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應祿院士:感念恩師吳階平院士的教導

2021-01-08 澎湃新聞
郭應祿院士:感念恩師吳階平院士的教導

2019-06-28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專家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教授、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終身名譽會長 郭應祿

我1930年出生,21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到如今已年近九十,回首過去幾十年來的從醫路,我感念恩師吳階平院士的教導,是他教會了我如何當一個好醫生。「做大夫要對病人全心全意」,這句話我至今銘記。

一次疏忽

有一件小事,我跟很多人都說過。做研究生時,我們科裡有個規矩,每周兩次跟著吳老師大巡診。這是科裡的「大日子」,也是我們這些年輕大夫學習進步的好機會。每到這些日子,我都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背熟所負責病人的病史,包括檢查的各項指標等。但有一次,我犯錯了。

那是一個診斷為左腎結核的病人,已經安排好了手術,準備切除。我按慣例介紹完情況後,吳老師俯身給病人做了個全身檢查,隨後問我除了左腎結核外,病人還有什麼問題。我回說「沒什麼」,於是吳老師就讓我再摸摸患者下體。這一摸,我腦袋嗡地一下,立刻出了滿頭的汗——因為偷懶,我漏查了病人的陰囊,而病人左側附睪尾部有個很明顯的不規則包塊,說明他伴有左側附睪結核。這個疏忽的結果是,如果病人的附睪結核也需要手術,就得再上一回手術臺。

查房結束,我被叫到辦公室,滿是心慌地準備接受批評。但吳老師只是語重心長地說:「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查出病人的附睪病變,但你疏忽了。病人對我們是健康所系、生命相託,他們把生命健康交給我們,我們就要對他們全面負責。你要記住,醫生的每個決定都直接關係著患者的安危和康復,來不得半點疏忽。」

一臺手術

「吃一塹,長一智」講的是一個人要從自己的失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吳老師卻跟我們說,別人的錯誤也要成為自己的經驗教訓,如此才能讓醫術快速不斷地進步。

我記得,文革早期,我參加了一次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手術,擔任助手。患者的腫瘤體積很大,暴露也不太好,雖然老師認真進行手術,但由於腫瘤周圍血管很多,粘連也多,結紮異常血管時,意外地損傷了腎動脈,最終不得不一併摘除受損側的腎。事後,吳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總結手術中的失誤,希望通過這次「塹」長大家之「智」。

在那個年代,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被公認是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當時檢查手段比較差,腫瘤早期很難查出來,一旦發現基本都是晚期。患者術中血壓極不穩定,甚至只是輕輕擠壓一下腫瘤,血壓就能「跳」到200~300毫米汞柱;而腫瘤一切掉,血壓又有可能直接掉到0。這種過山車式的血壓變化,極易造成術中大出血等意外,再加上腎上腺位置深,操作時視線會被腎擋住,手術難度也就更大。

由於當時的客觀原因,高年資的大夫有的被下放到外地,或被派去做了保健工作,科裡只剩下我們幾個年輕醫師支撐。這種病人來了都有畏難情緒,但不治病人又會有危險,總得有人接手,我只能下決心把任務接下來,腦子裡呈現的是好醫生的標準——崇高醫德、精湛醫術和良好的服務意識。我想,前有老師之「塹」,後有書籍資料輔助,再加上做好充分術前準備並取得病人本人和家屬的同意,又有麻醉科和手術室同志們的合作,再難的問題也總能解決。

常有人問我,該怎麼面對風險很大的手術。我的結論是:只要病人需要,風險再大也得上。我不是不怕術中大出血,當血突然冒出來時,腦子也會「轟」地一下全亂了,但我必須告訴自己先冷靜下來,採取規範的方法進行處理。通過那次失敗的手術,我在手術前會對解剖技巧做充分準備。手術時,我還有了一個習慣,手邊會準備一塊厚厚的紗布棉墊,一旦遇上大出血,可以迅速用棉墊塞住傷口,讓自己和參加手術的同志都能平靜下來,爭取時間找出問題。平時練本事,膽大且心細,懷著高度負責的精神,錘鍊精湛的醫術,這些本就是當好外科醫生的必需。就這樣,我在院內外接連做腎上腺手術400餘例,均取得了滿意效果。

一句關照

除了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吳老師還教導我們對病人要有服務意識,各種小事都應想得周到。

跟吳老師上手術,他從不允許大家在手術室閒談與手術無關的東西,甚至在術前刷手時,也只談這臺手術的相關問題,會詢問學生「知道今天是什麼手術嗎?什麼診斷?手術該注意什麼?」等問題,他認為,在手術過程中東拉西扯會分散精力,是對病人的不尊重。

這種全心全意對患者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到後來,我也形成了一個自己的習慣。不管多忙,只要是第二天有手術,前一天必須要見患者一面,手術之後再跟患者打個招呼。對我來說,同類型的手術我做了一輩子,不覺得是個大事;但對患者來說卻不一樣,他們也許一輩子只會做這一次手術,難免會想很多。這時醫患之間的溝通就顯得特別重要。很多時候,你不用花太多時間,有時只是一句關照而已,在手術前說一句「明天我給你做手術,已做好充分準備,別擔心」,在手術後說一句「手術很順利,放心休息吧」,患者就會感覺踏實。更重要的是,無論提前安撫患者,還是術前溝通情況,只要在這些小環節上稍微多用一點心,諸如左腎有問題卻切掉了右腎等低級錯誤就不會發生。病人的事,從來就沒有小事。

人們常用「白衣天使」歌頌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在非典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時候。可我覺得,白衣天使並不只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稱號,而是從穿上白大衣的那一天起,醫務工作者就應當具有天使一般的品質,堅守維護病人健康的責任。說到底,做醫生只有一條最簡單樸素的原則:你所做一切的出發點都應該是為病人好。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郭應祿院士:中國現代泌尿外科巨擘—新聞—科學網
    1956年北醫畢業時,優秀的郭應祿被留在了北大醫院,還幸運地分在了由吳階平擔任主任的系統外科。1959年,他考取成為吳階平院士最早培養的兩名研究生之一。剛剛讀研幾個月,發生了一件事,令他刻骨銘心、受益終生。 有一次吳階平帶著全體大夫大查房,當他查到郭應祿主管的病人床前,聽他報告完病例後,吳階平親自給病人查體,並問:「什麼診斷?」他說:「左腎結核。」
  • 郭應祿院士被聘為山西人類輔助生殖中心名譽主任(圖)_技術優勢...
    20日,山西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召開的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被聘為該院「人類輔助生殖中心」名譽主任。會議上,郭院士還為廣大員工做了題為《艱辛成就偉業、奮鬥成就輝煌》的勵志專題講座。他以自己多年來從醫的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攻關、奉獻與敬業、付出與回報等方面的生動事例,用樸素的語言為大家上了一堂愛國、愛院、愛事業、愛病人的道德修養課,令大家深受鼓舞和教益。
  • 郭應祿: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個人簡介:郭應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泌尿外科和男科學學科帶頭人。考入北醫幸遇恩師吳階平發榜那天,苦等一天的郭應祿最終收到了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原北平大學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從天津坐車到北京,開始了60餘年與醫學結緣的生涯。在大學快畢業的時候,郭應祿遇到了對他有著終身影響的授業恩師吳階平,畢業後十分幸運地分到了吳階平的系統外科教研組。吳階平治學嚴謹,深諳為師之道。
  • 紀念「控煙之父」翁心植誕辰100周年 王辰院士深情追憶恩師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在座談會上深情追憶自己的恩師。翁心植院士是我國傑出的醫學家、內科學與呼吸病學家、醫學教育家、我國控制吸菸運動的開創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孫燕院士、高潤霖院士、王辰院士、尚永豐院士,以及翁心植院士生前好友及家人,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潘蘇彥參加座談會。
  • 春雨醫生聯合北大男科郭應祿院士團隊規範網際網路男科診療
    7月18日,春雨醫生聯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男科中心(以下簡稱北大男科)郭應祿院士團隊,發布網際網路專科品牌,雙方將探索專科領域的網際網路診療實施路徑和規範,以期規範網際網路男科診療。男科診療將建立統一規範化標準北大男科是原北京市衛生局批准的中國第一家三甲醫院的男科中心,也是中華醫學會男科分會創建單位。
  • 郭應祿:醫者要有「四愛」—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在第35屆國際泌尿協會(SIU)大會上,我國泌尿外科和男科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獲國際泌尿協會終身成就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如是說。 「風雨」無阻 帶領泌尿外科發展 「中國的泌尿外科事業,應該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後,在當時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正是在吳階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國的泌尿外科才開始萌芽發展。」
  • 郭應祿院士:無創能量醫學前景光明—新聞—科學網
    郭應祿 ■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應祿 我們應抓住機會努力讓我國在生命科學的第三次革命中處於領導地位,完成在世界醫學領域從跟隨向領跑的轉變,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 醫學史上的5月4日:新中國泌尿外科學奠基人郭應祿出生
    1930年5月4日,著名泌尿外科學家郭應祿在山西省定襄縣白村出生。郭老自幼失學,直到13歲才獲得學習機會。上學後,他僅用8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人12年的學習內容。1951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進入系統外科跟隨吳階平擔任主任學習並成為吳院士最早培養的研究生之一。
  • 緬懷「高鐵院士」王夢恕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八寶山送別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代表在八寶山追悼會現場淚別王夢恕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王冬偉 通訊員 袁芳)9月22日上午,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
  • 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辭世 骨灰將和老伴的一起灑向大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省學術帶頭人。趙爾宓院士辭世》。我國著名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於24日因病逝世。       文中附上了「趙院士家人給學校的信」,說明趙爾宓生前有遺囑:「在我去世之後,喪事一切繁文縟節全免,不收禮金,不給大家增加麻煩,待後事處理完畢後,再通知單位及各位親朋好友。」家人尊重老人家的意願,遺體火化之後才向外界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 院士說 | 趙振堂院士:鸚鵡螺裡「追光者」
    2001年6月—2014年9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黨委書記2014年9月—201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19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
  • 【院士港故事薈】何滿潮院士NPR新材料生產線投產
    (原耐火材料廠),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難掩激動之情,原本計劃3分鐘的致辭環節被數度延長。當天上午,何滿潮院士NPR新材料第一條生產線啟動儀式在此舉行,李滄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友玉,副區長張在厚參加活動。儀式上,青島國際院士港籤約院士何滿潮與張友玉、張在厚共同按下啟動球,標誌著NPR新材料第一條生產線的正式啟用。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
  • 李春林院士捐贈案頭書
    7月4日,巖石力學與工程專家、挪威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李春林將個人珍藏多年的一宗圖書期刊捐贈給我校。捐書義舉受到廣大師生的廣泛好評和熱烈歡迎。李春林院士本次捐贈圖書期刊總計401冊,其中採礦界頂級SCI期刊《國際巖石力學與採礦科學》251本,巖石界頂級SCI期刊《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149本,《Fundamental of Rock Mechanics》1本。這些期刊最早的出版年份為1964年,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 人民日報:院士頭銜不是「鐵帽子」
    根據中國科學院最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章程》,不僅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稱號,而且當院士出現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乃至觸犯國家法律等行為時,院方將勸其放棄甚至撤銷院士稱號。  長久以來,院士退出機制的不完善屢遭詬病,出現了一些「退不出」「去不掉」的情況,讓院士頭銜如同「鐵帽子」,無論好壞都跟一輩子。其中的無奈,正反映了我國院士制度在人才培養、代際更替、人員流動方面存在的不足。
  • 院士說丨沈洪兵院士:醫學教育,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求創新
    院士說丨沈洪兵院士:醫學教育,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求創新 2020-12-18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而每每提起院士這個稱號,二火兔心中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知大家是否也一樣?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提出在金屬小顆粒懸浮液體中通過測量吸收係數可能觀察到電磁波局域化遷移率邊界的建議。陳子元,核農學家,蘇南蠶絲專科學校(現蘇州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院士說丨侯立安院士:疫情常態化的室內病原微生物消殺及風險防控
    院士說丨侯立安院士:疫情常態化的室內病原微生物消殺及風險防控 2021-01-12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