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很帥的港寶」
講點有趣的
重要提示:
微信改版後找不到認真的兔子?
表急,這樣做,我們就不會走散在茫茫人海了:
點擊關註標題下面藍色的「很帥的港寶「
大家好 我是兔子
早前四川信託爆了個大雷
投資者紛紛跑到川信討說法
今天兔子就跟大家聊聊信託
看看信託的發展史
分析下現在信託產品還能不能買?
信託剛剛誕生時,是個徹頭徹尾的熊孩子。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回顧信託的歷史—
信託,英文名叫Trust,是在英美法體系下發展起來的,在中國,信託完全是個舶來品,操作起來有點水土不服、變形走樣。
信託信託,說的是信任,託付。
記得三國裡劉備託孤的事兒吧、劉備把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就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幫這個廢柴兒子打理好江山基業。
而信託最開始的目的,就是幫富人把財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好讓他們的子子孫孫不用努力也可以躺著收租。
然而,中國卻沒有這樣的土壤。也就是諸葛孔明願意這麼任勞任怨了,換了其它人,直接就把你留給後人的財產私吞了。
沒有制度傳統,法律也很難制定,所以信託到現在為止只有簡陋的一法三規—
法律在制定時就沒鬧明白信託的定位和功能,就連監管都很難依據《信託法》來載量,只能靠不停的出臺管理辦法來後期彌補。
「 沒有法律作依據,信託只能自個兒思考人生 」
自從1979年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誕生開始,信託業就像迷茫的少年一樣,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該怎麼辦。
所以,在他最最最迷茫之時,他選擇—
銀行的、證券的業務都有他的份,一度被稱為「 金融百貨公司 」
結果是,無序發展、風險失控讓信託公司紛紛陷入危機。在1979年到2001年,信託迎來了監管爸爸的五次清理,信託公司的數量從1995年的392家銳減到2003年末的59家。
如果做個比喻的話,信託出生的時候,有點像哪吒。
家世也算顯赫,爸爸是國企、央企等等,但從出生起就是個怪胎,而且得不到爸媽的愛,最終迎來了《封神演義》裡李靖教訓逆子的劇情。
頑皮了那麼久,又被監管爸爸訓了幾次,信託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於是找到了幾個可以幹的活——
和哪吒一樣,在爹不疼娘不愛的情況下,信託沒有放棄自己,在苦苦掙扎後,終於看到了微亮的曙光,也就是通道業務。
從此,信託像哪吒一樣獲得了新生,利用自己的三頭六臂(啥都能幹)的特點,迎來了自己的黃金十年(2001-2011年)
通道,顧名思義,也就是幫別人搭橋。有的投資者有錢,但是沒有放貸的資格。於是找到了信託,把錢交給有資格的信託,再由信託把錢交給缺錢的融資方,巧妙的繞過監管的高要求(這也是我之前提過的委外通道)
於是,信託專注於搭通道,管理規模暴漲,但本質上項目和資金都與信託沒什麼關係,過個手而已。
後來,信託發現一直打輔助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監管爸爸對於這種監管套利的做法也管得越來越嚴了。
於是,信託開始開拓自己可以掌控的主動業務
信託逐步開發了房地產和政府信用平臺(以下簡稱政信)這兩大業務,與他們一拍即合,負責為房地產和政信提供資金。
政信嘛,政府不會破產大家都懂的
而房地產呢,利潤率高大家也都懂的
與兩顆大樹合作,信託擁有了以下兩大優勢——
剛性兌付(以下簡稱剛兌),大家應該都理解吧,就是無論發生了什麼情況,借出的錢都會得到償還。
比如,信託公司大多數是國有控股,看起來有個政府背書的光環,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信託不會像私募那樣輕易跑路,畢竟信託牌照都是稀缺資源,全國只有68家,而且不會再有新增。
「高收益,人人都愛 」
信託因為投資方式靈活,可以投資更多領域,而且不需要像銀行理財一樣,被銀行收取一道手續費,收益率要比銀行理財高很多
「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
既剛兌、收益又高,所以前十幾年,信託成為了有錢人(起投100萬)理財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過,剛兌其實也是那時候絕大部分金融機構的表現,只不過信託更剛、收益更高!
因為中國金融發展時間短,市場不夠成熟,投資者也比較幼稚,所以多年來,我國群眾都會剛兌有著蜜汁追求
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上,如果你不能承諾剛兌,那意味著你沒飯吃
那為什麼現在信託不繼續剛兌,開始爆雷了呢?
信託產品頻頻爆雷,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什麼之前很少聽到爆雷的說法?
因為在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剛兌是一件相對容易做到的事情,即使有個別項目出了差錯,還可以用增量去填補窟窿,甚至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用自己的利潤和股本去填
「 你感覺輕鬆是因為 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
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經濟總量扶搖直上,在低垂的果實都已經被採摘完後,經濟不再高速發展,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投資收益率緩步下行的同時,項目的不良率也在相應升高
收益更少,壞帳更多,即使是資本金雄厚的銀行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也很難受,包商銀行(現,蒙商銀行)不都被接管了嗎。
銀行有資本充足率等要求,即使遇到嚴峻的形勢,還能苟一苟,或者繼續籌集資本金,信託就自己那點資本金,賠完就沒了。
信託需要高收益必須要冒更大的風險。銀行風控更加嚴格,每家銀行的不良率相對都很低,所以總體來看,信託的資產質量不如銀行。
當經濟不再迅猛增長,在p2p裸泳之後,信託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以前不良率低,靠自己墊錢還能勉強兌付過去。現在,錢都快墊完了,結果眼前還有一堆項目要爛尾
監管爸爸也知道現在日子不如以前好過了,但是如果信託公司一直自己兜底的話,總有兜不住的一天,與其到時候爆個巨大無比的雷,還是慢慢消化這些壞帳更好。
於是,在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中,銀保監會要求——
不僅僅是信託,現在所有理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了。銀行理財就把口徑改成了「 業績比較基準 」。不是理財產品中的債券基金收益也跌成負的了嗎?
如果被發現有輾轉騰挪試圖剛性兌付的,不僅給客戶貼了錢,還要被監管爸爸處罰(但保住了名聲和信譽)
所以,即使有的信託公司有賊心像偷偷墊付,一旦被發現,可能也會迎來監管的重拳出擊—
那麼,問題就來了——
其實這個問題,和其他類似問題一樣,比如—
這些問題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閉著眼睛都能掙錢時代過去了,連發展最快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存量競爭,更何況其他產業呢?
投資回報率本質上和國家經濟增速是一致的,經濟增速下降,投資者也應該相應地降低自己的預期回報率
憑什麼企業家投資建廠賺到的越來越少,你單靠投資還能一直拿到很高的收益率呢?這不科學啊
另外,在國家逐步打破剛兌的時候,金融市場對投資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債券基金可能收益為負,私募也有可能跑路,沒有哪項理財是可以輕鬆決定的。
「 那個既剛兌又有高收益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具體說回信託投資
雖然信託在逐漸退去它剛兌的光環,但相比其他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來說,信託目前還勝在收益略高上(風險相應地可能也略高),如果錢多的話,也是一個合理分配財富的路子。
如果真的要投資信託的話,兔子有三個小建議。
一 了解底層資產
如果是房地產項目的話,要知道項目位置和開發企業;如果是政信類項目的話,優先選擇發達地區市級以上的政府;如果選擇消費信託的話,可以查看資產方的歷史壞帳率。。。
二 權衡風險收益比
如果借錢的企業和項目比較優質,那可以適當降低一點收益率,這個看個人的風險偏好程度。
三 分散投資
先挑選各個不同的籃子(金融類別)來存放蛋類,再在籃子裡放上鴨蛋、雞蛋、鵝蛋、鵪鶉蛋(不同的單個產品)等等
我知道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太難太麻煩了
但信託畢竟起投金額大多是100萬(雖然現在門檻下來了,也有30萬的產品)。不管是誰,這都不是一筆小數目,才不會在之後追悔莫及,才不會像現在川信門口鬧騰的投資者一樣,還抱著剛兌的心理博「 愛哭的孩子有奶吃 」
照例總結一下:
1 信託是舶來品,出生時就是個怪胎,
一是因為缺乏制度傳統,
二是因為缺少完備的法律依據
2 信託主要有兩類業務:
通道業務:幫人搭橋,以規避監管;
主動業務:以房地產、政信類為主。
3 信託兩大優勢:剛性兌付+高收益
4 信託爆雷的原因:
經濟下行,不良率升高
監管不給剛兌,壞帳出清
5 現在還能買信託嗎?
適當降低預期收益率
放棄剛兌的念頭
講信託作為財富管理的一部分
6 投資信託的建議
了解底層資產
權衡風險收益比
分散投資
希望每個投資者在投任何一筆錢時
能夠再次默念一遍——
風險提示:經濟下行,引發底層資產進一步違約。
文/ 兔子,李哈哈
圖片/ 兔子,哪吒傳奇,九品芝麻官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參考文章/ 《歷史、議題與展望:中國信託業、信託法四十年》《中國信託行業報告——回歸本源、服務實體、動能轉換、轉型發展》《與六次整頓的歷史相比,這一次信託轉型有什麼新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