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侯文通的《正名「阿哈-捷金馬」》,分享給大家以作討論交流。
摘要:史稱的『大宛汗血馬』應是一組合詞,意為大宛馬具有『汗血』的悍威。不可借用表示悍威的『汗血』二字稱『汗血馬』代替大宛馬或與其混稱、誤稱。更不能用『汗血馬』馬名替代現代的阿哈-捷金馬,造成了古今馬名和馬名與悍威的雙重概念錯誤。
(中國青年網,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我在《對中國馬業發展問題的思考和商榷》一文,曾專列「大宛馬、天馬、『汗血馬』、阿哈-捷金馬」一節,談論阿哈-捷金馬的相關問題。要點是,天馬是大宛馬美稱,汗血是對其『悍威』的讚賞;現在原大宛馬產地馬種中只有阿哈-捷金馬與大宛馬存在演化關係,但在漫長歲月中,因按需選育和近交等原因,馬種種質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二者之間不可視為『等同』。
當時由於該文篇幅所限,一些問題不能展開說明和深入論證。目前,國內馬界有些同仁,仍然堅持用『汗血馬』取代阿哈-捷金馬作為正規馬名。究竟是何原由,本人重新學習了有關史料、文章,進行分析,認為雖事出有因,但採用『汗血馬』這一馬名的確很不科學。這裡想簡要談一些心得,為阿哈-捷金馬正名,並與大家討論交流。
1
大宛馬
『天馬』和『汗血』最早的表述
這些內容最早在《史記·大宛列傳》裡就有記載,其中「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裡。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這裡出現的表述是『馬汗血』,而不是『汗血馬』,後人對『汗血』表示了不同理解和看法。
該文接著寫到「初,天子發《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這裡記述了將『天馬』美名由烏孫馬變更為大宛馬的過程。同時出現了『大宛汗血馬』一組合詞,如何理解,是古往今來『汗血馬』爭論的由來。
該列傳後來又寫到,「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果實,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該處已用天馬一詞代稱大宛馬。
從漢至唐,史書多以『天馬』來美稱大宛馬,如《史記·樂書》、《前漢書·禮樂志》都分別著有《天馬歌》用以詠唱;《唐會要》卷七二道:「康居馬,康居國馬(會要中缺馬字)也,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中,康居國獻馬四千匹,今時官馬猶其種也」。當時康居國歸唐朝天馬都督府管轄(注意,『天馬』二字)。康居馬雖是由大宛馬演化而來,但因按當時需求選育,體型變化較大(見圖2 唐 韓幹 『照夜白』)。
圖1 漢 鎏金馬
圖2 唐 韓幹『照夜白』圖
圖3 阿哈-捷金馬
註:圖1漢 鎏金馬原形被認為是大宛馬,體型勻稱清秀,皮薄,長毛稀疏,頭輕頸長,胸肌發達,背腰長直,腹圓,尾礎高,肢長,四肢端正,體質乾燥結實;
圖2唐 大宛馬稱康居馬,韓幹所畫 『照夜白』馬即為貢馬,肉肥膘厚,形似幾分『唐馬』的重乘之態;
圖3阿哈-捷金馬,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因缺乏系統選育和近交,體量輕細,出現鹿頸、單睪,前胸、背腰、肢勢多有缺陷。後經長期選育,部分品系有所改觀,但總體上體質細緻,體形偏輕。
2
對馬『汗血』和『汗血馬』
認識的混亂和誤解
馬『汗血』的形成,說法很多。一種認為是皮下寄生蟲所致(缺乏實證);二為皮膚薄,毛細血管滲血說(也不可能);還有皮薄毛稀,血管眀露,毛色襯託汗液,光線眏射誤判說等,似是而非,不一而足。
正如多年前一位學者匯總史料後認為,在久遠的古代,科技、文化、語言、文字一直都有變化,所謂見過馬『汗血』的人,描述就有「赤血—汗血—朱汗—血從(汗)中出,血汗—汗出如血等等。不同時期用詞也不同,從中可明顯看出,親眼見到該現象的古人,也有不同的認識」。這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很自然的事。
由於對馬『汗血』真實意涵認識不清,『大宛汗血馬』這一組合詞,可能被後世一些史家曲解為大宛國的汗血馬,將大宛馬誤稱為『汗血馬』並與之混用,此後就以訛傳訛。如《前漢書·武帝記》道,「四年春貳師將軍李廣利斬大宛王首,獲汗血馬來」; 《後魏書·世祖記》道「太延三年,破洛郡,者舌國各遣使進獻汗血馬」; 《隋書·煬帝記》道,大業四年「遣使朝謁者崔毅出使突厥處(指西突厥),羅致汗血馬」。
這些史書的混亂表述,也影響到大宛馬的英譯名。在斐滋格萊德的《馬書》中就說,費爾哈那地方自古就產英譯稱『汗血』(Sweated blood)的馬種。據英國溫華斯夫人指出,這是根據中國史書上一些記載為依據的。
3
『汗血』真正涵義的討論
從古至今,關於『汗血』現象討論,古代主流常見於史書的注釋。元狩五年(前120年)漢樂「天馬歌」就有:『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之唱。對此東漢應劭的解釋是,『大宛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而唐顏師古則注,『沫者,言被面如頮(音『匯』)也』。如前所述,現代中外學者,關於『汗血』現象雖有多種認識,但天馬汗腺發達都是無疑的。日本學者三村一認為,『天馬汗腺發達,這正是炎熱地域馬的特徵』。注意,這裡用天馬稱謂大宛馬;強調是炎熱地域馬,其現代氣質應稱為『熱血』。
對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大宛汗血馬』這一組合詞真正涵義的理解,應劭對《史記·樂書》註:「大宛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裡。」汗血不像是單純談生理現象,而是有更深的含義。唐代顏師古作了解釋,「謂踏石而有跡,言其蹄堅利」,踏石有跡,馳道外飛馳的馬踏在亂石戈壁上才有可能。謝成俠先生則進一步認為,「蹋石汗血」,「一日千裡」是漢代人形容、讚美大宛馬很有「悍威」之意(謝成俠 中國養馬史 修訂版 1991 p73)。這種解釋,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同。
現在,對『大宛汗血馬』這一組合詞可以理解為,大宛馬具有『汗血』的悍威,即前面是馬名,而後面是氣質。當時古人,雖然認為馬的悍威與血液有關,但其分類尚未形成體系,後來馬的氣質才分成為冷血馬、溫血馬、熱血馬。如對具有溫血氣質的漢諾瓦馬,我們常把他連稱為漢諾瓦溫血馬。如若僅稱溫血馬,那就不能代表馬名了。
4
阿哈-捷金馬是古代大宛馬
直接演進的現代馬種科學正規馬名
奠定這一結論的是謝成俠先生1955年發表的「二千多年來大宛馬(阿哈馬)和苜蓿傳入中國及其利用考」的著名論文,確定了現代阿哈馬是由兩千年前的大宛馬經過進化、培育、演變而來的歷史事實。謝成俠先生這篇論文發表後,不少學者紛紛發表文章支持和引用這一觀點。同時,這一結論也得到當時蘇聯馬界專家認同,阿哈-捷金馬這一正式馬名和它與大宛馬的關係,同時在兩國百科全書和教科書中得到確認。
由於古今相關馬種,因按需選育,近交或外種侵入等,品質發生大的變化,因而不能用(即使有演化關係的)古馬名替代今馬名,這是個常識。如不能用烏孫馬代替哈薩克馬,不能用結骨馬代替吉爾吉斯馬,當然也不能用大宛馬替代阿哈-捷金馬。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內馬界對『汗血馬』一事也進行過討論,大家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取得了共識。即:阿哈馬不能等同於大宛馬,只是由古代大宛馬發展進化而而來。
馬種名稱是科技名詞,必須科學嚴謹,不可概念混淆。古今馬名要區分,馬名和悍威(氣質)更不可混為一談。現代『阿哈-捷金馬』馬名,是當今中外科學界確認的,不可將『阿哈-捷金馬』馬名用僅代表古代大宛馬悍威的『汗血』二字替代,稱為『汗血馬』。這一馬名的混稱和誤稱造成了古今馬名和馬名與悍威的雙重概念錯誤,不但非正規而且不科學。『汗血馬』馬名誤傳多年,影響國內外,甚為憾事!這也是我們要撰文為『阿哈-捷金馬』正名的根本原因。
主要參考文獻
1,(漢) 司馬遷 《史記》卷一百廿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2,(漢) 斑固 《漢書》 卷廿一,禮樂志 第二
3,(漢) 斑固 《漢書》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卅一
4,(漢) 斑固 《漢書》 卷九十六 西域傳 第六十六
5,謝成俠《中國養馬史》修訂版 農業出版社 1991 72~103
6,謝成俠 二千多年來大宛馬(阿哈馬)和苜蓿傳入中國及其利用考《中國獸醫雜誌》1955年(3)
7,加藤茂一 《家畜文化史》 財團法人 法政大學出版局 1978初版 311~407
8,常洪 王仁波 試評茂陵東側出土的西漢鎏金銅馬——兼論天馬和現代中亞馬種的關係 《農業考古》1987(2)347~355
9,王鐵權《純血馬 汗血馬 阿拉伯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6
10,劉山,也談「汗血馬」— 「同純血馬 汗血馬 阿拉伯馬」編著者王鐵權先生商榷 養馬及馬術運動 1996.2和1997.1合刊 49~52
11,侯文通 對中國馬業發展問題的思考和商榷《草食家畜》2015(6)1~5
文/侯文通 圖/沙達提、郭全勝
部分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馬術》雜誌2020年2月刊
雜誌訂閱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