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小王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
導語:小雞趕火燒、摔泥凹凹、揣包、穿白楞葉、拍洋畫
小雞趕火燒:都是以黃泥巴為原料做成道具而進行的兒童遊戲,流行於大江南北許多地區。玩小雞趕火燒遊戲多為三五名兒童。遊戲前,各人自備黃泥巴一塊,荊棘刺一個,席箴一段。遊戲開始後,各人用黃泥巴捏出一個小雞,做一個小圓火燒(北方的麵食)形的泥餅,然後用剩下的泥巴做一個土堆狀的泥團當作底盤,並在其頂端插上一個荊棘刺。接著插一段五寸左右長、韭菜葉寬的席箴(多為高梁秸皮),一端穿著小雞,一端穿著火燒,再找出席篾的中點擱在荊棘刺上,遊戲道具便做好了。大家都做好道具後,便各用手撥動席箴轉動,於是一個個小雞就轉著趕(「追」的意思)起火燒來了。比賽分兩項,一是比誰做得快做得好;二是比誰的小雞趕火燒轉得又快又穩。
摔泥凹凹:遊戲不限人數,多在五六人以上。參加遊戲的眾兒童各準備一塊黃泥巴,揉成軟硬合適的泥團,然後各自做一個像圓盒子形的泥凹凹。大家都做好了後便開始比賽。這時,一個個兒童把自己做的泥凹凹託在手中,吹一口氣(俗稱「仙氣」),然後說道:「哇哇哇,我的凹凹響不響?響!」接著便搶起胳膊,用力把泥凹凹朝平地上一摔,隨之泥凹凹中部底面便會鼓破並發出響聲。許多泥凹凹依次摔下,鼓破的泥片四處飛濺,響聲此起彼伏。此時,兒童們爭著看誰的泥凹凹裂得口子大,評說誰做的泥凹凹摔得最響。此遊戲雖簡單,但是很有趣味。
揣包:又叫「掉手帕」,是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的一種兒童遊戲。參加該遊戲的人數不限,先選出一名兒童為「揣包者」,其餘的兒童成排坐或圍成圈坐,各以自己的衣襟作兜。「揣包者」暗持一物(多為手帕),依次在每個兒童的兜裡揣一下,乘某兒童不注意,把此物留在其兜中。揣包時,「揣包者」一邊揣一邊念道:「揣,揣,揣包兒。包兒不吃靈芝草,得兒窩兒往家跑。」反覆念唱數遍,當他跑到兜中留有物品的那個兒童身邊時,便說:「開包我吸菸!」該兒童就得認輸了。如果那個兒童很警覺,事先已經發現了兜裡的物品,待「揣包者」的走來時,便會搶先說:「開包我吸菸!」這就意味著「揣包者」輸了,還得繼續當「揣包者」。遊戲也要從頭開始。
掉手帕的遊戲形式是眾兒童圍圈而坐,一名兒童手握手帕在外圈走。當他把手帕扔到某兒童背後並且沒有被發現,等他再轉到這個兒童背後時,這個兒童便輸了,就要和掉手帕的兒童互換遊戲角色。如果這個兒童已經察覺,便會伴作不知,待那掉手帕的兒童轉過來時,一下子站起來捉住他,那掉手帕的兒童便只有認輸。這類遊戲既活潑有趣,又可訓練兒童們的反應能力,所以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穿白楞葉:是北方兒童於深秋時做的一種遊戲。暮秋時分,當毛白楊樹紛紛落葉時,兒童們喜歡群集於樹下,拿出各自帶來的紉著細繩的長針穿落葉,邊穿樹葉邊唱「白楞葉,格楞楞,我唱唱,小狗聽」等童謠。楊樹落葉不斷,兒童們玩耍不停,最後比誰穿的白楞葉多而定輸贏。與之相配合的,還有鬥拉巴條比賽,即用落葉的柄相互牽拉,比誰選的白楞葉的葉柄堅韌不斷。拉斷別人多個白楞葉柄的被兒童們視為「大王」。一次比賽後贏得「大王」的白楞葉柄(俗稱「拉巴條」)常會被其所有者細心包好掖進口袋裡,以備和別的「大王」鬥。
拍洋畫:稱「扇洋畫」,是近代以來流行於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地的兒童遊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美商人在我國經營的捲菸廠為了推銷其香菸(當時吸香菸者不多),便在香菸盒裡裝一張寬約4釐米、長約6釐米的彩印畫片,人們將其稱為「洋畫」。兒童們便把它們作為遊戲之物。玩遊戲時,各人先報手中的洋畫數量,然後出拳(一般採用「包袱、剪子、錘」的方式),輸者甲先將一張洋畫放在平地面上,由贏者乙手拍扇洋畫旁邊的地面,如果拍出的氣流把洋畫吹翻成另一面,此洋畫便由乙獲得。然後由乙出洋畫,由甲拍。如果甲沒有拍翻,改由乙拍,誰拍翻歸誰。最後以各自手中洋畫數來定勝負。後來,香菸盒裡的洋畫逐漸被商販們專門印製的小畫片(價格很便宜)所取代,但仍將此遊戲稱為「拍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