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8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專家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教授、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終身名譽會長 郭應祿
我1930年出生,21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到如今已年近九十,回首過去幾十年來的從醫路,我感念恩師吳階平院士的教導,是他教會了我如何當一個好醫生。「做大夫要對病人全心全意」,這句話我至今銘記。
一次疏忽
有一件小事,我跟很多人都說過。做研究生時,我們科裡有個規矩,每周兩次跟著吳老師大巡診。這是科裡的「大日子」,也是我們這些年輕大夫學習進步的好機會。每到這些日子,我都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背熟所負責病人的病史,包括檢查的各項指標等。但有一次,我犯錯了。
那是一個診斷為左腎結核的病人,已經安排好了手術,準備切除。我按慣例介紹完情況後,吳老師俯身給病人做了個全身檢查,隨後問我除了左腎結核外,病人還有什麼問題。我回說「沒什麼」,於是吳老師就讓我再摸摸患者下體。這一摸,我腦袋嗡地一下,立刻出了滿頭的汗——因為偷懶,我漏查了病人的陰囊,而病人左側附睪尾部有個很明顯的不規則包塊,說明他伴有左側附睪結核。這個疏忽的結果是,如果病人的附睪結核也需要手術,就得再上一回手術臺。
查房結束,我被叫到辦公室,滿是心慌地準備接受批評。但吳老師只是語重心長地說:「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查出病人的附睪病變,但你疏忽了。病人對我們是健康所系、生命相託,他們把生命健康交給我們,我們就要對他們全面負責。你要記住,醫生的每個決定都直接關係著患者的安危和康復,來不得半點疏忽。」
一臺手術
「吃一塹,長一智」講的是一個人要從自己的失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吳老師卻跟我們說,別人的錯誤也要成為自己的經驗教訓,如此才能讓醫術快速不斷地進步。
我記得,文革早期,我參加了一次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手術,擔任助手。患者的腫瘤體積很大,暴露也不太好,雖然老師認真進行手術,但由於腫瘤周圍血管很多,粘連也多,結紮異常血管時,意外地損傷了腎動脈,最終不得不一併摘除受損側的腎。事後,吳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總結手術中的失誤,希望通過這次「塹」長大家之「智」。
在那個年代,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被公認是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當時檢查手段比較差,腫瘤早期很難查出來,一旦發現基本都是晚期。患者術中血壓極不穩定,甚至只是輕輕擠壓一下腫瘤,血壓就能「跳」到200~300毫米汞柱;而腫瘤一切掉,血壓又有可能直接掉到0。這種過山車式的血壓變化,極易造成術中大出血等意外,再加上腎上腺位置深,操作時視線會被腎擋住,手術難度也就更大。
由於當時的客觀原因,高年資的大夫有的被下放到外地,或被派去做了保健工作,科裡只剩下我們幾個年輕醫師支撐。這種病人來了都有畏難情緒,但不治病人又會有危險,總得有人接手,我只能下決心把任務接下來,腦子裡呈現的是好醫生的標準——崇高醫德、精湛醫術和良好的服務意識。我想,前有老師之「塹」,後有書籍資料輔助,再加上做好充分術前準備並取得病人本人和家屬的同意,又有麻醉科和手術室同志們的合作,再難的問題也總能解決。
常有人問我,該怎麼面對風險很大的手術。我的結論是:只要病人需要,風險再大也得上。我不是不怕術中大出血,當血突然冒出來時,腦子也會「轟」地一下全亂了,但我必須告訴自己先冷靜下來,採取規範的方法進行處理。通過那次失敗的手術,我在手術前會對解剖技巧做充分準備。手術時,我還有了一個習慣,手邊會準備一塊厚厚的紗布棉墊,一旦遇上大出血,可以迅速用棉墊塞住傷口,讓自己和參加手術的同志都能平靜下來,爭取時間找出問題。平時練本事,膽大且心細,懷著高度負責的精神,錘鍊精湛的醫術,這些本就是當好外科醫生的必需。就這樣,我在院內外接連做腎上腺手術400餘例,均取得了滿意效果。
一句關照
除了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吳老師還教導我們對病人要有服務意識,各種小事都應想得周到。
跟吳老師上手術,他從不允許大家在手術室閒談與手術無關的東西,甚至在術前刷手時,也只談這臺手術的相關問題,會詢問學生「知道今天是什麼手術嗎?什麼診斷?手術該注意什麼?」等問題,他認為,在手術過程中東拉西扯會分散精力,是對病人的不尊重。
這種全心全意對患者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到後來,我也形成了一個自己的習慣。不管多忙,只要是第二天有手術,前一天必須要見患者一面,手術之後再跟患者打個招呼。對我來說,同類型的手術我做了一輩子,不覺得是個大事;但對患者來說卻不一樣,他們也許一輩子只會做這一次手術,難免會想很多。這時醫患之間的溝通就顯得特別重要。很多時候,你不用花太多時間,有時只是一句關照而已,在手術前說一句「明天我給你做手術,已做好充分準備,別擔心」,在手術後說一句「手術很順利,放心休息吧」,患者就會感覺踏實。更重要的是,無論提前安撫患者,還是術前溝通情況,只要在這些小環節上稍微多用一點心,諸如左腎有問題卻切掉了右腎等低級錯誤就不會發生。病人的事,從來就沒有小事。
人們常用「白衣天使」歌頌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在非典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時候。可我覺得,白衣天使並不只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稱號,而是從穿上白大衣的那一天起,醫務工作者就應當具有天使一般的品質,堅守維護病人健康的責任。說到底,做醫生只有一條最簡單樸素的原則:你所做一切的出發點都應該是為病人好。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