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對當地環境的影響非常大,比如說我國的牛蛙、大閘蟹、亞洲鯉魚等,這些到了國外全都泛濫成災,對當地的環境有著非常大的破壞力度,儘管政府也組織了消滅工作,但還是沒能將其剷除。不過這三種東西在我國卻是別致的美味,就算是養殖也不夠吃的。其他的外來生物,到了我國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小龍蝦就是如此,它的繁殖能力雖說很強,但終究還是要靠養殖才行。
在很多人眼裡,中國吃貨什麼都能吃,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就拿福壽螺來說,它就不能去品嘗,儘管在最初時確實有人進行養殖,但發現它的肉質有毒素產生,還是被人拋棄。其實在我國也有不少泛濫的入侵物種,比如說清道夫魚就是如此,就算是吃貨也要敗下陣來。
它作為一種原產自南美洲的魚類,和大家常見的鯰魚是遠親關係,而它在我國的叫法並不是太好型,比如說吸口鯰、垃圾魚等,而學名卻非常的高大上,名叫王國異型。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清道夫。它可以吞食水中的垃圾,也可以將排洩物吃到肚子裡,可以很好的淨化水源清潔衛生,不少人都會餵養上一些,放在魚塘裡吞食排洩物以及沉積在淤泥上的飼料,而它本身的適應性強,可以很好的餵養。
對於漁民們來說,在養殖水產品時,魚塘的清理工作是比較繁瑣的,但如果不將其處理是不行的,不然水質會變差,其中病菌也會蔓延,魚兒很容易就會生疾病,品質和產量都會降低,因此漁民需要時常對垃圾進行清理,這樣才能淨化水源。而它就是以排洩物、吞食垃圾為主的魚類,因此我國才想起來將清道夫引進,讓其可以淨化水源改善水質。
不過這個想法很好,垃圾確實被清理了一部分,很多漁民也開始了大量養殖,結果隨著清道夫的數量增加,其弊端也隨之出現。它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在有水的地方都可以存活,不僅會吞食垃圾,還會以那些藻類、魚卵等為食物,只要是能吃的東西都會品嘗。
當然它的食量也非常的高,一天能吞食3000粒以上的魚卵,如此一來如果大量的繁育,自然是讓其他魚類的生長受到影響,一條河流中可能都是清道夫。而它的捕食順序則是首先以那些魚卵、小魚為生,之後才會吃垃圾,結果對水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然它在我國沒有天敵,本身就沒有食用價值,如此一來吃貨也沒有辦法。它的體內病菌多,肉質裡的腥臭味濃烈,添加再多的香料也很難掩飾這種味道,因此吃貨也不敢吃。
正因如此,它在我國的河流中也隨之泛濫,讓人無奈,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