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一個日本美少女的街頭唱歌視頻,長相甜美,嗓音清亮,讓人看著看著不禁露出姨母笑…
其中最火的是翻唱Ed Sheeran的《Shape of You》
一舉一動都是甜甜的氣息有木有?據說這段翻唱的現場cut版是日本抖音上點讚數最高的視頻。
她也因此在日本抖音走紅,現在人氣還蔓延到了國內。不過看過視頻後的網友對她褒貶不一。
嚴格點的網友覺得她唱的一般,氣息跟不上,動作表情也很刻意。
寬容些的網友表示雖然唱的一般,但是撲面而來的日系可愛感,就是能讓人愉悅。
還有討論她英語發音的,似乎沒有大家印象中日式英語的那股味道。
總之無論褒貶,大家都不否認她呈現的元氣滿滿的樣子。
拋開演唱技巧,在街頭遊刃有餘的樣子,很有藝人感。
再戳開其他翻唱視頻,也是甜甜的感jio~
挖醬去了解後發現,這位美少女03年生,剛剛才過完16歲生日。下面是她今年初中畢業的照片。又是別人的16歲系列。
美少女名字叫做三阪咲(xiao,四聲)。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唱歌,六年級就到街頭駐唱,年紀小但是完全不怯場。
在街頭翻唱時,旁邊會擺上自己社交帳號信息,方便路人關注,於是她在網上人氣也越來越高。
今年初還參加了日本一檔選秀節目《音樂冠軍》,一共有來自45個城市的3000位選手參賽,不過15歲的三阪咲還是憑藉美貌和嗓音脫穎而出,走到了決定戰。
她在節目裡唱了安室奈美惠的經典作品《Finally》。
日本網友誇她是安室奈美惠的接班人,立刻就能出道的天才少女,未來歌姬等等,花式彩虹屁不帶重樣,總之評價相當高。
話說回來,不光天然的童稚感嗓音被花式誇,她的顏值與氣質也是日本網友們喜歡的類型。
圓溜溜的大眼睛,略塌的山根和肉肉的鼻頭,飽滿的蘋果肌,敲短的下巴…雖然五官不算精緻,但勝在舒服自然,一看就是日系萌妹臉。
賣萌讓人想上手掐一掐。
笑起來更是元氣滿滿,一臉的膠原蛋白,軟萌可愛。
一口大白牙就打敗很多競爭對手了有木有?
光是這股溢出屏幕的青春活潑氣息,就hin吸引人。
15歲的時候已經長到了170cm,有一雙大長腿。
這麼一位人美歌甜的活力青春少女,怪不得日本網友都在期待她進娛樂圈了。雖然也有人說她的演唱技巧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想想人家才15歲,未來擁有著無限可能。(你們的15歲都在做什麼呢?
不過說到三阪咲在網絡上的走紅,抖音絕對是最強助推手,有很大的功勞。
大家都知道海外版抖音叫做Tik Tok,最早試水的國家就是日本。
2017年抖音在日本「出道」,通過三個月的砸錢宣傳造勢,加上本土節目的報導,Tik Tok爬到了日本APP Store免費應用榜第一。
有當地節目到街頭調研,發現100名女生中有24人在用Tik Tok,而且以中學生居多,她們稱自己為Tiktoker。
新聞裡說抖音海外版30%的下載量都來自日本。
有這麼龐大的用戶,加上短視頻的簡單易操作性,自然給了像三阪咲這樣的素人更多的曝光機會。恰好她又很符合日本網友的審美,成為網紅也不奇怪。
當然抖音沒有停留於日本,在成功搶佔日本市場後,陸續在東南亞,北美等其他地區上線。而且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調性。
比如在全民追星,甚至全民都想出道的韓國,就選擇讓愛豆們來「帶貨」。
而且韓團的一些舞曲,旋律簡單又洗腦,很容易就能成為短視頻的bgm,無形中拉近了Tiktok內容與粉絲的距離。像iKON的《 love scenario》和momoland的《BBoom BBoom》,在國內版抖音都成了神曲。
還有在大勢綜藝《Running Man》和年末頒獎禮植入廣告,你說全民愛出道的韓國民眾能不注意到Tiktok嗎?
又比如在印度,他們的民眾天生就有很好的表現力,能歌善舞,所以很適合拍小視頻,用戶潛力巨大。
同時他們的本土語言多樣,會英語的屬於受過高等教育的少數人,所以抖音下沉到三四級或更低層級的縣市,實現本土化,視頻內容展示出的更多是鄉土風。
不過本土化的目的達到了,接地氣與門檻低卻也意味著內容質量高低不一。
最近印度某法院就宣稱TikTok「鼓勵S情,對兒童有害」,為了防止青少年受到負面影響,要求當地中央政府對TikTok下達禁令。之後谷歌和蘋果商店都下架了TikTok。
TikTok這邊倒是也立馬對平臺上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審查,刪除了600多萬條有可能不符合該地準則的視頻,並承諾會加強作為平臺的審查力度。
最後TikTok的審查計劃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認可,禁令被撤銷,app重新在應用商店上架,算是逃過一劫。
國內對這件事的看法也很多,有人覺得這是針對中國文化輸出的無理抵制,把錯誤都歸咎給平臺方過於武斷;也有人認為抖音確實存在低俗負面的內容,監管和審查的鍋還是得背。你們怎麼看?
其實抖音在國內也面臨內容被詬病的問題,吐槽它的不在少數。但它能夠走紅,無法否認是因為也符合時下某部分人的審美,有人選擇它,它才能積累這麼多用戶。
區別於其他社交軟體的是,Tik Tok更注重用戶體驗和創意表達。也就是說,用戶的角色更趨向於「內容的生產者」,而非「內容的消費者」。人們更願意用Tik Tok分享自己的生活,嘗試不同的創意。因此,品牌只要基於平臺調性配合好的創意策略,就能很容易提高用戶的參與度,甚至有機會達到病毒式的傳播效果。
但是如何使用的決定權在我們。可以娛樂消遣,但不要沉迷於此。 哪怕是利用平臺來變現,也要做個積極向上的Tiktoker。畢竟黑紅只能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