塑像 作者:海長青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五日下午,登上了北京正陽門城樓。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確實是第一次登上正陽門城樓,為的就是看看城樓裡的關帝神龕和塑像。現在剩下的城門,皇城城門只留有天安門一座;內城城門只剩正陽門(德勝門還保存有箭樓,但城樓早已拆除了);而外城的城門則全部消失了(現在復建了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正陽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因其在皇城的正前方而被百姓俗稱為「前門」,因其規格宏大,也叫「大前門」。正陽門在北京內城的城門中,是最高大、最富麗堂皇的。
  • 董潔挺大肚探班《天安門》 潘粵明自爆新年當爹-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葉大鷹導演的電影《天安門》在北京懷柔影視基地進行緊張的拍攝。作為60年國慶的獻禮影片,葉導為此片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該片講述了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決定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受命的解放軍某隊在28天時間內,對天安門城樓進行整修和布置的故事。
  • 追尋失落的「黃金國」:重達兩公斤的黃金面具、手戴戒指的木乃伊……
    6月2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正式拉開了為期將近三個月的大幕。兩公斤重的黃金面具、手戴戒指的木乃伊……精選自秘魯11家考古類博物館藏品,年代跨度約3000年的157件文物,將為觀眾們全方位講訴神秘「黃金國」的故事。
  • 開發商偷工減料少用3成水泥 問題樓被勒令拆除重建
    ,開發商北京日月房地產公司將混凝土供貨價壓得逼近成本,接單的北京華躍騰飛混凝土公司為提高利潤,混凝土每立方米少用水泥110公斤,整體建築平均少用水泥29%。房子蓋到5層時事發,導致本市首個保障房和商品房混建小區明悅灣的6棟在建保障房被勒令拆除重建,成為本市首個因質量問題被勒令拆除重建的房地產項目。如今,華躍騰飛公司總經理王國棟因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獲刑3年6個月。拆除重建導致交房延期,業主起訴開發商賠償違約金案日前剛剛開庭。連日來記者多方調查,這起大案的幕後隱情首次浮出水面。
  • 北京箭扣長城迎2021年首場降雪,城樓在霧中若隱若現
    北京箭扣長城迎2021年首場降雪,城樓在霧中若隱若現 2021-01-14 11:45   澎湃新聞記者:王文娟 編輯:唐燕麗 素材來源:張學
  • 重慶珍檔 | 鳳先生是不能忘卻的
    蕭先生曾供職於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國畫院,是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和西泠印社藝術品鑑定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蕭先生1942年生於重慶南岸,大半輩子研究的兩位國畫大師傅抱石和呂鳳子,也是抗戰時在重慶達到藝術高峰,我們用三期專欄聽他講跟重慶、傅抱石和呂鳳子的藝緣。
  • 1949年10月1日,遊行群眾:見不到主席,我們不走!
    在天安門的城樓上,他從中間走到東頭,又從東頭走到西頭,頻頻向遊行的群眾招手,揮帽致意。 在不少農民的觀念中,毛澤東就是「真龍天子」,得見「龍顏」就是天大的福分。因此,隊伍經過天安門時,大家都想多看兩眼,有的人乾脆在天安門前站著不走,任後邊怎麼喊,領隊怎麼叫,就是止步不前,出現了擁擠現象。
  • 豪車鑲金、戴15公斤黃金飾品!這名億萬富豪在柬埔寨火了……
    專門叫人「量頭定製」了一頂2公斤重的「金鑲鑽」帽子。據說帽子是用53兩黃金和26克拉鑽石製作而成,光製造時間就長達7個月,總額約10萬美元。這位億萬富豪還將自己的名字用鑽石鑲在了帽子上,有錢可真任性。他身上掛的那條「大麻花」金鍊加上墜子得有個好幾公斤吧?網友們調侃,老哥,不怕患頸椎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