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有位諮詢者表示自己最近注意力越來越不能集中,甚至沒有辦法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看工作報告越看越煩躁,寫工作總結越寫越焦慮……)
她說自己工作環境沒變,內容沒變,作息規律,就是近一段時間刷短視頻有點上癮,她想知道到底是不是看短視頻的原因導致了自己的注意力渙散。
01注意力渙散
相信大家都聽過相聲段子或者看脫口秀表演,笑點、包袱如果5秒之內沒有,那麼觀眾的注意力就崩塌了,演出就砸了。
對表演者來說很殘酷吧。
在傳統教育領域也有類似的數據:
對於大學生來說,在課堂上每天每多刷一個小時手機,期末考試成績就會下降0.3分。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成年人的學習大多是主動的,但是同樣沒能逃過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比如有人看視頻或者聽音頻課程,總忍不住按快進鍵直接看答案,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事實:注意力渙散,已經成了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
我先和你達成一個共識:學會學習本身,比學什麼內容,更重要!
所以在這個「學會」的邏輯裡,過程很重要,而這個過程需要思考,需要分析,還需要歸因和演算......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知識點,大腦也需要論證結果,最後存儲下來。
目前,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和學習技術的研究者們都有一個共識:
我們現在存在著一種最好的學習方式。
這種學習方式就叫做任務式學習,也就是用真實的任務、項目、目標來牽引自己的學習。
只有以「交付一個任務」為目標,來展開自己的學習,才能既促進你學習的廣度,也能保證學習的深度,還能讓你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成就感。
但是5-10秒的短視頻他改變了我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導致人們注意力難以集中,做事無法專注。在閱讀稍微長一點的文章時,就會感到煩躁,因為那個每隔5-10秒就會出現的那個刺激點,沒來。
俞敏洪曾在訪談中表示,過度沉浸於刷短視頻和微信,有兩個弊端:
一是不能提高認知,得到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識;
二是令人浮躁,降低專注力降低。
02增加我的焦慮。
大概因為短視頻這種媒介形式,拋出來的東西太直接了。
因為受到時長限制,短視頻要表達的內容必須濃縮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這就註定了短視頻很難表達出更複雜更深層次的東西。
這就弱化了觀眾的思維過程。
相當於,直接把結果給你看,不需要你開動大腦進行邏輯演繹、歸因和總結。結論就一下子拍到你的臉上了,節奏掌握的恰到好處,根本沒有思考和判斷的時間就把結果接住了。
我會感到焦慮,恰恰就是因為短視頻這種過度的「貼心」,我想要找答案,答案自己出現了,我想要找結論,結論就被丟出來了。
大概是因為我正處於一種對知識焦慮的階段。
我認為短視頻剝奪了我思考的權力,而思考力是解決線下所有實際問題的必備能力,如果連這個也「荒廢了」,我跟一臺機器就沒區別了。
在短視頻的思維架構層面上,視頻承載的信息容量非常大,加之平臺對創作時長的限制,使得創作者都心照不宣地奔著短平快的內容節奏前進,呈現出來的視頻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著我的感官,調動我的直接情緒,需要我深度思考的地方當然就被剝奪了。
也許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太快,一直在推著我走,腳步很快,卻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兒,慢慢就成為人海中模糊到沒有真面目的那一個。
03沒時間思考。
現在的短視頻越來越短,幾秒鐘就暴出一個雷,所以觀眾等待的邊界越來越低,注意力也就變得越來越渙散。
傳統意義上學習知識的路徑應該是:
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輸出結論。
而短視頻的短平快讓我接觸信息的過程中基本來不及做深度思考,我只是看到,然後被動接收,在感官上是愉悅了,但實際上對知識的積攢毫無進步,因為這些瞬間划過的信息,根本沒有在我的腦海裡紮根,更不要我知識體系的延展。
據說一個人每天會接觸10000條信息,大概2000個品牌,只有在場景中被關注的才有機會繼續,否則就被略過了,久而久之,人的思維會變得越來越懶惰
平臺的算法很了解我的喜好,而我也很受用平臺「投我所好」「即時滿足繼而上癮」,在這種不需要思考就能獲得滿足感大量短視頻中迷失自己,最終我將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以為自己看遍了天下奇聞,其實大腦中空空如也,總得來說就是被知識販賣者視為韭菜的一種存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注力更是有限。
都說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知識泛濫的時代,但是智慧卻沒那麼容易複製。
想要拓寬思維邊界,想要增加靈魂的厚度,來迎接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職場乾貨!
1月8日最新推文《注意力渙散是因為短視頻》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