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啤酒對人類文明誕生至關重要嗎?你可知道啤酒在人類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嗎?從農業革命、古埃及金字塔、中世紀人的健康,到致病菌的發現、美國建國、冰箱的發明和現代工廠,啤酒這一貫穿西方文明史的激動人心的飲料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啤酒造就了世界第一塊田地
啤酒造就了世界第一奇蹟
啤酒拯救中世紀歐洲數百萬人的性命
啤酒在美國誕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啤酒引領了重要的醫學發現
啤酒促使製冷技術出現,改變生活
啤酒促成自動化機械工廠改變世界
——紀錄片•《啤酒如何拯救世界》
這部製作於2011年的紀錄片,講述了從6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近代世界工業文明的歷程中,啤酒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從上述《啤酒如何拯救世界》的觀點中,難免對啤酒產生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所誇大,但卻切實地將啤酒與人類社會發展史聯繫了起來,客觀看來,啤酒之於人類文明,確實是一份不可替代的調味品,將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彩有趣。
故據此觀點,謹以此文,和大家簡要談談啤酒在歷史上是如何「拯救」人類世界。
啤酒與農業革命
01
「多年來,專家都認為大麥是用來做麵包,但現在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動搖了科學界——農業革命是因為啤酒,而啤酒需要大麥。」
啤酒需要大麥。事實如此,最正宗的啤酒往往只需要最樸實的釀造原料:麥芽、啤酒花和水。但是如果說農業革命是因為啤酒,則是有些以點概面,過於主觀片面了。
農業革命又被稱為新石器革命,時間上大約發生在距今10000年前,遠古人類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生產力大幅提升,可能由採集野生小麥發展為有意識的栽種,逐步過度到半定居等待收穫的農耕生活方式,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
農業革命出現農業和畜牧業
而原始啤酒的產生則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兩河流域,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用大麥芽釀製成了原始的啤酒。
在兩河流域產生的蘇美爾文明,也是啤酒的起源所在,故而說蘇美爾人為了大量釀造啤酒而進行大麥種植,並因此進入農業革命, 倒也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蘇美爾文明誕生的楔形文字
只是世界早期農耕中心主要為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三個地區,並且農業革命出現時間要早於蘇美爾人釀造啤酒的時間,所以「農業革命是因為啤酒」的說法,僅有可能成立於蘇美爾文明。
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啤酒的出現,確實增加了大麥、小麥等糧食的種植需求,畢竟麵包都有了,再加上一杯啤酒,不論是什麼時期的人類,都實在難以拒絕。
啤酒與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02
「如何建造金字塔至今仍是個迷,尤其是人們了解了報酬機制之後——古埃及人的日糧食和報酬,就是啤酒。」
太陽神是古埃及人信奉的至高之神,並且古埃及人認為啤酒是來源於神的恩賜,太陽神不僅掌管世界萬物,也掌管著人的今生與來世。而古埃及人對啤酒的喜愛,甚至會帶到他們對來世的期盼中:
一座埃及古墓的銘文上寫道:
來世你需要多少啤酒?
希望是1000罐。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對來世的終極象徵。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金字塔的建造,有著過於巧合的與天文地理相關的數字數據,其建造技藝,對於今人來說仍然是一個難以解答的謎題。
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金字塔的建造過程中,少不了啤酒的身影。啤酒對於古埃及人而言,不僅是一種飲品,也會作為藥物和工作結餘的報酬。在金字塔的建造過程中,出動了大量的勞工與奴隸,修築金字塔的奴隸每天獲得三次啤酒作為配給的一部分,而一個金字塔建造工人的酬勞,則是一天1加侖啤酒(約3.78升),這樣換算過來吉薩金字塔的造價大約等同於2億3千萬加侖啤酒。
通過啤酒結算勞工報酬
對於古埃及人而言,啤酒可以作為強身健體的藥物,也可以作為結算工作的報酬,啤酒被他們視為神之飲料,可以說,啤酒在古埃及人的生產生活中起了難以替代的重大作用,並且造就了令世人震驚的古埃及奇蹟。
啤酒拯救中世紀的歐洲
03
「現在它面臨著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讓中世紀歐洲的居民,在這樣一個蠻荒骯髒且人人短命的時代活下來。當時人們活到6歲的機率,差不多在5成左右,戰亂、瘟疫以及另一個殺手——水源。」
如果非要提及中世紀歐洲人民所面臨的巨大威脅,其實不是戰亂,也不是水源汙染,而是席捲整個中世紀歐洲的鼠疫。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而發生在20世紀,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
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Pieter)的《死亡的勝利》
所以「啤酒拯救中世紀歐洲」的說法是有所誇大的,但不得不考慮到的是,在不飲用熱水的情況下,過度汙染的城市水源必然會帶來疾病的肆虐,而啤酒釀造過程中進行的加熱、沸煮是能夠殺死細菌的(雖然在19世紀人們才意識到),一定程度上對飲用水源有所淨化,降低了歐洲人民通過飲食感染疾病的概率,在保護居民健康方面起到了積極影響。
啤酒與美國國歌
04
「酒館成為獨立戰爭活動討論、辯論、密謀、策劃的中心,啤酒在美國誕生中的角色如此重要,因此國歌借鑑18世紀的祝酒歌創作而成,則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18世紀的酒館,是人們交易中心和通信中心,是信息聚合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在今天不少西方著作和影視資料中都有體現。美國獨立戰爭發生於1775年—1783年期間,在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前,酒館確實可以為追求自由獨立的美國人民提供一個啟動基地和辯論舞臺。
而早在獨立戰爭伊始的前兩年,美國便確立了自己的國旗,但是直到1931年才有國歌。1777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英國人為一首題為《致天堂裡的阿那克裡翁》的詩譜了曲,供倫敦「阿那克裡翁協會」的成員宴飲時詠唱。後來詩人凱伊按照這首人們熟悉的英國飲酒歌的旋律,寫下了日後成為美國國歌的詩作《The Star-Spangled Banner》(星條旗之歌)。
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1865年),這首歌曾被林肯總統領導的聯邦軍用作非正式的軍歌。193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星條旗之歌》定為美國國歌,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在他任期的最後一天籤署法令,使其正式生效。
啤酒與巴士滅菌法
05
「啤酒引領了一項重要的醫學發現,這項發現奠定了我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其影響持續至今日,如今在保健、疾病等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醫學研究,最初源自釀造工業,啤酒是現代醫學的基礎。」
巴氏滅菌法,也稱巴氏消毒法,是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於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消毒方法。該方法主要用於牛奶上,殺滅牛奶裡含有的病菌,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
路易·巴斯德紀念郵票
巴氏消毒法經後人改進,廣泛應用於徹底殺滅牛奶、啤酒、血清蛋白等液體中的病原體,是現今世界通用的一種牛奶消毒法。而最初巴氏滅菌法的產生,卻與啤酒廠有著重大關係。
19世紀的法國啤酒業在歐洲十分有名,但啤酒商人的生意卻不怎麼好做:啤酒過短的保質期限,往往使得酒廠、酒館中的啤酒常常變酸,變得無法飲用,過高的折損率使得啤酒投資變得高風險,酒商們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
法國大量消費啤酒的城市——斯特拉斯堡
1865年,法國一家酒廠廠主找到了巴斯德,請求他能為啤酒「治治病」,找到一種能阻止啤酒如此快速變酸的方法,以期拯救自己的啤酒生意。
巴斯德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裡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它們在營養豐富的啤酒裡繁殖,使啤酒「生病」。而這些細菌不是很耐熱,只要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就可以將其全部殺滅。
按照巴氏滅菌法,酒廠通過加溫殺死啤酒裡的細菌,阻止了啤酒繼續發酵,讓啤酒在保存上變得更穩定,保存時間大大延長,向工業化生產和遠距離運輸銷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為啤酒擺脫產地束縛,日後風靡世界提供了重要助力。
應用於牛奶和發酵製品
即便如此,卻並不能說「啤酒引領了一項重要的醫學發現」乃至「是現代醫學的基礎。」
私以為,啤酒在機緣巧合下,確實加速了巴斯德發現並提出巴氏滅菌法的歷史進程,但卻並不會起到決定性的引導作用,因為即便不通過啤酒,也會有另一位牛奶廠商找到巴斯德,又甚會有另一位需要巴氏滅菌法的從業相關人員發現它;而現代醫學基礎之類的言語,表述上應當是極為不準確和不負責任的。
只是啤酒,確確實實曾為巴斯德的研究帶來了幫助,但每一個愛喝啤酒的人,僅僅是愛喝而已,酒友們並不需要去做任何標榜自身提高價格的事情,僅僅是喜愛而已,就像愛生活那樣熱切直接。
啤酒與人工製冷技術
06
「世界上第一臺商用製冷系統正是因酒而生,後因釀酒工業而發展,這多虧一種曾在19世紀風靡全美的新型啤酒——拉格。」
拉格啤酒,源自德文「儲存」,是一種桶底酵母發酵,再經過低溫儲存的啤酒。拉格低溫下層發酵的特性,在人工製冷技術出現之前,生產酒廠需要有足夠低溫的酒窖用於其發酵和貯藏,製冷需要用到大量冰塊,運輸和存儲成本相當大。且低溫對拉格啤酒的生產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冬春季一過,冰塊融化,拉格的產量便會驟降至斷供。
拉格與愛爾不同的發酵工藝
所以人工製冷技術的出現,賦予了拉格啤酒新生,並解決了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難題——食物存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飲食結構。但是「製冷技術因酒而生,而發展」的表述,也應存在了誇大和不準確性。
1873年,德國化學家、工程師卡爾.馮.林德(Carl von Linde)發明了以氨為製冷劑的冷凍機,並首先將之用於德國威斯巴登市的塞杜馬爾釀酒廠,設計製造了一臺工業用冰箱,並於1879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人工製冷的家用冰箱。
早期的商用冰箱
至此,對於需要低溫釀造的拉格啤酒而言,終於不再受到技術上的桎梏限制。在當時釀酒商們的眼中,製冷技術無疑就是「會下金蛋的鵝」,它既能讓當時的釀酒廠和啤酒商人賺得盆滿缽滿,也讓拉格啤酒突破地域和工藝的限制,在日後世界各地暢銷,並在今天成為啤酒家族裡佔據重要地位,成為一大分支類別。
說到這裡,免不了要介紹一下現今的拉格,它分為皮爾森、美國拉格和歐洲拉格三大類:
皮爾森風格啤酒源自捷克的皮爾森市,也是精釀啤酒中常常被用來推薦入門的種類,我們的皮爾森黃啤也是此類。
到了19世紀40年代,大量歐洲移民出現在美國,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在歐洲所喜愛的啤酒,美國人便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美國拉格。後來美國人為了降低成本,發明了大家「喜聞樂見」的工業拉格。現在國內常見的進口工業拉格有百威、嘉士伯、喜力等,以及國內生產的青島、雪花、燕京啤酒等。
想來這樣的工業拉格在國內市場如此受歡迎,拋開低廉的價格外,口感上未必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朋友常說國內水啤也就那樣,沒幾人會誇它好喝,大部分人是被迫喝了太多年,大家都深以為然——畢竟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只想喝真正的啤酒。
而歐洲拉格則要顯得良心得多,尤其是產自德國的。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大公威廉四世頒布了《純正啤酒法》(Reinheitsgebot), 明確規定只能用麥芽、水、啤酒花及酵母生產啤酒,其他成分 (如大米、玉米、澱粉等)一律禁止使用。
他國酒商:「麥芽成本太高,換成大米、玉米,對了,誰讓你用啤酒花了?」
薄利多銷,大家喝得開心,我們掙得開心。
德國酒商:「你們換得開心就好,我們只堅持釀造最純正的啤酒。」
堅守傳統,大家點讚的同時,默默合上了《純正啤酒法》。
德國《純正啤酒法》
啤酒與美國工廠
07
「啤酒製造是美國工業革命的先驅,它將生產線自動化,至少比亨利•福特早十年,啤酒讓美國自動化了,它改變了世界。」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從而使汽車在美國成為一種大眾產品,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徹底變革了工業生產方式。
汽車生產線
福特汽車公司開發的世界上第一條生產流水線在1913年,如果啤酒行業要早他們10年,那時間上應該是在1903年,美國酒廠便出現了啤酒有關的自動化生產線。
按照查閱到的相關資料顯示,在1904年,麥可-歐文(Michael J. Owens)發明巨型吹瓶機,並於第二年引入商業化出產,成本狂降90%以上,人工玻璃瓶製造業初步墮入永久性衰退。
《圖說玻璃瓶收集》的作者塞西爾-芒西(Cecil Munsey)寫道:一個店裡高薪聘請3名吹瓶匠,運用3套賤賣的東西,每天便能出產出將近三千個玻璃瓶,每12打(144個)的成本錢為1.80美元。
但是運用自動吹瓶機之後,僱傭2名工人兩班倒,每天便能出產1.7萬個玻璃瓶,到1912年更提升至7.2萬個,每12打的本錢僅為10美分左右。
人工玻璃瓶製造
毫無疑問,依靠巨型吹瓶機所實現的啤酒瓶自動化生產線,對人工制瓶產生了壓倒性的絕對優勢,如果傳統人工制瓶作坊需要大量童工勞動力來填補生產量,那麼現在這些童工則徹徹底底地失業了,大量當時手工製造玻璃瓶的童工確實得到了解放。
比較遺憾的是筆者能力有限,未能找到麥可-歐文的相關資料介紹,現今可查的吹瓶機商用記載是在1938年:Ferngren 和Kopitke製造了一臺吹瓶機並把它賣給了哈特福德帝國公司,是商用吹塑加工工藝的開端。
而美國工業革命是發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60年代,是美國確立以機器生產為基礎的工廠制度的歷史過程,這個時間也是遠早於啤酒瓶自動化生產線製造的時間,所以啤酒瓶製造業可能是「美國生產線自動化」的先驅,而非「美國工業革命的先驅」。
結語:
如果我們拿著啤酒並對外高呼:啤酒拯救世界!
那我們多半會被認為是喝醉了,畢竟酒鬼是不說道理的。
但如果我們正喝著酒,突然一拍身邊的哥們道:兄弟,我發現啤酒改變了世界!
他會如何反應呢?
他會大笑,然後舉杯。
愛喝酒的人,往往也更懂得生活的趣味,我們不需要去做任何標榜自身提高價格的事情,僅僅是喜愛而已,就像愛生活那樣熱切直接。
我們是索麥爾somal精釀,撰文不易,如果您看到這,還請給我們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