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首發】「文心墨韻」——當代書畫散文精英100家【楊曉琳 專輯】

2021-01-19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



「文心墨韻」——當代書畫散文精英100家

【楊曉琳  專輯】




楊曉琳

    楊曉琳,女,祖籍山東。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供職於湖北省襄陽市書畫院任院長襄陽市美術館館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北省書協主席團委員、襄陽市政府授予「襄陽百傑文化人物」,襄陽市隆中文化專家,作品獲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藝創作獎最高獎。被譽為「中國當代書法界女三株樹」之一,被《中國書法報》評為「中國當代十大女書法家」之一。

書法作品曾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第四屆國展。全國第三、四、六、七、八屆中青展等、書法作品榮獲中國書協主辦的翁同和學術提名獎、書聖杯二等獎,敦煌杯全國獎等。出版有藝術散文《玉樹臨風》、《秋水》、《楊曉琳書法作品集》、《三才女》《三珠樹楊曉琳書法作品選集》、《楊曉琳海風墨韻作品集》《男女二十家》《文波墨瀾》等。至年隨中國書協女書法家代表團出訪日本、新加坡進行書藝學術交流。年應韓國文化院、韓國書藝家協會的邀請赴韓參加名家作品展及學術研討會。書法作品被中外二十多個國家美術館收藏。





文/楊曉琳

    

    母親有一張穿旗袍的照片,橢圓的瓜子臉,端正的鼻梁,彎彎的細眉,一雙杏眼很迷人。母親穿的是一件白底小花的軟緞通袖旗袍,很合身,袖口鑲著三分寬的滾花錦邊,舉止嫻雅,透著女性少有的韻味。那身打扮,讓我禁不住的嚮往,儘管那時我只有五歲。


    由於母親,我喜歡上了旗袍。母親為我做了許多樣式的旗袍,顏色也是赤、橙、黃、綠。那時由於年齡太小,找不著穿旗袍的感覺。


    隨著年齡的成熟,我對旗袍有了新的感覺。穿旗袍要講究模樣和身段,更要講氣質和內涵。因為旗袍是要有文化修養的,這樣穿起來,才會讓女人更像女人。


    記憶中許多美麗的女性都喜愛穿旗袍,像張愛玲、阮玲玉。纖細的身形,玲瓏的曲線,高挽的髮髻以及腳下合體的高跟鞋,都給人一種純淨典雅之感,脖子上的絲巾、胸前的別針、腕上綰著的玉鐲,蜻蜓點水般的映襯出女性的韻質。


    我很喜歡那個時代的優秀女子,她們把旗袍穿到一種極致,實在讓人羨慕。很希望自己也能變成這樣的女性。


    平日裡,母親除了教我女紅、刺繡,舅舅教我描紅臨貼,我還涉獵很多愛好,畫畫、下圍棋、聽音樂,母親常說我是一個毛丫頭,身上男子氣多了點,希望我變得細膩一些,雅氣一些。


    母親說你要讀書!道理很簡單,卻很深刻。


    受母親的影響,漸漸地,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一個女人只有在讀過足夠好書之後,她才會變得優秀,因為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底氣。讀書的女子很有魅力,面容會變得清婉可人,神態舉止很傳神,若穿上合適的旗袍,一定氣度不凡。古人不是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嗎?想想這些心情真的很快樂。


    我曾有一件藍印花布旗袍,那是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讀書時,從一個學生設計的作品中買來的。因為太喜歡,我幾乎把我許多喜愛的東西,拿出來去與別人交換。純藍底色,白色小梅花,雙線滾邊衣袖,雙面蝴蝶盤扣,清新得很,一看就割捨不下。我穿上它漫步在學校的花園內,在月光下吟詩,在窗前寫字,很是風光了一番。現在我把它收藏好,小心翼翼地放進衣櫃裡,等著我的女兒來慧眼識珠,這該是一件多麼讓人愜意的事。


    為了穿旗袍,我不僅學會了對布料的識別和利用,還懂得不同場所穿不同旗袍款式。比如居家,選擇棉布、絲綢一類。棉布做的旗袍給人質樸、純靜、溫馨的感覺;絲綢做的旗袍讓女性很溫柔,豐腴的曲線輪廓分明。而錦緞做的旗袍則另有一種味道,它是藝術的風景,最適合書友聚會及外事交流。


    這些年我一直保持著穿旗袍的習慣,一方面是緣於母親的影響,一方面是我從事的書畫職業與之有種天然聯繫,正是有了這樣的美麗情結,我才找到穿旗袍的感覺。

      




楊曉琳書房



文/楊曉琳


    從上學讀書時,知道有書房,是專門供讀書學習的房間,就想擁有一間供自己讀書學習的地方。此夢想直到十年前才算基本實現。說「基本」而不說「完全」,是因為還達不到「專門」的條件,是書房、客廳、飯廳混用。然而我已是很滿意的了。不過我的書房是彈性的、有變化的,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周而復始。


    一間單獨的15平方左右的一間,怎麼會變呢?這和我的讀書習慣、以及與書房相連的一個10平米陽臺有關。開始有書房時,書廚、書案整整齊齊,經常看的、時常用的書籍都在書廚裡整齊放著,看過,且不常用的書籍,暫時束之高閣。書桌上也是如此。除文房四寶和三五本常用書外,書桌寬敞乾淨。陽臺成休息活動空間。過段時間後,新添的書籍,因閱讀需要把束之高閣的書籍漸漸取下置放案頭,還有我時常在地攤淘來的寶貝也拿來書桌欣賞,即所謂的文玩、瓷器、玉器,當然最多還是書籍雜誌和宣紙,書房就顯得小了。然後整理整理,再束之高閣,高閣滿了,就放置陽臺,書房又變大了,書案又變寬敞了。但不過三、四個月,漸漸地又變小了,如此周而復始。發展到現在陽臺也成了書房的一部分。書房擴大了,活動空間卻變小了。


    書案常年擺放幾盆蘭草,也不是什麼名貴品種,是出自襄陽本地。有時我登峴山、萬山時,就隨手採挖一些,陽臺上有十多盆。待到花開時,隨時換置到書桌上、書案上,這樣一來,整個書房就時常散發出淡淡的蘭香。書案上有我時常書寫的尺牘信札,明清小品文及歷代詩詞歌賦。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就好似是我書房窗外的景象。還有《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竹笠交翠……」離我家不過四十裡,也是我經常遊歷之地;在書寫「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時,我時常是臨窗向西,遠眺萬山,似乎也和詩人當年一樣淌洋在林中潭邊。「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問。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不知神女解下身上的玉佩是否已化為了山中的蘭花?蘇東坡沒有登萬山,後來後悔莫及,由衷感嘆「月炯轉山曲,山上見洲尾。綠水帶平沙,盤盤如抱餌。山川匠且秀,不到懶成恥。問之安能樣,畫地費簪筮。」   


    我家住在襄陽城南,過護城河,居文薈園,園內柳蔭成林,石橋玲瓏,亭榭樓閣,曲徑通幽。這沒有城市喧譁,世外桃園一樣的寧靜。憑窗南眺,可與李白一齊懷古「訪古登峴首,憑高眺襄中,天清遠峰出,水落寒沙空,弄珠見遊女,醉酒懷山公,感嘆發秋興,長松鳴夜風。」有時我興致高時,會丟下書本,沿著「溶溶漾漾白鷺飛,綠淨春深好染衣」的漢江順著峴山的山道,過鳳林關,到城南習家池遊玩。習家池是一座古老的園林建築,有皮日休《習池晨起》為證:「清曙蕭森載酒來,涼風相引繞亭臺。數聲翡翠背人去,一片芙蓉含日開。菱葉深深埋釣艇,魚兒漾漾逐流杯。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峴山中有谷隱寺,觀音閣等古剎,明清時香火旺盛,現在已是殘垣斷壁。清人鄭梅嶺曾寫到:持缽獨頻來,一泓煙雨翠。石鰲不畏人,競聚餐香餌。釋道安也曾在這裡修法布道,環境優美的自然成就了這位高僧。那時候的襄陽可謂寺院林立,得道和尚隨處可見。孟浩然題義公禪房曰: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蕩庭陰。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峴山中松柏交映,莽莽蒼蒼,綠樹叢中,溪水奔流,鳥兒啁啾,清音悅耳。那林深處是峴山十景:靈顯石、龍虎巖、流霞洞、嘯月臺、秋子室、盤陀坡、古冰井、滌缽池、鎖鳳橋、歸雲嶺等,可謂美景迷人,鍾靈毓秀。每於月白風清,情興景會之際,品茶賦詩,低吟朗誦,感發一些心中的浩嘆是常有的事。但寫得滿意,拿得出手的詩並不多。學著孟浩然的樣子和友人唱和,謁東坡墓,步大連張本義原韻:斜陽草木深,鐵板詞人心。三絕蘇公藝,一吟國士琛。風吹檻外雨,月起窗前人。遠黛多煙靄,蒼蒼翠柏森。詠梅花寄友人:花開今日樹,雪打去年枝。紅焰一點點,一任朔風吹。和胡秋萍聽花堂原韻:戴月披風倚曉窗,洗心沐手讀華章。聽花堂內梵音靜,紫竹軒前琴韻長。筆陣三千動舊京,玉拋九斛化新涼。幾時珠樹再攜手,墨雨飛香繞畫堂。山齋晨讀步凱公雪日讀書原韻張本義唱和:群巒晨靄裡,松色引三春。平野青舒眼,流泉韻醒神。方回遼海夢,又過武陵村。詠舞雩臺者,羲皇以上人。夜色深沉,書燈如豆,伴著我的詩興,波瀾起伏:霜風寒桔柚,紅葉勝三春。秋菊綻黃蕊,晚涼助精神。琴清水鏡夢,月照杏花村。遙問嘯吟者,知音能幾人。


    最多的還是效顰唐人,反覆吟唱歌唱家鄉。


    一泓開慧眼,鳳髓釀玲瓏。春飲秦巴綠,秋吟楚漢風。循詩尋舊碧,把酒醉新紅。習孟今何在,芳池若夢中。

    江前故土東,盈淚謁隆中。羽扇承兵法,綸巾護大嵩。西川曾鼎足,二表立奇功。霸業千垂得,英雄亙古崇。

    竹映萬山嵩,寒梅氣若虹。誰襟明月下,吟路破長風。


    天地若太極,鳳凰鳴清音。自撰的對聯懸於牆壁,古琴橫放於下,龍泉寶劍斜掛在旁,古琴並未入門,但有琴音鳴於耳畔,身心怡然,用毛筆體會陰陽之道,在宣紙上打太極,感覺疲憊時,便會提起寶劍,到窗外薈園放鬆一下,用身體來印證開與合、曲與直、有和無、虛與實、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既知陰陽,再悟如何與自然一致,氣沉丹田,能收能放,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既沉著又痛快,就是太極拳所謂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體驗畫家陸儼少所說,作畫養氣,做點氣功,能把全身的力量運到手指上,再從手指運到筆尖上,筆就重,就入紙。


    好的體悟,天地人合一,讓我們心境會生出一種大的格局,淡定從容,且不激不勵。萬事萬物都溶在這天地人之中。書法的顏色黑白,簡單卻風韻獨絕。黑不離白,白不離黑,從容不迫。


    一件書法作品中的點畫、形質、結體、虛實、獨立卻相互依賴,而又緊密聯繫與太極拳一陰一陽如此相似,打太極拳的時候常使我想到我的身體就是一支毛筆,步履輕靈沉穩,一陰一陽互為,身心清靜合一,太極拳即是道的體現,書法正是道的再現。人生的道是什麼呢?


    有人說,人生過程是個加減法的過程,年青時是個加法,需要不斷的積累知識、經驗、財富、名譽等物質的東西。進入中年後,就要學會減法了,要放得下,懂得捨棄。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人的生命有限,欲望無限。怎樣做好舍與得呢?


    我的書房該如何布置,重新擺設是在做加法還是在做減法呢?「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還是回到原來的自然狀態吧。


    下雨了,窗外就是一幅米家山水圖。


    天馬無僵書痛快,

    雲山有點畫朦朧。



楊曉琳書法

楊曉琳書法



文/楊曉琳


    喜歡月光已很久,好像從出生到現在,都對月亮有一種牽引。


    小的時候,有許多關於月的記憶。圓月照在頭頂,我們的影子留在圓月裡,我們拼命地奔跑、追趕,是相信圓月裡有我們的小影子。


    記得童年的住所是一所私人大花園,有花有草,有很多的果樹林。青石鋪成的小徑穿巷而過,綠樹成蔭,果木成林,花草映瓦,一群孩童嘰嘰喳喳,在院子的中庭捉迷藏。那時沒有街燈,而月亮猶如頭頂上的路燈為我們引路、提燈,我們在路上玩耍,月光便陪著我們在路上;我們在水邊,月光便在水邊等待;我們回家去,月光便護送我們回家。那樣的感覺,讓我們如夢如幻,至今不忘。


    長大了,成熟了,心事也會老成內斂。天地之間的陰晴圓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無端中,也會身心疲憊,整個人都會沉澱下來,但這時的心情,如果有月光照耀多好,月光是有療傷感覺的。


    漸漸對月光的感悟也有了詩一般的妙悟,常常捫心自問,為何古人那麼喜歡月亮,僅僅是在月下領略月之風韻,月之獨絕嗎?翻閱《蘇軾文集》,發現蘇軾有許多關於月光的詩詞文章,蘇軾稱得上是月光的追隨者與崇拜者。他把月光寫得很傳神,極富人情味。讀他的文章,常常心懷思念,例如著名的《水調歌頭》寫月光「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猶如臨歧執手的愛侶,欲去叮嚀,頻頻回首,顯得何等遣倦情深;《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隱含幾分神秘,讓人心生愛意;《卜算子》中「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一鉤秋月,漂渺孤鴻影」。先生把月光和心境融為一體,這種品格常讓我感慨不已。


    由此我想到很多,想到月光一樣的書法之境,想到猶如皎月一樣的人的心境,想到月光下的沉吟、  及嘆息,還有月光下的獨處和徘徊。倘若我們,只看到天上之月,卻沒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裡談得上什麼永恆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那一晚,我在窗前寫這段文字,字裡行間,一起一伏,盡在這月光的靜照之中。





楊曉琳詩書

楊曉琳書法



文/楊曉琳


    花紅是一種基本消失的水果。


    童年時總認為我居住的小巷紅花園是因花紅而得名。實則不然,它是因巷內歷史上有一私人大花園,人們俗稱紅花園久之而流傳下來。紅花園「位於襄陽城內中部,呈東西走向,東自南街,西止米花街,長300米,寬約4米」。街心由青條石鋪成,兩旁鋪著鵝卵石。巷內多是小瓦房,房前屋後花園樣的種著花紅樹、桃樹、梨樹、杏樹、石榴樹等,花草叢叢。我就住在這樣花園一樣的小巷內。童年時代,人多房小(六、七年代居住條件差),在野外玩耍的就多,爬樹摘果,吃了很多的瓜果,印象深的就是花紅了。


    據《襄樊風採錄》中土特產篇記載:「襄陽花紅果大,平均二十個就有一斤,皮經太陽照射的部分呈胭脂紅,上有粉狀白醭,無怪酸味。」「每當盛夏開始(7月20日左右)花紅成熟。」花紅樹主要分布在襄陽城內「卉木林巷、米花街、紅花園、襄陽王府東(今市五中學院內)及韓家巷(原襄陽地區招待所)一帶。」因此可以說紅花園的東西南北都是花紅樹的主要生長地。花紅是襄陽的特產水果,很有名氣。據老人們講,花紅盛產時,銷往八百裡外的漢口,當時沒有公路鐵路,漢水是重要的交通航道;順襄江而下的花紅船,離漢口還有幾十裡路,就被漢口的水果商販攔船過秤,不到口岸,就銷售一空。我小的時候,六七十年代,城裡的花紅樹尚多,記得在花紅熟時,金黃透紅,果實掛滿枝頭,清香滿園。這時襄樊二城到處是提著籃、挑著筐、走街穿巷的叫賣人,襄樊二城的街巷裡到處飄著清香。只要聽到叫賣聲,就滿口生津了,更不用說看那「果紅葉綠」的花紅了。襄陽人採摘花紅時,喜歡在每個紅花把上帶一兩片葉子,連果上的白粉都不擦掉,看上去有果有葉,紅綠相間,有一種清新的美麗。


    我吃的花紅大多是大人們買回的,也有偷偷上樹自己摘的。好象當時街巷裡和機關院內的花紅樹沒有專人管理,黨校院內就有幾十棵。黨校裡經常放電影,我們就翻牆去看,當時是露天電影,公開放,不收門票,翻牆只是小孩們的好奇與冒險,好玩而已;穿過草叢與樹叢時,再順手摘上幾顆花紅,快活極了。


    兒時,喜歡隨母親到襄江邊洗衣服,原因有二,一是往北,路過小井(西漢小井在襄陽西街中段,後改造西街時,把井蓋在路面之下),穿過鼓樓,在這20分到30分的路上,經過五中時,有果園,便摘上幾個花紅吃。原因之二,也是喜歡聽江邊洗衣服的棒棰聲和江水聲,乒桌球乓,譁譁譁譁 ……在這裡可以看到老龍堤,堤下有輪渡碼頭,人們過江往來,需乘小火輪,碼頭便成了最熱鬧的去處。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堤上行》曾經這樣描述:「灑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牆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咿啞滿中流。」歷史中的襄江老龍堤,堤上樓房鱗鱗、燈火燦燦,灑旗獵獵,堤下帆檣似林,渡船如稜,槳歡人笑,兒時尚能看到當年的遺影。


    現在走在紅花園內,樓房挨著樓房,象是超市裡的人群,互相擠著。就連空曠的黨校裡的樓房也是鱗次櫛比,原來大遍的茂盛樹林沒有了,只有零星點綴著的盆景似的樹木了,現在是人們居住的面積大了,外面的活動空間小了。也沒有孩童們在自然中玩耍的地方,更沒有果樹林,花紅樹也已絕跡,不見蹤影了。我搬離紅花園也近三十年了,每每攜女兒路經紅花園時,心中總是有一種期盼:要是兒時的景象能夠再現,那該多好啊!


    現在所說的花紅,可能現在的年青人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它的外形和蘋果一樣,只不過很小,三四個的重量才抵得上一個蘋果,它是微縮的蘋果,同樣它的味道也是濃縮的,就像童年時的記憶甜中帶酸……。


    兒時的花紅,以及許多像花紅一樣的事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楊曉琳詩書

楊曉琳詩書



文/楊曉琳

   

    那是一個難忘的中秋節,雖然已過去十多年,卻記憶猶新。那會我在武大進修,住在楓園的研究生樓。中秋節了,許多同學路途遙遠不能回家,便三五相約,要好好的放鬆一下。我約徐悅民、陳默、胡順江、邵慧敏四位學兄到東湖的磨山去玩。楓園離東湖很近,出得後門便是東湖,一路上桂花飄香,陣陣襲人。幾位學兄好興致,一會兒吟詩,一會兒唱歌,一會打太極拳,一會談禪論道,快樂的時候感覺走路像在飛。


    走了很久,怎麼也走不到磨山。最後在路上問及一個路過的人,他笑答,還很遠很遠呢,你們今天是去不了了。現在太陽都快落山了,等你們走到磨山天都黑了。頓時,幾個人都傻了眼,只好悻悻地沿著湖邊看風景。


    東湖好大,三面環山,湖邊的楊柳環抱著萬頃碧波,一如母親懷抱著自己的孩子,四周很安靜。這時我們看見湖上有一葉小舟,一下子興致被提起,嚷著要坐船。梢公搖著船過來,我們一行五人便坐了上去。湖面上秋風蕩漾,使心情變得歡快,沒想到胡順江還帶著小收錄機,裡面有許多民樂演奏的古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我們端坐在小舟上,耳際飄著絲竹管弦,臨風聽浪,其樂融融。


    我們在湖面上轉悠了好大一圈,怕梢公累了,個個要搶著划船,起初是悅民,劃了好一陣,繼而陳默、順江,我劃了兩下就不行了,引得他們的哈哈大笑。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辭別梢公到附近的一家小酒館聚餐,剛坐定,學兄悅民發話了,他說這頓飯他請了。


    從小酒館出來,天已經黑了,我們簇擁著有些醉意的悅民去賞月,來到東湖的湖邊,這兒正好有一平地很開闊,是供人垂釣的地方。


    坐在這裡賞月很適合。大家便坐下來仰看這湖光月色,就這麼靜靜的坐著,我突發奇想,就問胡順江你的小收錄機裡面有沒有《春江花月夜》,胡順江說應該有,我說放放吧。順江趕緊把此曲定格好,優美的旋律靈妙地轉動起來,此時夜色朦朧,湖清月白,一輪圓月升起,浮雲也微微地消散,耳邊樂聲、濤聲迴蕩。聽著那旋律,我一下子來了興致,說要與月光同舞,幾位學兄要求順江把曲子倒回來重新放,此時,開始了我夢幻般的舞蹈。


    在湖邊舞蹈,好似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我的大擺裙鼓滿了風,與風起舞,與花樹起舞,與月光起舞:水浸遙天花弄影,波推細浪大江流。我隨著旋律飛動,已忘記了一切,舞姿婆娑,簫聲悠揚,歡樂的聲浪響徹江天。


    音樂在快速行進中嘎然而止,又歸於平靜,朦朧的意境之中,江、月、人融為一體。我立在那裡,垂著長長的衣裙,手背在腰後,頭微仰著看哪輪月。幾位學兄興奮地叫起好來。


    那一晚的月色真亮,回到宿舍,仍然興奮不己,一夜沒睡踏實。



楊曉琳詩書畫


楊曉琳國畫



一、入選條件

書畫、散文創作水平在全國均有較大影響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佼佼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1.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各省區市畫壇精英,繪畫作品入展省級以上美展不少於兩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或西泠印社社員,且書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國書協或西泠印社主辦的全國性展覽兩次以上。

2.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各省區市散文創作精英,正式出版有散文作品集或在書報刊公開發表散文作品10篇以上。

3.年齡在40歲以上。

二、入選資料

1.書畫作品10-20幅(註明作品名稱、規格、創作年代等);

2.散文作品3-5篇(歡迎配以散文書法作品或手稿);

3.作者生活照3-5幅;

4.評論文章若干。

5.作者簡介及詳細聯繫方式;

符合入選條件者,請將上述圖文資料發送至QQ郵箱:421814195@qq.com;聯繫微信號:QQ421814195(符合條件者請註明「文心墨韻」及真實姓名以便確認)

附註:入選者將在「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微信公眾平臺及網站持續重點宣傳推薦,適時舉辦展覽或公開出版作品集。










(長按二維碼圖標可識別微信)


「文心墨韻」展標題字:

曾學斌,1964年6月生,四川資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隸書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市江北區文聯副主席、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石油書協常務理事兼評審委員會委員,重慶師範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客座教授,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專家,四川美術學院外聘書法教師。書法創作、理論兼修。隸書對聯曾獲全國第四屆楹聯書法大展金獎、重慶市政府書法獎等。入選中國書壇「百強榜」。《書法》雜誌「精英翰墨·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檔案」專欄、《書法報》「蘭亭諸子」專欄、《青少年書法報》、《重慶書法家報》、《重慶書學》等報刊曾專題介紹學書成果。有論文、書評、散文發表於《書法報》、《書法導報》、《東方藝術·書法》等報刊,傳略入編《中國美術編年史·1949——2014》(書法卷)。


微信時代:關注是一種境界,分享是一種美德

【關注】點擊頂端標題下「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或者通過微信查找公眾號「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或「cnhualang」,或掃描微信二維碼,即可關注「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最新藝術資訊。

【分享】點擊微信右上角按鈕,即可將上述藝術資訊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點擊「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發布的藝術資訊。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微信公眾平臺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微信公眾平臺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場,主推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文史研究館館員、美院教授、國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藝術精英精品與市場的橋梁。正獨家策劃推出「詩意書魂」、「藝追三絕」、「文心墨韻」、「四全風雅」等品牌欄目,力推「當代自作詩詞書法精英100家」、「當代詩書畫精英100家」,「當代書畫散文精英100家」、「當代詩書畫印精英50家」,並將持續策劃推出一系列品牌欄目,重點宣傳推薦當代書畫精英、精品,同時打造當代書畫評論精髓高地。


合作推廣及投稿郵箱:421814195@qq.com

網址:www.cqart.com

微信公眾號:cnhualang

微信私號:QQ421814195


相關焦點

  • 梅清墨韻――李珂鈞冰雪書畫作品展在無錫大獲成功
    2月4日是丙申猴年立春之日,國際冰雪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珂鈞教授的冰雪書畫作品展,在位於江蘇無錫西郊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著名的江南賞梅勝地、無錫梅園盛大開幕,展出了李珂鈞先生以冰雪梅花為主要內容的作品80
  • 嘉德四季:墨緣佳會 嘉器雲集
    中國書畫部分本期共有五個專場,共計1829件拍品,涵蓋中國近現代、當代、古代書畫三大板塊,還將推出特色專題近10個。具體來看,「遺珠拾珀」專場,延續了同一收藏的專題設置。如原海政歌劇團劇作家單文上款的專題中,黃胄、啟功的作品值得關注。還有不少出自同一藏家的收藏專題,品相整齊、風格多樣,側面展現了藏家的收藏脈絡與思考,定能給予新入場的買家不少啟發。
  • 「海韻文心——陳之海、馬孟傑書畫作品展」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
    12月26日,「海韻文心——陳之海、馬孟傑書畫作品展」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藝苑開幕。    ,「海韻文心——陳之海、馬孟傑書畫作品展」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藝苑開幕。  12月26日上午,由天津業洪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海韻文心——陳之海、馬孟傑書畫作品展」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藝苑開幕。展覽共展出陳之海、馬孟傑書畫作品60件,是二位作者近年來藝術探索的一次集中亮相,在展示匯報創作成果的同時,也冀望藉此活動與書畫界同仁就藝術創作進行探討。
  • 人氣虛擬偶像鹿乃和「千指大人」墨韻神仙合作
    12月19日,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獨家策劃製作,聯合日本人氣虛擬歌姬鹿乃和國風音樂人墨韻跨界合作的國風電子樂《紙鳶》,在TME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獨家上線。
  • 當代畫葡萄的名畫家有誰?羽墨老師葡萄工筆畫經典構圖鑑賞
    當代畫葡萄的名畫家有誰?也因此,葡萄成為國畫藝術裡常見的吉祥水果題材之一,被歷代書畫藝術家所青睞。當代長於工筆花鳥的實力青年畫家羽墨,畫的工筆葡萄便是一絕。現為北京書畫協會會員,神州博古書畫會會員,北京工筆畫協會會員,北京青年書畫家學會理事。 羽墨老師繪畫,長於工筆花鳥畫,尤對葡萄情有獨鍾,在其筆下,晶瑩剔透的葡萄珠,枝蔓蒼勁的葡萄藤,濃蔭蔽日的葡萄葉,無不栩栩如生。
  • 當代書畫名家劉正剛作品賞析
    現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文化委員會理事,北京名士詩書畫院常務理事、副院長。其書法師從啟功大師和楊萱庭先生,大寫意花鳥畫師從李苦禪大師,並得苦老其他老弟子指教。其人其作多次被國內外媒體報導,作品廣為國內外藏家收藏。
  • 美術新聞 | 「北江韻·廣府情」詩書畫作品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2020-12-30 07:59:59 來源: 書畫頻道廣東工作中心 舉報     由清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越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清遠詩書畫研究院、廣州市越秀區書法家協會承辦的「北江韻·廣府情」詩書畫作品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展出
  • 書法者書心——記當代書法家張國瑞
    《美術大家談》第4期書法者書心——記當代書法家張國瑞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書法藝術作為最典型的東方藝術之美,強烈地反映出不同社會風貌下的時代精神。歷代書家名作或蒼勁古樸、或秀麗端莊、或松風鶴骨、或風流嫵媚,薪火相傳。張國瑞,字宜弛,號原野愚夫、泰然齋主,祖籍河北河間。現任文化部老幹部書畫學會理事、中國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和諧中國書畫院副院長, 田英章第一屆書法高級研究班優秀學員。國瑞先生自幼研習書法,擅長行、草、隸、篆,以楷書為最,匯眾家之長,筆法、墨法、章法均已臻大化之境。
  • 《江南新韻》第223期:東風謝贈佳詠集錦
    窮盡典賁胸有墨,飽經霜雪雨開虹。訪鞋踏破紅塵道,機杼謀空放火龍。幾為文君多感佩,脊梁頂柱勢飛翃。註:李森,《宣城日報》社編輯部主任,系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安徽分會會員、安徽省經濟新聞學會理事。出版各類書籍百餘萬字。
  • 名家稀缺 指墨畫仍遭市場冷遇
    業內專家指出,儘管指墨畫藝術價值獨特,但名家缺失、佳作稀少、贗品充數等因素將指墨畫拉入了市場份額極低的境地,而在中國畫市場中「名頭至上」的收藏現象也決定了指墨畫在當代市場中不受青睞。頻繁流拍當代藏家少有涉獵指墨畫又稱指畫、指頭畫,是中國畫中極具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
  • 當代書畫傑出藝術家南無羌佛作品欣賞
    1991年,南無羌佛就被授予「東方藝術大師」的桂冠,1994年,世界詩人文化大會的48個國家和地區共5612位專家學者,根據南無羌佛在佛學、人文科學、書畫藝術方面取得的綜合成就,一致推定祂為當代世界唯一的「特級國際大師
  • 鹿先森樂隊攜手嘿喲音樂獨家發行《華年》黑膠專輯,於今日首發
    2018年嘿喲音樂與鹿先森工作室再次聯合,獨家發行鹿先森樂隊《華年》黑膠專輯,首批珍藏限量帶編碼1000張。於12月14日嘿喲音樂與網易雲音樂聯合首發!繼2017年嘿喲音樂與鹿先森樂隊合作首張黑膠《所有的酒,都不如你》後,《華年》成為鹿先森的第二張黑膠專輯,意義非凡。
  • 當代著名藝術家劉銀葉作品欣賞
    著有長篇小說4部、詩集3部、散文集1部,曾在《湖南日報》、《湖南文學》、《文藝報》、《工人日報》、《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建材報》、《中國電子報》,《農民日報》,《中國文學》,《芳草》等百餘家報,刊物上發表詩歌千餘首,散文、評論等500餘篇。其作品曾獲省級報刊獎30餘次。歷任《國際醫藥衛生導報》編輯,《伴你同行》雜誌編輯部主任。
  • 《當代詩人作家檔案》攜手作協推薦笑看世態(三智布)認證專輯
    《當代詩人作家檔案》聯合《中國翰苑文學作家協會》《世界詩歌作家文集》推薦笑看世態(三智布)認證專輯◎韻魅◎當代詩人作家三智布提筆想要繪你傾城顏落墨卻韻了一紙傷心淚等你隱入煙雨我纏綿著風在祈禱部分作品入書於《世界詩歌作家文集》《人氣最旺的詩人作品精選》《當代名家經典詩文》《漢風流韻中國當代作家精品文集》《中外當代作家精品文集》。在《中國愛情詩刊》等十幾個網絡傳媒平臺發表文章,系中國北方詩人學會會員,《中外文藝》《當代文摘》《世界作家園林》《作家天地文學苑》《現代作家文學》特邀作家,《中國翰苑文學作家協會》理事,《當代詩人作家檔案》認證作家,詩人。
  • 當代書畫名家劉正剛作品賞析 - 商業 - 大眾新聞網—大眾生活報官網
    現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文化委員會理事,北京名士詩書畫院常務理事、副院長。其書法師從啟功大師和楊萱庭先生,大寫意花鳥畫師從李苦禪大師,並得苦老其他老弟子指教。其人其作多次被國內外媒體報導,作品廣為國內外藏家收藏。
  • 美與寂靜,於他,渾然天成——讀鄒昌霖的板橋書香墨韻
    書家龍飛鳳舞的線條,把中國書法的藝韻展示得淋漓至盡。但重觀那麼多藝術家的作品,總覺得許多人名頭很大作品一般。更有甚者,只要你打開他們的介紹折頁,其中內容吹得天花亂墜,除了某某大師、國際獎、國內獎等,把你眼都能看花,可一看現場製作,你就會明白此大師的含金量了!
  • 孫愛華:怎樣識別高端仿真書畫
    傳統的印刷技術留有網點,靠普通儀器及放大鏡即可識別,而這種設備和技術的實現使得墨滴接近無限細小,加上墨滴在宣紙上的暈染,印刷作品的墨滴極難被觀察出來。再加上一些別有用心者還會在原印刷基礎上用手工配相同染料暈染,來消除留有的細微網點,使檢測方法無法抓住把柄。一些造假者為求完全的亂真,還專門選用老紙,老墨,使得所複製的作品,在作舊程度上都接近原作。
  • 點墨成金 書寫大千——訪雲南書法家、「點墨堂」主人楊亞平
    日前,當記者慕名到楊亞平的書畫工作室「點墨堂」專訪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行雲流水、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顯示出楊亞平深厚的書法功底與不俗的審美情趣。他首先向記者解釋了「點墨堂」的含義:「點墨成金,書寫大千」,既告訴大家探求書道之艱辛,也表達了主人的心跡,在研墨習書的同時,也是磨鍊砥勵自我。
  • ...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現實意義
    在中國古典詩歌藝術風格中,宋詩散文化特徵應是突出的一面,並且對後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當代,對於改善我們的詩詞創作,亦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此,本文談點個人認識。一、詩的內容本來是散文的按理說,詩是詩,文是文,詩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但在事實上,二者除有韻與無韻的區別外,於藝術屬性方面,卻有著許多方面的內在關聯。
  • 詔安書畫藝術的源流和發展
    各種書畫展覽有效地促進了我縣書畫活動的展開,也為書畫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當代詔安書畫藝術人才層出不窮,外出的書畫家更是成就卓著。林林曾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沈柔堅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沈福文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客居臺灣的沈耀初與張大千、黃君璧等一起被選為臺灣當代十大前輩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