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如果中小學不開設英語課,中國人還會學英語嗎?幾乎所剩無幾!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這兩個看似截然相反的標籤,可以出現在同一個民族的身上,事實上並不矛盾。因為只要是考試要考的內容,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只要是考試不看的內容,無論有多大的價值,中國人都不屑一顧。
比如外語,就是這樣的例子。中國人每年花在學習英語(不包括別的小語種)上的錢,就超過了300億美元,外語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是,在付出了這麼多金錢之後,中國人還是聽不懂、說不出、看不懂、寫不了。也就是說,外語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中國人一個也沒有掌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加拿大學者早就發現了,凡是以考試為目的的外語學習者,最後都學不好。那些最終學會了外語的人,不是為了考試而學,不是為了金錢而學,僅僅為了外語本身。他們可能對外國的電影感興趣,他們可能對外國的小說感興趣,他們可能很想與外國人聊聊天。
但是,這樣的學習理論,放在中國人身上,顯然並不合適。因為真正對外國文化感興趣的中國人,恐怕是寥寥無幾。不只是英美文化,中國人對一切國家的文化都不感興趣,只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感興趣。這是因為,中華文化太古老了,太偉大了,太高深了,一輩子學習中國文化,就夠了。
所以說,考試,正是逼迫中國人學習外語的「最佳手段」。如果沒有考試,恐怕自學外語的中國人,基本沒有。因為中國學生並不喜歡自學,他們喜歡課堂教學。而西方的經驗卻表明,對外語學習來說,課堂教學,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中小學取消了英語課,高考也取消了英語,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就會減少70%以上。
最終,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將會出現很大的「城鄉分化」。城市裡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數量,減少一半左右。而農村裡的學生,可能壓根就不學了。因為農村學生的時間很值錢,他們要種地、打遊戲、上網聊天,實在沒工夫花在這些沒有的事情上面。不過,沒有了英語,他們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數學上面,這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