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聲蟲」這個詞我們都知道,是比喻那些沒主見,隨聲附和的人。
比如說,老師在課堂上說一句,下面的孩子跟著說一句,有的是真學進去了,有的就是「應聲蟲」,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應聲蟲」實際上是有「實物"相對應的,它的故事說起來還有幾分嚇人呢。
宋朝時,淮西人士楊勔在中年時得了一種怪病,他每每發言應答,肚子裡就有個聲音跟著小聲重複一句,開始人們還以為他自帶回音效果呢,後來人們發現,他肚子裡這個回音的音量越來越大,楊勔也開始擔憂起來。
一天,他遇到一位道士,說了幾句話,道士就發現他的怪病。道士說道:此發聲之物有個名字,叫「應聲蟲」。如果你再不及時治療,恐怕病會越來越厲害,你的老婆孩子都要跟著一起遭殃了。
楊勔愈發害怕,忙深深施禮問道:請問仙長,有什麼辦法可治此病?
道士笑道:只有一個辦法——多讀書。
楊勔一愣。道士又道:哦,是多讀醫書,最好是講藥性的本草醫書。
楊勔稱謝不已。道士臨走時說道:記住,不要默讀,一定要讀出聲音來。
等道士走了,楊勔便趕快叫人找來一大堆草藥書,大聲朗讀起來。
楊勔每讀一句,肚子裡的「應聲蟲」就跟著念一句。楊勔早就習慣了這種情況,可是眼瞅著滿床的草藥書他有點犯愁,也不知道讀到什麼時候才有效果,更不知道這應聲蟲到底怕什麼。
忽然,他靈機一動想,不如我先把這些草藥名念一遍吧,等於是先通讀一遍大綱。
於是再次大聲朗誦起來。
黨參……黨參;黃芪……黃芪;當歸……當歸,甘草……甘草……
看來,只要楊勔有精神讀,應聲蟲就奉陪到底。
不知不覺,天色暗淡,已是掌燈十分,楊勔有心熄燈睡覺,一想起此病不除竟然會禍及家人,便又繼續振作精神讀下去。
乳香……乳香;沒藥……沒藥;木香……木香;檳榔……檳榔;五倍子……五倍子;雷丸……
楊勔一驚,發現好像沒有聽到回聲。他揉揉眼睛,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犯困,搞錯了,又大聲念道:雷丸!……
果然,真的沒聽見回聲。楊勔暗想,不會吧,這不是應聲蟲的風格呀……莫非,應聲蟲對雷丸有什麼想法?
楊勔急忙湊近書本,只見「雷丸」下的注釋寫道:
雷丸,又名雷公丸,味苦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生山谷中。
「殺三蟲」,楊勔暗想,難道這個應聲蟲怕雷丸不成?他合上書本,似乎明白了道士的用意。
第二天天剛亮,他就起身來到藥房,同這裡的藥工、坐堂醫生攀談起來。他不聊別的,直接就說起了雷丸。聊天時,他發現昨天的情況依然重複,說別的話,肚子裡總有回聲,可是一提到「雷丸」,肚子裡的聲音就會「暫停」。
老藥工告訴他,雷丸,是生長在竹子根上的一種類似蘑菇的菌子,看上去不太好看,有點像兔子拉的一堆糞便。入藥必須晾乾,乾燥後質地特別堅硬,外面是黑褐色,切開,裡面是白色;味道苦。這藥確實是一味殺蟲良藥。
楊勔忙讓醫生給自己開了個帶有雷丸的藥方,拿了藥便走。
果然,吃了幾次雷丸後,應聲蟲徹底沉默了,不知道是不是被殺死了。
後來,楊勔把自己跟「應聲蟲」戰鬥的事告訴了他的一位朋友,他的朋友又輾轉告訴了另一個叫彭乘的人。彭乘聽了,不太相信,他想,先別說雷丸能治應聲蟲,有沒有應聲蟲這玩意兒都難說。
不過,後來他經歷的一件事讓他有點相信了。那天,他遠行來到一個地方,看到一群人正圍著一個叫花子有說有笑,原來叫花子正在「表演」一門獨門絕技:只要一說話,肚子裡就有個聲音跟著「復讀」。
眾人看得有趣,紛紛給叫花子扔些錢和吃的。彭乘卻心生憐憫,想起了楊勔治應聲蟲的事。等眾人散去,他對叫花子說,花子,你這病叫做「應聲蟲」,有辦法治的,只要弄些雷丸就行。
沒想到叫花子卻說:什麼,讓我看病,我看它幹嘛?多虧有這個應聲蟲,沒它,我靠什麼討飯吃!
彭乘搖了搖頭,只好作罷。雷丸到底能不能治應聲蟲,他終究沒有得到一次實際驗證的機會。
故事改編自《續墨客揮犀》等書,雖是怪談,也是寓言,更可長些博物見聞,茶餘飯後,一笑,足矣。
想來,所謂「應聲蟲」還是指人體的腸道寄生蟲,只不過傳說故事給它以誇張變形。寄生蟲生於腸道,腸道經常咕咕有聲,於是便會被人們附會傳說成是聲音是由蟲子發出的。
而應聲蟲還有諷刺意味,讀書人多讀書明理,便可除去寄生在身體裡不懂裝懂的「應聲蟲」;乞丐乃卑賤無知之人,過日子也無需真學問,就算能做個「應聲蟲」,也很不錯了,已經屬於高出同類人的技能了。
更重要的是,故事縱然荒誕不經,卻令人知道,雷丸這味藥真的是有殺蟲療效的,它正是蛔蟲絛蟲等腸道寄生蟲的剋星。