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流浪旅程:白沙漠與黑沙漠的奇遇!

2021-01-08 騰訊網

埃及的國土94%都是沙漠,從飛機上往下看,除了尼羅河流域有些許的綠意外,其餘廣闊的土地上,除了黃沙,還是黃沙。離開尼羅河流域後的每一步,都似乎需要鼓起巨大勇氣,但一望無垠的沙海中也藏著很多的驚喜,比如:僅在埃及才能看到的星形沙丘、海市蜃樓般的綠洲,不思議的黑與白的沙漠。

||錫瓦綠洲-埃及豔后的私藏溫泉

在遇見錫瓦綠洲之前,很多人都覺得沙漠就是單調乏味的黃沙,但當你驅車穿越近300公裡的沙漠無人區,最終抵達這裡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天真。

這片隱藏在埃及西北部大沙海中的綠洲,有著和東部海岸城市或其他埃及城市都迥然不同的風情,地下湧出的天然泉水滋養了這片綠洲,數十萬茂盛濃密的株棕櫚、椰棗和橄欖樹在這裡肆意生長,在黃沙中長出一片生氣蓬勃的綠。

這裡是2.3萬柏柏爾人和1千多埃及人的家園,既是埃及最孤獨的定居點,也是埃及五大綠洲中最難抵達的那一個,時間在這裡走得格外的慢,直到現在,驢車仍然多於機車。

但依然有很多人敢於挑戰一望無際的大沙海,只為看一眼這座不思議的伊甸園,亞歷山大大帝曾在這裡拜訪過先知阿蒙,埃及豔后遊訪錫瓦時,還臨幸過這裡的溫泉,這座小小的石頭壘成的天然溫泉池因此名聲大噪,留存至今。

||白色沙漠-枕著大漠星光入眠

白色沙漠並不只有在美國墨西哥、巴西千湖沙漠才能看到,在埃及,當你穿越過漫天黃沙,同樣有一片奇異的白沙漠緩緩出現在地平線。

就像是裸蛋糕上面的那層鮮奶油,當你進入白沙保護區,不規則分布的白色沙石出現在黃沙中,還伴隨著更多造型各異、充滿超現實感的白色巖石,蘑菇、人像、雄鷹、公雞、臥獅、駱駝......

比起地球,這裡更像是《星球大戰》裡的異星球,造型離奇的石柱在這裡比比皆是,絕不重樣。這些白色石柱也不普通,是白堊巖經歷數百萬年風的侵蝕而形成的,一下將這趟旅行的歷史維度從千年拉長到百萬年。

不論是白沙漠還是黑沙漠,亦或是黃色的大沙海,入夜後的沙漠大抵都是近似的,抬頭仰望都是一輪明月高懸,滿天星鬥閃耀,有溫柔的夜色與璀璨的銀河相伴,沙漠露營也會變得有意思起來。

||黑色沙漠-這裡的太陽連山都能「烤焦」

黑沙漠與白沙漠很近,佔據這片沙地的不再是石柱,而是大小起伏的圓錐形小山,山丘不高,卻像是被沙漠的烈日給烤焦了一般黑乎乎。

只需幾分鐘就能登上小山丘的山頂,但放眼望去這裡的風景過於悽涼與荒蕪,黑色覆蓋住了沙丘本身的黃色,比起地球表面,說這裡是火星或許更能令人信服。

黑沙漠的成因,同樣需要搭乘時光機返回遠古,火山噴發的巖漿覆蓋了這片土地,冷卻後形成玄武巖,而玄武巖經過時間與風沙的大漠,最終風化為細小的顆粒,灑落在了這片土地上。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撒哈拉,上世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與傳統的歐美帝國一樣,上世紀西班牙在本土之外尤其是非洲地區有著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包括撒哈拉、摩洛哥、幾內亞。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
  • 沙漠裡黑色白色的沙一望無際,夜晚躺在沙子上看星星,很美麗!
    沙漠白的晃眼,美的驚豔。兔子、烏龜、小雞、駱駝、牛奶新地、蘑菇---全都是純白的雕塑,白色的雪花巖讓你感覺到它是那麼有韌性,讓風的大手把它塑造成各種造型。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宿營的地方那尊石雕,黑白分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同行的搞藝術的朋友說是象迭戈的作品。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
  • 大漠之旅,沙漠的浩瀚,廣闊的撒哈拉將給你以全新的感受
    觀沙漠日出,賞大漠晚霞,你可以體會遼闊的撒哈拉帶給你的寧靜與寬廣,感受那一份讓靈魂寧靜的溫馨:在撒哈拉中探險,你可以從野生動植物的身上發現生命的頑強與不朽…每一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的旅程,而一個靈魂的行程卻是無窮無盡的。當生命的旋律在一望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上即響時,相信你會更加珍惜生命綠洲的寶貴金色的撒哈拉沙漠,一種另類的詩意。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不可思議的地貌、浩瀚的沙景,總能受到旅行者的青睞,再次重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想像著1974年的時空。當「空罐子又響起」時,我知道,是撒哈拉溫柔的暖風再次吹起,給這片遙遠的沙漠渲染出了奇幻的色彩,讓更多人心生嚮往。誰能相信,小沙女會在撒哈拉的沙漠裡,睡了這輩子最香甜的覺呢!
  • 令人著迷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炎熱沙漠,覆蓋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區。野生動植物和植物對危險環境的適應性令人著迷,這個地理十字路口的文化歷史複雜而複雜。單峰駱駝單峰駱駝,撒哈拉沙漠最著名的動物之一。野生動物撒哈拉沙漠的環境要求野生動物適應超乾旱條件,強風,強熱和寬溫度波動。
  • 奶油色的埃及白沙漠,大海退去後的海洋生物殘骸巖層
    遙遠的埃及中部地區,是廣袤無邊的撒哈拉大沙漠,那裡有一望無際的黃沙和頻繁的沙塵暴,僅有的幾處綠洲可供人類艱難地生存。在撒哈拉腹地法拉菲拉綠洲以北40多公裡的地方,是拜哈裡耶綠洲,當地有一片巨大的沙漠區域非常特殊,由於當地的沙子表層覆蓋著許多奶油色的物質和風化巖,與周邊地區的黃沙區域截然不同,所以這裡被人稱為「白沙漠」。2002年,為了保護這種特殊的沙漠形態,埃及政府在拜哈裡耶綠洲成立了白沙漠國家公園,並適度開放了旅遊服務。
  • 撒哈拉的故事:為什麼三毛對沙漠情有獨鍾,甚至拋棄一切?
    我們認識到三毛一定是從《撒哈拉的故事》開始的,她用文字寫就佳話,更用一生追求詩和遠方。她說:「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危險之地,不是勇者斷然不會前往,為什麼三毛對其情有獨鍾,定居在沙漠多年?
  • 關於撒哈拉沙漠,你了解多少?
    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公裡,約佔非洲大陸的10% 。 它的東面以紅海為界,西面延伸到大西洋。 在北部,撒哈拉沙漠的北部邊界是地中海,而在南部,它的盡頭是薩赫勒,在這個地區的沙漠景觀逐漸轉變成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
  • 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史前鱷魚化石
    鼠鱷的藝術想像圖。這種鱷魚體長3英尺,以植物和蠐螬為食。豬鱷的復原模型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真實化石。 鼠鱷的復原模型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真實化石。  據《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億年前生活在那裡的5種史前鱷魚化石。其中一種的牙齒就像是野豬的長牙,另一種則長著像鴨嘴的口鼻部,一些還以小恐龍為食。 據介紹,在距今大約1億年前,這些可怕的食肉動物穿梭在非洲沼澤地、湖泊,四處尋找小恐龍,並以魚、蠐螬為食。與現代鱷魚不同,史前鱷魚在陸地的活動同它們在水中一樣的敏捷。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 研究:大型哺乳動物從撒哈拉沙漠消失
    撒哈拉獵豹正在消失,儘管它避免與人接觸。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一篇5日發表於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撒哈拉沙漠的「野生動物族群面臨災難性崩潰」,非洲獅正從撒哈拉沙漠消失,獵豹和羚羊也幾乎看不到了。研究也發現,另外三種大型哺乳動物已經從撒哈拉沙漠中滅絕。
  • 在撒哈拉沙漠的風聲中醒來
    大腦緩慢轉動了1分鐘才反應過來:哦,我躺在撒哈拉沙漠裡,這是我的畢業旅行。    從帳篷探出頭,零星的篝火正飄搖風中,一隻沙漠野狐狸偷吃烤雞殘渣。目之所及的荒漠裡,沒有一絲人類活動的聲響和光亮,徹夜只有我、男友、埃及嚮導三人。    一股「探險愛好者獨享之夜」的滿足感蹭蹭上漲:這才是值得的畢業旅行啊!
  • 文周周丨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愛情
    年少時考入重點中學,因不堪學業地壓力,就不顧一切的「拒學」了,父母無可奈何,只得請老師來家中教授鋼琴及美術等課程,六年來她悄無聲息地在家看讀書籍,冥冥中為她後來寫流浪文學奠定了寫作功底。從此開啟了一生的流浪。然而她沒有預料到,那裡等著她的除了非凡的異鄉生活,還有著給足她婚姻安全感的男人——荷西。三毛與荷西的第一次相識是在1967年,那一年, 24歲的三毛孤身前往馬德裡文哲學院求學,彼時荷西還在讀高中,時年十八歲。第一次見到荷西,是在朋友家,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男孩很英俊。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爾及利亞說到沙漠,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烈日下那一望無際的沙漠。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一個被雪覆蓋的非常寒冷的地方。我們說的是覆蓋1400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沙漠。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
  • 撒哈拉沙漠!非洲死亡之心,深藏著尼羅河鱷魚最後的棲息地
    在查德撒哈拉沙漠的特點就是半乾旱的稀樹草原帶,也稱之為薩赫勒(the Sahel)。因其大部為沙漠地區遠離海洋,且全年高溫炎熱,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查德很多地方,除了日常的駱駝和牧民外,人口稀缺,也是世界上旅遊訪問量最少的國家之一。在查德這也是一個人跡罕至荒蕪的地方,從查德的首都恩賈梅納(N'Djamena)出發,至少需要四天的路程。
  • 沒點絕技,誰敢生活在撒哈拉沙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你一定認為撒哈拉沙漠裡全是沙子吧?其實,撒哈拉沙漠中沙子只佔15%,其餘全部是巖石和砂礫。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撒哈拉沙漠的一天裡都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早上六點多,太陽緩緩升起,逐漸驅散了夜晚的寒冷。沙漠上的晝行動物們漸漸活躍起來,它們必須抓緊時間,為自己尋找食物。沙漠中的植物並不多,此時零星的灌木和稀鬆的草叢掛上了點點露珠,這是草食動物進食的最佳時機,綿羊、駱駝和鹿瞪羚大口地咀嚼著鮮嫩多汁的美味早餐。鹿瞪羚是世界上最小的羚羊,它們可以連續幾個月不喝水。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而撒哈拉,無疑是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記者手記:撒哈拉沙漠看古鯨
    新華社埃及法尤姆10月6日電記者手記:撒哈拉沙漠看古鯨新華社記者鄭凱倫物種的演化,海陸的變遷……這些教科書中的枯燥概念,在位於撒哈拉沙漠的世界自然遺產埃及鯨魚谷有了生動演繹:一具具近20米長的完整鯨化石散布於黃沙中,似在訴說一個跨越4000萬年的故事。
  • 南撒哈拉沙漠 查德 沙漠和綠洲——原始大陸的美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沙漠,其領土面積覆蓋了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馬裡和許多其他非洲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總計將近12個國家。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是查德。對於這個國家的自然美景,我們邀請您來一起看看這裡著名的沙漠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